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事记
历史大事记
赵襄子元年(公元前457年)
赵襄子越过雁门关,北登夏屋山(今山阴县南),会见其姐夫代王。宴会上,赵襄子暗中指使厨人用铜杓击杀代王及其随员,进而派兵吞并代国,疆域扩大到北貉边境。(《史记·赵世家》)
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
赵武灵王进行变法,胡服骑射,逐步强盛起来,北破林胡娄烦,开地数千里,设置云中,雁门、代郡,并且修筑了长城,北与匈奴为界。(《史记·匈奴列传》)
赵孝成五元年(公元前265年)
李牧为赵国的北边良将,带领重兵,驻守在雁门、代郡,防御匈奴南下。匈奴为了探听赵国实力,先派小股兵马深入赵国边境,李牧假装败退,迷惑对方。单于以为李牧害怕匈奴的势力,于是,率领匈奴大军进攻赵国。两军对垒,李牧摆下一种奇妙的阵势,两翼夹击,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掉匈奴的詹监部落,获得大捷。以后十多年,匈奴不敢进入赵国边境。(《史记·李牧列传》)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
秦国王翦带兵灭掉赵国后,赵国公子嘉,率领其宗族数百人,逃奔到代地,自立为代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
秦国王贲带兵灭掉燕国后,返回来进攻代地,灭掉代国,俘虏代王赵嘉。(《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在山西北方设置雁门、代郡。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
秦始皇东游海上呈琅琊,过恒山。(《史记·封禅书》)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带兵三十万(《史记·匈奴列传》为十万),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并动用兵民,修筑了闻名世界的古长城。
(《史记·蒙恬列传》)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
陈胜部下武臣,自封为赵王,派李良进攻常山。(《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农历十月
赵王歇立陈余为代王。陈余以夏说为相国,留守代国。(《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农历九月
刘邦派韩信与张耳,出兵东北,进攻赵、代,大破代兵,俘虏代相国夏说于阏与城。(《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刘邦封其兄宜信侯刘喜为代王,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为封地,以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王信韩国封地,都城设在马邑。农历九月,匈奴南下,将韩王信围困在马邑,韩王信投降了匈奴。(《汉书·帝纪第一》)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
冬,发生白登之战。农历十二月,匈奴进攻代地,代国刘喜弃国逃跑。刘邦立其子刘如意为代王。(《汉书·帝纪第一》)
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
周勃出兵镇压韩王信的叛乱,在平城下击败匈奴的进攻。(《史记·周勃世家》)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农历八月
赵相国陈(豕希)在代地叛乱。(《史记·高祖本纪》)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
韩王信带兵进入参合,汉将军柴武大败韩王信的军队,杀死韩王信,在参合进行了血腥的屠城。(《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农历十月
周勃从太原进军,在马邑大败陈(豕希)的军队,血洗马邑城。接着,汉军进攻代地,在当城(今河北怀安西)杀死陈(豕希),平定了云中、雁门、代郡。(《史记·周勃世家》)
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8年)农历九月
代王刘恒由代国到长安继承王位,是为汉文帝。(《史记·孝文本记》)
汉孝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
农历十一月,孝文帝刘恒巡视代地,正月,从代地还都。(《汉书·帝记第四》)
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冬
匈奴以三万骑进入上郡,三万骑进入云中,汉派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进军飞狐关,以苏意为将军,驻守勾注。(《史记·孝文本记》)
汉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农历四月
汉朝在代地与匈奴商定和亲。(《史记·孝景本记》)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农历六月
匈奴从雁门郡进入武泉(今内蒙武川)、上郡,掠夺苑马,汉兵战死者二千人。(《汉书·帝纪第五》)
汉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农历三月
匈奴进入雁门郡,太守冯敬带兵抵抗,兵败被杀,汉朝派兵屯守雁门郡。(《汉书·帝纪第五》)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冬,汉武帝派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驻兵雁门郡,防止匈奴南下。六月,罢兵。(《汉书·帝纪第六》)
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农历六月
发生马邑伏击战。
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农历正月
