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普陀寺香烟袅袅 闽南游踪之四
王景辉
“南普陀寺坐落在厦门岛南部(略偏西方向),背倚五老峰,面向厦门港。它是在唐代建造起来的寺院,原名叫泗州院,宋代改名为普照寺。因寺院位于浙江普陀山之南,到清代康熙年间便改名叫南普陀寺……”
李导带领我们将近南普陀寺,就慢慢解说开来。
我们来到天王殿前,抬头仰望那殿宇,重檐飞脊,画栋雕梁,宏伟瑰丽。大殿前门的中间两根石柱上,刻着一副“分派洛伽开法宇;隔江太武拱山门”的对联。在大殿上端,高挂着“天王殿”三个遒劲大字,这是赵扑初的大手笔。在天王殿前台阶下的开阔场地上,香炉列队,香烟袅袅,人潮涌动,一群群善男信女手捻棒香,对火点燃,插入香炉之后,便面对神像虔诚朝拜。他们之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也有风华正茂的帅哥、风姿绰约的美女。你看他们,有的两只手掌朝上,双膝一跪,手背同时贴在朝拜垫子上朝拜;有的屈起无名指和小指,伸直拇指、食指、中指三根指头点在朝拜垫子上朝拜;还有的朝拜者干脆双膝跪地、两掌贴地、额头磕地,真可谓“五体投地”。
进入天王殿内,那一尊袒胸露腹的弥勒佛,金身闪耀,满脸笑容,好像在默念:“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顾盼大殿两侧,那“风、调、雨、顺”四大天王神色威严,怒目审视,似乎真的在履行“护扶众生”、“护国安民”的职责,要给人们打造一个“风调雨顺”的世界。
往天王殿后面走去,就来到大雄宝殿。石柱上的一副对联又吸引了我的目光。上联曰:“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下联云:“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李导介绍,大雄宝殿是整个寺院的主体中心。这里终日钟磬不绝,法灯不灭;佛徒早晚也在这里朗朗课诵。
当李导带领我们浏览了大悲殿、藏经阁、闽南佛学院等殿阁,便到了寺后的摩崖石壁下。这里一个大大的“佛”字赫然在目,它镌刻在一块高大的石壁上,高约5米,宽约3米,笔意纵横奔放,色彩金光灿烂。看到这个大“佛”字,不由让我想起台湾林黎先生在一本《萍踪识小》的书中写到厦门鸿山寺的石刻。他在书中写道,因为厦门环海,雨多,每次下雨,在鸿山寺内一块形如卵石的巨石上,就会“洒雨如丝,往复交错,景称别致”。因此,有人就在这巨石上“刻了‘鸿山织雨’四个字”;还有人在此“咏之以诗”,诗云:“鸿山雨势太离奇,左右凭风作态吹;莫是天人夸巧织,故牵雨丝与风丝。”我想,若到鸿山寺去欣赏这一胜景,定能赏心悦目!遗憾的是,一则,我们这次没有安排去鸿山寺游览的内容;再者,目下正晴空万里,骄阳似火,无缘欣赏那“景称别致”的“织雨”了。
李导指着石刻说,这个大“佛”字的上面就是鹭岛名山五老峰,俗称“五老凌霄”,是厦门八大胜景之一。登上峰巅,俯瞰山下,南普陀寺那富丽堂皇的殿宇与厦门大学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互为映衬,和谐相处,融为一体。极目远眺,海天相连,波涛汹涌,令人心旷神怡。真是“喜瞻佛刹连黉舍,饱听天风拍海涛”啊!
在南普陀寺游览过后,我们按照李导的安排各自去厦门大学观光了一会,就又回到天王殿前来集中。下午6点钟,小团队开始返回,我招呼老伴和大孙子也跟着李导往回走。刚迈几步,我又回头看了看,天王殿前虽然人影渐稀,但是,香炉中的香烟却仍在袅袅升腾。
2010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