天后宫
泉州天然山水,名胜古迹,寺庙鼎盛,久负盛名,到了泉州,一定要饱览河光山色,千万不可交臂失之。
冒着酷暑,我们一行来到了供奉妈祖娘娘的天后宫。当我们一行踏进天后宫时,只见香烟袅袅,前来朝拜的善男信女们正手持香烛,双膝跪垫,在虔诚地拜谒妈祖娘娘。
天后宫又称天妃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据《泉州府志》载,庙址当时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据说泉州人施琅在收复台湾的时候,曾到“天妃宫”求签,十分灵应。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统一台湾,施琅奏请:此神显圣助阵,康熙就将天妃神号进封为天后,庙遂称天后宫。
妈祖姓林,于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降生在福建莆田湄洲岛渔村,因从出生到满月,没有哭过一声,父母便取名林默。林默扶危济困,乐于助人,关爱民众,替穷苦百姓医病,不图回报。为出海的人们指引海象,使得许多渔船因得到她的帮助而脱离海难,陆续平安的回家,受到人们的敬仰,被渔民尊称为“妈祖”。海上记略道“海神惟妈祖最灵,即古天妃神也,凡海舶危难,有祷必应,康熙时诏封天后”。公元987年九月初九(宋太祖雍熙四年)28岁的林默自己却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从此,出海者多祀之,祈求平安。据清朝历史学家赵翼记载:若遇海难呼救时,如直呼“妈祖”,妈祖不施脂粉即刻就来救人,如呼“天后”, 妈祖就会精心打扮,雍容华贵地来救人,就会很晚才到。故海上都称“妈祖”。据说,明三保太监郑和,每次出海前都要到南山天妃宫祈求庇佑。人们为纪念妈祖,每年农历三月,各地都会前来“清香”,善男信女,成群结队,你来我往,络绎不绝。同时,在妈祖诞辰日,善男信女们一律要面向莆田湄洲妈祖庙“遥拜”,施行“三跪九叩”礼节。
台湾与妈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台湾妈祖,大部分是从泉州一带传过去的,称“温陵(泉州旧称)妈祖”。澎湖马公镇的“提标馆”,是台湾妈祖庙中最早的一座,创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截止目前,台湾有妈祖庙510座,有1700多万信徒,占台湾总人口的70%,所以,妈祖一直被台湾渔民和航海家奉为海上保护神,在台湾渔民心目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于妈祖显灵的传说很多,有宋朝护国庇民,元朝漕运保泰,明朝郑和下西洋,清朝统一中国……传说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夜,施琅率兵攻打台澎,不久,忽起大风,战艇上的小艇被风刮下海去。第二天风平浪静,施琅命令出海寻找。寻找的兵士回来说:所有小艇均安然停在湄洲湾中,说是天妃娘娘揽艇,在默默保佑。施琅听后,立刻命令整修天后宫,重塑妈祖神像,并请回妈祖神像奉祀在船上。据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三次遇到海冦掠夺;一次为苏门答剌国生擒;三次是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和险情。而每次都说是妈祖庇佑才脱险的。
妈祖这一信俗,已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