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古之大同

三代京华

发布时间:2012-10-11 09:38:59

  北魏京师

  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自盛乐迁都平城,改号皇帝,改元天兴,并置司州、代尹,治代都平城。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三千家于代郡。“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首都建设。次月“诏有司正超过计划畿,制郊甸”,划定京畿范围:“东至代郡(今河北蔚县暖泉镇西),西至善无(今右玉南古城村),南及阴馆(今朔县东南20公里夏官村),北尽参合(今阳高县东北)。西至河(黄河),南至中山隘门塞(今灵丘县东南),北至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地方千里。”又设四方四维,置八部帅统兵镇守。

  平城由宫城、京城(都城)和郭城组成。宫城从天兴元年迁都平城至太和十八年迁洛阳,97年中代有新建,规模宏大,先后建吕以工代殿、苑囿、观堂、楼池70多处,“欲广宫室,规度平城四方数十里,将模邺、洛、长安之制、运材数百万根”。其位置“截平城西为宫城,四角起楼。”即今大同城北关外,以火车站为中心的大片土地。平城四面有如浑水所绕,399年筑鹿苑时,又“凿渠引武州水注之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城内外”。宫城中,以太极殿为中心,有西宫、东宫,经90多年的增扩改建,成为完整的宫殿群落。“月观霞阁,左社右廛……灵台山立,壁水池圆,双阙万仞,九衢四达,羽旄林森,堂殿胶葛……”

  京城:天赐三年(406)“六月,发八部人,自五百里内缮修都城,魏始邑居之制度”。“规立外城,方二十里,分置市里,经涂洞达。”“启十二门”。“里宅栉比,人神猥凑。”其位置即今大同城及南关,呈长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3.2公里,周长10公里。京城内由里坊组成,“百堵齐矗,九衢相望,歌台舞榭,月殿云堂”。“犹分别士庶,不令杂居,伎作屠估,各有攸处。”

  郭城:“泰常七年(422)秋九月,筑平城外郭,周回三十二里。”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其郭城位于宫城南面。今北门外玄门东跨御河至古城村,沿途发现多处北魏夯墙。从古城村于东塘坡到齐家坡,至今北魏夯墙南北隆起,多有痕迹。郭城略呈方形,边长4公里,周长16公里。郭城内规划了里坊、寺院、市廛、园林等。

  城郭外分为四郊,建有苑囿。东南(今轴承厂)有“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的永安寺。再南(今柳航里)有明堂、辟雍,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户九堂。上设天文设施。周边有籍田、药圃等。西郊有郊天坛,坛东侧有郊天碑,碑上刻有《五经》及国记。坛西有西苑、洛阳殿、灵岩石室等。北郊有“皎若圆镜”的灵泉池、北苑、白杨泉、鹿野佛图。东效有白登台、宁光宫、东苑,苑内建太祖庙。

  北魏平城“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峙相望”,京都内有寺庙百所,僧尼两千。有为太祖以下五帝铸像的五级大寺;有“镇固巧密,为京华壮观”的天宫寺,驰名中外的云冈石窟正是当时高僧昙曜主持开凿的,“凿寺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现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大小造像51000尊。最大高17米,最小的仅0.02米,成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还建有造型惊险、结构奇巧的“天下巨观”悬空寺。还有建明寺、报德寺、皇舅寺等。道教建有:天师道场大道坛和静轮宫。

  延和元年(432)改平城为万年尹,太和七年(483)又复名平城。皇兴三年(469)在城西高平齐郡,旋废。北魏曾在平城南郊置鼓城县,属代郡,不久废。神麝二年(429)太武帝时,于平城以北,阴山以南,自西而东设置活野(内蒙古五原县北)、怀朔(内蒙古固阳县西南)、抚冥(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土城子)、武川、柔玄(内蒙古兴和县台基庙东北)、怀荒(河北张北县)六个军事重镇,用以拱卫京都,组成北部又一道军事防线。太平真君七年(446)六月,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北魏长城),东城上谷,西至河,广袤皆千里。即现在的北京居庸关,向南至灵丘,再向西经平型、北楼雁门、宁武、偏关而达山西河曲县,环绕平城西、南两面,拱卫京师。

  北魏在平城建都长达97年,历经六帝七世,平城一直是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以桑干河为池,以长城为墙,交通四达,确是“四裔往还极盛”时代,孝文帝实行班俸禄、行均田、立三长三大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置恒州,治平城,管辖6郡14县:代郡治平城,领平城,太平(大同西15公里)、武周(旧高山村)、永固(大同北镇川堡)。高柳郡治安阳,领高柳、安阳(河北阳原南)。灵丘郡治灵丘,领灵丘、莎泉(灵丘西30公里)。繁峙郡治崞山,领崞山、繁峙。善无郡治善无、领善无、沃阳。桑干郡台桑干。后复置代郡平城,辖外长城京畿一带。孝昌二年(526)六镇之变,平城陷废。《读史方舆纪要》指出,“及六镇之乱,东魏以覆亡。说者谓弃代北而迁河南,非魏之利也”。东魏天平二年(535)复置恒州,寄治肆州秀容郡城(今忻州西北12.5公里河管村南)。北魏末分为东魏、西魏,东魏被北齐所代,西魏被北周所代。

