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下大同 > 造城记

【古建筑修护工程】关帝庙将传承历史文化 延续大同市历史精髓

发布时间:2012-10-11 09:16:54

  

来源:大同新闻网

  经过1800年的积淀和演化,关公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故事,经过民间传说、戏剧话本和小说《三国演义》的丰富想象,早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正是关公一生所体现的忠、义、勇、信传统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撼动人心,所以大同市关帝庙也成为关公文化的重要遗址。

  解放后,大同市关帝庙改造成学校后,同时也把原关帝庙的戏台变成主席台,看戏的场地变为学校的操场。戏台坐南迎北,建造很讲究,六柱五口,台前、台左、台右均有空地,人们可以从三个不同方向看戏。

  

  关帝庙盛装迎客

  特别是台前场地更大,戏台后边较小一些,可过往行人,戏台的后墙砖壁上建“龙鳞照壁”一座,挺然而立,戏台正中雕刻圆型团龙图案。戏台后半部分东西两侧各建有龙鳞照壁,只是比戏台后墙的小一些。此戏台规模宏伟,台基长宽各五丈,正口宽大,内成拱形,飞檐大柱,雕梁画栋。

  其中,六根大柱头上雕刻着龙首,造型颇佳,镌刻精美,戏台上宽敞高大,在东西两侧龙鳞照壁的映衬下一派古色古香,椽前作元宝形,歇山顶,后作硬山顶,站在台下往上看整个戏台壮观精美。大庙正门台阶高且宽敞,台基上可容上百人,也是极好的看戏台。

  那时,我们学生上体育课或早操后经常在戏台前后和戏台上玩耍,后来因戏台年久失修不安全,在1959年我小学三四年级时被拆除。在我的记忆中,关帝庙坐北朝南,正门前高高的石台基上建有一座雄伟壮观的木结构牌坊,左右竖旗斗一对,两个护庙门铁狮分立左右。拾级而上,山门前额悬万字边大字牌匾,上书“大义参天”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近日路过已修复的关帝庙,顺便进入“游览”,顿觉耳目一新。触景生情,我的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从前,儿时在此上学的钟声在我心中响起,童年的记忆虽经岁月的磨蚀,仍清晰地留在记忆中。看着眼前的大庙,儿时的印象如电影般一幕幕地在我脑海中闪现。

  过去关帝庙的戏台几乎每月都有戏唱,少则二三天,遇有庙会十天半月地唱。每到这时,城内城外来看戏的、走亲的人很多,热闹异常,正月时,从初一到十五,除了唱戏外,城内城外的各种民间活动,如高跷、小车灯、旱船,特别是舞龙,因为这里场地大能耍开,都要来关帝庙的戏台场地热闹一番。

  那时,比街道路面高出一米多庙门前的石基平台上,一左一右,两个铸铁狮子忠实地守护着关帝庙的大门,左右插旗杆夹石和旗杆还在,旗斗已破败。庙的门槛很高,但经过岁月的磨蚀已没棱没角,特别是中间部分已被磨凹,庙的两扇大门看上去已年久失修,露出了木头的本色,大门上的大圆铁钉锈迹斑斑,有的已脱落。

  大同市保护修复完成的关帝庙留住了古城记忆,2011年举办的首届关帝庙会,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关帝庙恢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在迎接四面八方游客的同时,我们更应让游人知晓它的沧桑与巨变。关帝庙的修复,就是崇敬关羽“忠义仁勇”的精神。愿古城大同的关帝庙得到更好的保护,成为新的旅游景点,让关帝文化在古城大同发扬光大。

  现在皇城街的戏台在此“安家落户”,两边的廊亭已建好,雄浑博大的气势已现,看到这些不由得让我想起儿时的记忆和老年人讲的美好真实的往事。站在戏台前,我愿有一天戏台再有戏唱,关帝庙的庙会办起来,让关羽仁勇忠义的精神和商家在仁中求财、义中取利的经营理念在古城大同得到传承延续。

大同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