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设“中国事务部”看民进党动向
向南
1月25日,民进党宣布恢复设,立“中国事务部”,专责处理对大陆的事务。这是苏贞昌就任民进党主席后首次在两岸问题上付诸动作,其真实意图及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值得关注。重设“中国事务部”争议频频
民进党中央曾设有专门负责两岸事务的“中国事务部”,但2007年游锡堃执掌民进党时将其撤销。今年5月,苏贞昌在竞选党主席时就抛出恢复设立“中国事务部”的政见。在7月初的民进党“全代会”上,各派对成立“中国事务部”或类似“中国事务委员会”的机构初步达成一致。同月25日,民进党正式恢复设立“中国事务部”。苏还亲自召开记者会,并表示将在“中国事务部”之上成立“委员会”,但“委员会”究竟称“中国或两岸”尚未定夺,也不预设立场。民进党发言人林俊宪指出,“中国事务部”属于党内研究幕僚单位,“委员会”则是党内意见沟通平台,但“委员会不是民共平台”。
对于外界关注的重设“中国事务部”的理由,苏贞昌表示,民进党须“与时俱进的坚守既有价值与立场,调整对中国的战略”,而复设动作就是善意,“说明民进党重视中国,想改善彼此的关系”,“这是民进党回应民众检验与期待的第一步,未来将做更多努力”。苏声称,复设“中国事务部”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马英九当局面对大陆政治谈判和“以商逼政”的压力难以维护台湾“主权”;二是台湾需积极融入国际区域政治环境,“寻求自己的地位、角色与政策”,以应对大陆的崛起;三是民进党需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了解大陆。所以,设立事务部是民进党在处理两岸关系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对此,绿营内部反应不一。一方面,党内务实派、开明派普遍支持,甚至盼有更加积极的作为。曾抛出“宪法共识”的谢长廷表示尊重苏贞昌的政见,并称“不排斥也不强求”出任拟设立的“中国事务委员会主委”之职。前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赖怡忠认为,复设部是“民进党对大陆释放善意的重要讯息”。民进党高雄市议会党团总召洪平朗表示“非常好”,代表民进党不再自我封闭,“是好的开始”。前台南县长苏焕智认为,设立“中国事务部”有必要性与急迫性,而若设立“中国事务委员会”,苏贞昌更需直接统筹负责,以免机构的意见难以成为党意。另外,前扁办主任陈淞山、台湾政治大学教授童振源等均表示,处理两岸议题可更加中性和弹性,若称“两岸关系委员会”将比“中国事务委员会”更加恰当。民进党高雄市议员周玲妏还希望民进党多办两岸事务研讨会,“大大方方公开交流,不要自我设限”。另一方面,部分“台独”基本教义派冷言冷语,甚至强烈排斥。“一边一国”连线成员、民进党台南市议员王定宇称,目前民进党不需要讨论两岸路线调整议题,更不能贸然行动,否则将“陷入国民党的圈套”。民进党“立委”许添财及台南市党部主委蔡旺诠等认为,民进党向中间靠拢的前提是不能失去自己的立场。台联党“立委”许忠信更直批,这是向国民党“妥协”,将会动摇绿营的根基。民进党动机、诚意存疑
台湾媒体分析指出,民进党重设“中国事务部”,固然是其应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迈入新阶段的顺势之举,但无论从机构名称的设置,还是事后的表态都显示,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的动机不纯,诚意不足,目前还无法对此寄予过高期望。
其一,为2016年重返执政的投机性更加明显。自2012年“大选”失利后,民进党便为布局2016年而积极准备,其中重新检讨、包装两岸路线是关键步骤之一。由于台湾民众普遍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高度认同两岸交流合作,而一贯持敌视、对抗做法的民进党被外界视为是“反商唯独”,因此,苏贞昌在担任党主席后企图极力改变这一被动局面,频频做出“愿与大陆交流”的姿态,试图打破在两岸互动中无所作为的僵局。但是,从民进党内对机构名称设置的争议,以及苏事后的表态,都显示民进党并没有根本扭转“台独”立场及“敌对大陆”的态度,其更多是投机性的行为,以骗取岛内中间选民的支持。国民党发言人殷玮及前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张荣恭均指出,民进党对两岸“一边一国”的定位没有改变,其复设“中国事务部”的实质意义令人高度质疑。台“中央日报”网络报认为,这不过是苏对大陆及岛内民众的“安抚作为”,这种“打混战”的做法意在取得2016年“大位”。
其二,削弱国民党在两岸交流中优势地位的意图更加突出。由于国民党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岛内民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和平红利”,“两岸牌”成为国民党的优势。因此,民进党不得不在两岸交流方面做出“务实”行动,重设“中国事务部”就是显示其重视两岸关系、不拒绝两岸交流,从而与国民党抗衡。岛内舆论指出,民进党的策略十分明显,在不放弃“台独”但也不公开宣称“台独”的基础上,在战术层面采取与国民党接近、甚至趋同的做法,以展现其所谓“理性、务实”形象,