辽金陪都

  辽  后晋天福二年(937)辽进占云州。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1044)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重熙十七年(1048)撤云中,置大同县(大同原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唐末随沙陀人内徙,遂侨置于此,从此延续不改),为辽之陪都。辽西京道所辖:大同府,治所大同。统2州7县:弘州(河北阳原)、德州(大同西北)、大同县、云中、天成(天镇)、长青(阳高东南)、奉义(怀仁奉义故城)、怀仁、怀安县。蔚州(忠军节度),治蔚州,统灵仙、定安、飞狐、灵丘、广陵。应州(彰国军节度),治金城,统金城,浑源、河阳(山阴)。朔州(顺义军节度),治善阳,统善阳、武州(神池)、宁远(五寨)、马邑、神武(神池东北)。

  辽对大同非常重视,派重兵把守,“非亲王不得主之”,“大抵西京,多边防官”,大同为辽之边防要塞。辽西京大同城,是在北魏平城京城故址上建筑加固,“因建西京,敌楼棚橹具广袤二十里”,建四门:东曰迎春,南曰朝阳,西曰定西,北曰拱极。西京设留守司衙,衙南称西省。北门东部为大同府,西部为大同驿。城东北有规模宏大的国子监。西部建同文等宫殿。云冈西建有焦山行宫,乾享四年(982)景宗病逝于此。西北隅有萧太后(燕燕)在西京驻跸的梳妆楼,亦称凤台(遗址在大十字路北,明清时称“凤台晓月”,为大同八景之一)。

  辽时的西京是在唐代“大同军”故城的基址上修建起来的。据大同善化寺所存金碑(朱弁碑)和《宋史•朱弁传》推断,其南垣,应在现善化寺的北部;据《辽志》推断,其北垣,当在明清古城的北关一带;据《大同县志》推断,其西垣约位于明清古城的西门之外。全城周长为十公里。四面城墙纯系土夯而成,没有包砖。城墙之上建有许多敌楼和箭楼,守御设施齐全。每面城墙各辟城门一座。东曰迎春门,南曰朝阳门,西曰定西门,北曰拱极门。城内,沿袭唐代故城旧制,是一条条整齐的十字街将居民区划成若干个“坊”。如现在华严寺所处之地,当时叫舍利坊。城的北半部是政治和军事的中心,官衙和军营多建于此。西京留守司兼大同府尹是全城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其衙署便建于拱极门之西。与大同府衙遥相对应的大同驿,则建于拱极门之东。辽肖太后曾经居住过的“梳妆楼”屹立于城之西北隅。颇为壮观的辽西京宫殿高耸于城西部。全国的最高学府之一——西京国子监也坐落于府治附近的东南方。据《辽史•百官志》称:五京之中,上京是皇都,为朝廷官员和京官所居。而边防官员则大抵住在西京。因此,有许多边防军官的府邸则建于西京城内。如西南路招讨司、西南安抚使司、西南巡察司、山北路都部署司等。这一座座富丽堂皇、金碧辉映的官衙府邸更把全城点缀得格外壮观。

  辽末天祚帝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大同为金兵攻陷。金时,大同仍为西京大同府,为金之五京(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之一。

  金   辽保大二年(1122)金宗翰攻占大同府,仍以大同为西京,改西京道为西京路,府治、县治未变。西京路辖2府、7节镇、8刺郡、39县,9镇。皇统元年(1141)以西京路隶属元帅府,旧置兵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1150)改置西京路总管府,后更置留守司。置转运使及中都西京路提刑司。大同府辖大同、云中、宣宁(大定八年改宣德为宣宁,在大同西北40公里长城下,新荣区拒墙堡西南)、怀安、天成、白登(阳高县南12公里)、怀仁7县。省奉义县为镇,入大同。金代还设置了节镇:朔州顺义军节度使治善阳,属县有善阳、马邑二县。应州彰国军节度使治金城,属县有金城、山阴、浑源(贞家祜三年升为州)。蔚州忠顺军节度使,治灵仙,属县有灵仙、广灵、灵丘、飞狐、定安。保大二年(1122)金攻打西京时“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阁楼观,俄而灰之”,辽未以来,再罹烽烬,楼阁飞为埃坌,殿堂聚为瓦砾,前日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金占大同后,为医治战争创伤,大兴土木,修城修寺,规模宏大。经过修整加固的大同城汉池,南门改称奉天,东门改称宣仁,西门改称阜成。对云冈石窟进行整修,“委烟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拔河道”,南移,以防水浸石佛。重建云冈十寺,“重修灵岩大阁九楹,门楼四所……凡三十楹……又创石垣五百余步”,此次修寺历时三年半,重修华严寺、大普恩寺。天会十五年(1137)诏建太祖庙于西京。金大定五年(1165)在西京营建宫室,有保安殿、御容殿及西京宫苑。并设阁门使,掌管礼仪祭奠。还设有西京宫苑使。辽金时陪都西京再度兴盛于北方,成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中转站,联系各民族的纽带,大同再度辉煌。

  金代的大同城,其规模和布局与辽时大体相同。只是在金大定五年(公元1165年),将城之东、西、南门分别易名为宣仁门、阜成门、奉天门。另见于史籍记载,在城内还营建了保安殿、御容殿和西京宫苑等等。

  辽、金时期,作为陪都的西京大同,不仅是当时西部地区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更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两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辽史•地理志》讲:“辽既建都(指西京大同),用为重地,非亲王不得主之。”这就是说,整个辽代的大同城都有亲王率重兵在此坐镇,而这些亲王实际上就是大同城的最高长官。金代,仍然如此。如赫赫有名的攻打北宋的宗翰就曾长期驻镇于大同,把大同作为一处重要的军事基地。

  ▲点击进入七集大型历史纪录片《天下大同》 第三集 三代京华http://jishi.cntv.cn/tianxiadatong/classpage/video/20120512/100639.shtml

主办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