汉武帝派兵一万多人,修治雁门郡各地防守要地和重要关隘。(《汉书·帝纪第六》)
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冬
匈奴进入上谷郡进行掠夺。汉派车骑将军卫青出兵上谷郡,公孙敖出兵代郡,公孙贺出兵云中郡,李广出兵雁门郡,兵分四路与匈奴会战。除卫青略有斩获外,李广、公孙敖两路军队都被匈奴击败。李广被匈奴俘虏,后又半路逃回。(《史记·匈奴列传》)
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秋
匈奴进入辽西郡,杀死太守,西进渔阳郡、雁门郡,汉军败退,三千多人被杀。汉朝派将军卫青从雁门郡出兵;将军李息从代郡进兵,两路合击,打败匈奴。(《史记·匈奴列传》)
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
农历四月,匈奴人攻代郡,杀死太守,俘去七千余人口。秋季,又进入雁门郡,杀掠汉军千余人。(《汉书·帝纪第六》)
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夏
匈奴攻入代郡、定襄郡、上谷郡,俘虏、杀死汉军数千人。
(《汉书·帝纪第六》)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秋
匈奴万余骑进入代郡,杀死汉朝代郡都尉朱英,俘虏千余人而去。(《汉书·匈奴列传》)
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
农历二月,汉大将军卫青率领六将军十万骑兵出定襄郡,杀死匈奴三千余人。凯旋后,汉军在定襄、云中、雁门三郡休整。于农历四月,卫青又一次率领六将军兵马向匈奴发动进攻。(《汉书·帝纪第六》)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
匈奴进入雁门郡,杀掠数百人。(《汉书·帝纪第六》)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大将军卫青带领五万兵马从定襄郡出发,将军霍去病带领五万兵马从代郡出发,向匈奴进攻。卫青进兵到阗颜山赵信城(今蒙古国境内),霍去病进兵漠北,封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而还。这次出兵给匈奴沉重打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汉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
汉武帝刘彻北出萧关(今甘肃固原县东南),巡视代地、河东。
(《汉书·帝纪第六》)
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农历三月,汉武帝刘彻东游泰山,返回后到常山(今恒山)祭祀,埋玉。秋季,匈奴进入雁门郡,雁门太守畏葸逃跑,被汉朝处死。(《汉书·帝纪第六》)
汉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正月
汉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骑兵六万、步兵七万出朔方郡,因杆将军公孙敖带骑兵一万、步兵三万出雁门郡,攻打匈奴,结果,被匈奴打败,退军而还。(《史记·匈奴列传》)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
王莽大封匈奴为十五单于,派遣中郎将蔺苞、副校尉戴级,将兵一万骑,携带珍宝到云中郡塞下,招降呼韩邪单于诸子归顺新朝。单于怒不受降,派兵攻打云中郡益寿塞(今内蒙萨拉齐县)。之后,匈奴又数次攻入塞上,杀死雁门郡、朔方郡都尉,掠夺了大量牲畜和财产。王莽派出十二部将帅,带兵三十万,从代郡等十路出兵,屯兵塞下,天下骚动。(《汉书·匈奴列传》)
王莽天凤二年(公元15年)
塞上发生大饥荒,物价飞涨,粮食奇缺。五原郡、代郡守卫边塞的士兵,长期得不到轮换,衣食没有保证,起义数千人,并攻打其它郡县。王莽派孔仁带兵进行镇压。这次起义坚持了一年多时间,最后失败。(《汉书·王莽列传》)
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农历十二月
卢芳自称为汉武帝曾孙刘文伯,建都九原县(今内蒙五原县),占有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地。(《后汉书·卢芳列传》)
东汉光武帝建武九年(公元33年)农历六月
光武帝刘秀派吴汉率领王霸、王常、朱佑、侯进四将军,带兵五万,与卢芳的部将贾览、闵堪战于高柳县(今大同县许堡),汉军遇雨不利,匈奴派兵援助卢芳,打败汉军的进攻。汉骠骑将军杜茂与贾览在繁峙(今浑源北二十里)交战,汉军失败。(《后汉书·王霸列传》)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农历正月
吴汉率领王霸等四将军六万人,进攻高柳县。匈奴派兵数千援助卢芳。王霸与陈诉为前锋,在平城下多次打败卢芳将领贾览及匈奴的援军,并乘胜追赶出塞。汉军返回塞上后,又进兵雁门郡,与卢芳将领尹由战于崞县(今浑源西)、繁峙县。(《后汉书·王霸列传》)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
王霸与杜茂率六千犯人修理飞狐道,从代郡到平城三百里,堆上垒石,修理亭障,预防匈奴进攻。(《后汉书·王霸列传》)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农历九月
平城人贾丹杀死驻守平城的卢芳将领尹由,投降东汉。(《后汉书·帝纪一》)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
农历二月,吴汉率领马成、马武进攻匈奴,并迁移雁门、上谷、代郡人民六万余于常山关、居庸关以东,防止匈奴骚扰,匈奴又进入塞内居住。张堪在高柳县打败匈奴兵。农历十二月,卢芳从匈奴回到高柳县。(《汉书·吴汉列传》等)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农历十二月
卢芳与闵堪派使臣要求归顺汉朝,汉封卢芳为代王,闵堪为代相。(《后汉书·卢芳列传》)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