企图缩小与国民党在两岸交流实务层面的差距,减少“两岸牌”对其的压力。
其三,平息党内争议、巩固党内团结的目的更加明确。两岸政策对民进党各派系而言是争权夺利的工具,尤其在2012年“大选”失利后,党内各派纷纷重新合纵连横,以扩充自身势力,两岸政策争论成为最佳的战场。为此,苏贞昌新任党主席不久,便极力落实自己的两岸政见,一方面是为了减少党内不必要的纷争,以免加大其整合党内势力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是借两岸政策树立权威,巩固自身地位。民进党内高层人士曾指出,苏贞昌促成“中国事务部”的成立以及计划筹设“中国事务委员会”,实际是对党内主
5月22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在山东参加尼山论坛时表示,民进党执政八年,“去中国化”是“去不了的”。(刘关关/摄)张应正视两岸交流的派系及要角的回应,而明确以“中国”而不是“两岸”命名则是对“基本教义派”等的“安抚”,其两边讨好、巩固党内地位的意图明显。对民进党能否转型的观察
民进党未来能否在两岸路线调整上有实质举措,其推动力及指标的主要观察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程度和势头是推动民进党转型的根本动因。近年来,岛内社会出现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格局。2008年5月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双方确立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变,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岛内主流民意。特别是经过2012年“大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被证明是正确的道路和正确的方向,符合岛内民众切身利益。在此大势下,岛内政党和政治人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遵从岛内主流民意,就能稳固在岛内的地位和影响。反之,则会被主流民意所淘汰。因此,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推进的势头,将是决定民进党能否转型的根本因素。只有“台独”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民进党调整两岸路线才不可避免。
——大陆综合实力提升以及民进党看清自身思维盲点是加快民进党转型的主要动力。当前,大陆综合实力增强已对岛内社情民意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大陆因素对岛内社会的影响已从过去被“台独”势力抹黑的“负效应”逐步转化为“正效应”,这从2012年“大选”国民党马英九大打“两岸牌”,台湾民众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了验证。台湾东吴大学教授游盈隆认为,“大陆因素在未来大选中将是一个常数而非变数”。另一方面,大陆综合实力增强对美国、日本等方面势力的对台政策产生了制约,这将逐渐打破民进党一贯把“台独”梦想寄托在美国等方面反华势力身上的泡沫。
同时,民进党能否全面准确把握岛内主流民意新趋向,摒弃自身盲点和加强反省,是其转型的内在动力。目前,民进党还未深刻体认到岛内社会支持两岸关系改善的新主流民意,仍然顽固坚持“台独”、反对“九二共识”,甚至将“大选”失利归咎于处理两岸议题的策略不足,不认为在两岸政策上有弱点。民进党不能认清大势,将很难获得台湾主流民意的支持,只有遭到选举挫败,才能使其彻底反思。从某种程度上说,败选才是民进党调整两岸路线的动力。
——转变政治立场是民进党两岸路线调整的关键指标。民进党是否切实调整两岸路线,不能简单以其策略性表态等动作为指标,而应从转变根本政治立场考察。首先能否接受“九二共识”、接受“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观察其是否摒弃“台独”立场的根本性指标。虽然民进党逐渐减少公开宣示“台独”立场,但其坚拒“九二共识”,反对“两岸同属一中”的立场没有丝毫改变。因此,民进党只有承认“九二共识”、承认“两岸同属一中”,才能视其为转型。其次是如何处理“台独党纲”。民进党仍将“台独党纲”视为“神主牌”,虽然党内出现检讨声音,但很快被反弹声浪淹没。因此,民进党能否摒弃“台独党纲”,也是观察其是否真正转型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未来民进党两岸路线实质性调整可能性很小,更多的将是战术性的变化。对于民进党能否脱胎换骨,不再对“台独”执迷不悟,外界不应期待过高。但也应积极营造促使民进党调整转型的良好氛围,充分应对可能的变化。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