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你让我们回味绵长 闽南游踪之十六
王景辉
“呜——”
列车又徐徐开动了!但这次列车行驶的方向却与一星期前相反,它是朝着西北方向——我们的家乡江西宜春前进。
“再见了,厦门!”大孙子在喊。
“再见了,厦门!”老伴在喊。
“再见了,厦门!”我也在喊,又加了一句,“再见了,闽南!”
时间过的真快!一个星期来的旅游闪电一样过去了。现在,我们坐在8月17日18点多钟从厦门开往重庆北的列车上返回家乡。
坐定之后,我们又围绕这次旅游兴高采烈地畅谈着、回味着!
“爷爷,你还记得小车与你‘握手’吗?”大孙子又提起了我这“惊险”的一幕。
“记得啊!怎么能忘了呢?”我说。
那是在厦门游览的第一天。傍晚,在南普陀寺门前候车其间,我在人行道上踱步,走着走着,不觉走到了公路中间。待我转身向右拐,突然发现一辆小车在我的右手边停下,只要一伸手,就可触摸到车盖。我吓了一跳,赶紧跑向人行道。李导见后说,你不要害怕,我们厦门是“无须人让车,自有车让人”。司机看见前面有人,他不会按喇叭,而是缓缓跟在你的后面前进,等你走开后,他才会加速。哦?让我虚惊一场。我这才注意到,这里车辆穿梭,果然没有听到一声喇叭响。过后,我就把这“险象”叫做与小车“握手”!
“爷爷,你还记得我们‘直饮童便’吗?”大孙子又问。
“这也难忘啊!”我说。
那天我们从集美去鼓浪屿,刚到轮渡口,我们自带的矿泉水就喝光了。去买,怕掉队;不买,又喝得难受。忽然,我发现路边一个类似低柜的设施,长、高约一米多,宽约五六十公分,“柜”面一头伸出一根拇指大小的弯弯的钢管,有人在“柜”头一按,一根水柱就从钢管中射出来,形成一条弧线,极像小男孩的“叽叽”射出来的小便。接着,这人俯下头去,用嘴巴对着“叽叽”喝起水来。我近前一看,“低柜”一边的棚壁上写着“直饮水”三个字。此水能喝!我赶紧将空瓶子装满了“直饮水”,这就是我们戏言的“直饮童便”!
“玚玚,你还记得我们乘坐的‘天车’吗?”这回轮到老伴提问。
“天车?”大孙子茫然,我也不知何为“天车”。忽然,大孙子眼珠一转,惊喜道,“你说的是‘BRT’吧?”
“BRT”,也就是快速公交车。我们结束了组团游,再也没有旅游车来接送,必须自己乘坐公交车。那天我们去漳州,就是乘坐“BRT”到梧村长途汽车站的。这“BRT”的道路架设在高空,离地面大约有十多米,公交车行驶时就像在天空飞一样。老伴说,这在天上飞的公交车,不就是“天车”吗?
“大宝,”我习惯叫大孙子为大宝(叫小孙子为小宝),“你看到了鳌园的‘无字碑’吗?”
“鳌园的‘无字碑’?没有看到。”
“是呀,我也没有看到,但确有其事。这个题词的人名叫陈伯达,因为他犯过错误,题词被铲除了,所以成为‘无字碑’。”
“你怎么知道?”
“喏!”我把林忠阳著的《鳌园春晖》一书一扬,“是它告诉我的。”
于是,我翻开书本念着题词全文:“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要使我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培养为人民服务而敢于克服困难和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品格,以便能够在建设伟大祖国和争取世界人类幸福的事业中,尽到自己的责任。集美学校纪念 陈伯达。”
“给我看看。”大孙子接过《鳌园春晖》,便认真翻阅起来。
“轰隆轰隆,轰隆轰隆……”
列车飞快地前进!但我们的心,尤其是我的心,却依然在厦门、在漳州、在永宁、在我的阵地、在我的故地,展翅、翻飞、盘旋!
2010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