卢芳叛离汉朝,与闵堪互相攻打了数月,后来,匈奴派兵把卢芳接去。卢芳留在匈奴十余年,直到病死。(《后汉书·卢芳列传》)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秋
乌桓进入雁门、代郡、上谷郡,马援带兵三千山高柳县,击败乌桓的进攻。(《后汉书·马援列传》)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
匈奴南单于与汉和好,云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上谷、雁门、代八郡迁往外地的汉人又返回本地居住。(《后汉书·帝纪一》)
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
汉朝救济塞上人民,每人发给安置衣装钱二万。(《后汉书·帝纪二》)
东汉明帝水平十六年(公元73年)农历二月
汉派骑都尉来苗出兵平城,太仆祭彤出兵高阙;窦固、耿忠出兵酒泉塞,耿秉、秦彭出兵张掖居延塞,进攻北匈奴。(《后汉书·帝纪二》)
东汉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农历十月
汉派窦宪、耿秉带领缘边十二个郡的军队进攻北匈奴。(《后汉书·窦融列传》)
东汉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农历六月
渔阳郡乌恒进入代郡、上谷郡骚扰。农历九月,雁门郡乌桓与鲜卑、南匈奴七千骑兵骚扰五原郡。在九原县高渠谷与五原太守的骑兵交战,汉军大败。十一月,汉派何熙、梁谨前往增援,转败为胜,最后,乌桓投降汉朝,鲜卑逃回塞外。(《后汉书·乌桓列传》)
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
农历八月,鲜卑进攻代郡,郡守张显率领军队追赶鲜卑出塞。鲜卑见汉兵追来,设下埋伏,汉兵大败,张显受伤被杀。(《后汉书·鲜卑列传》等)
东汉安帝延光元年(公元122年)
冬,鲜卑进攻雁门、定襄郡,农历十一月,南下攻打太原。
(《后汉书·帝纪四》)
东汉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农历八月
鲜卑进攻代郡,代郡太守李超带兵抵抗,兵败身亡。(《后汉书·帝纪六》)
东汉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农历八月
鲜卑进攻代郡。(《后汉书·帝纪六》)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
南匈奴左部勾龙王吾斯车纽叛离汉朝,东引乌桓,西联羌戎,率领数万骑兵进攻冀州、并州。农历十二月,汉派张耽抵抗吾斯车纽的进攻,双方战于马邑县,吾斯车纽兵败投降汉朝。(《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东汉冲帝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农历六月
鲜卑进攻代郡。(《后汉书·帝纪六》)
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农历六月
南匈奴联合乌桓、鲜卑骚扰北部九个郡县。农历七月,汉派张奂带兵出塞反击。农历十二月,南匈奴乌桓率领部落二十余万回归顺汉朝。(《后汉书·张奂列传》)
东汉灵帝嘉平六年(公元177年)
农历四月,鲜卑攻打汉朝北部边塞。农历八月,汉朝派田晏从云中郡出兵,臧(上日下文)与南匈奴单于从雁门郡出兵;夏育从高柳县出兵,三路同时讨伐鲜卑,出塞千余里,结果,汉军大败,损失兵马十之七八。(《后汉书·鲜卑列传》)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农历七月
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入居塞内:左部定居太原兹氏县,右部定居祁县,南部定居蒲子县,北部定居新兴郡,中部定居太陵县。
(《晋书·匈奴列传》)
东汉献南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农历四月
代郡、上谷郡乌桓无臣氏叛离汉朝,曹操派其子曹彰为中郎将、夏侯尚为参军,大败乌桓手桑干县(今朔县东),平定代地。(《三国志·曹彰传》)
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农历九月
汉护乌桓校尉田豫出塞,被鲜卑轲比能包围在马邑城。雁门太守牵招带兵援救,打败鲜卑军,解除包围。(《三国志·牵招传》)
魏明帝青龙元年(公元233年)农历六月
鲜卑轲比能与步度根和亲,带兵一万骑在陉北迎接步度根。毕轨进军阴馆,派苏尚,董弼追赶鲜卑。轲比能派其子带兵千余骑迎接步度根部落,与曹魏的军队战于楼烦。苏尚、董弼战死。(《三国志·明帝纪第三》)
魏齐王嘉平五年(公元253年)
雁门、新兴二郡匈奴叛离曹魏。(《资治通鉴》卷七十六)
晋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
农历三月,匈奴右贤王刘猛叛离晋朝出塞。农历十一月,刘猛带领匈奴部向南进犯并州,被并州刺史刘钦带兵击败。(《资治通鉴》卷七十九)
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农历九月
拓跋禄官分其国为三部分:拓跋禄官居住上谷之北,猗也率一部落居住代郡参合陂之北;猗也的弟猗卢率领另一部分分居定襄郡盛乐城。《北史·魏本纪第一》)
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
鲜卑族白部大人叛离晋朝,投靠西河匈奴铁费部,雁门郡匈奴族刘虎举兵响应,进攻新兴、雁门二郡。晋并州刺史刘琨请求拓跋猗卢出兵支援,猗卢出兵三万,与刘琨军一起,大破白部大人及刘虎的军队。刘琨上书皇帝,封猗卢为大单于代公,猗卢以封邑离部落太远为借口,率领其部落万余人从云中郡迁入雁门郡,要求雁门关以北的土地。刘琨迁移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五县人民于雁门关以南,雁门关以北大片领土被猗卢占据。(《魏书·帝纪第一序纪》)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
晋并州牙门将邢延占据新兴郡,叛离晋朝,投靠刘聪,代公猗卢出兵打败刘聪的军队。(《魏书·帝纪第一序纪》)
晋愍帝建兴元年(公元313年)
代公猗卢以盛乐为北都,修治平城为南部。猗卢又登平城西山,观望地形,在建水(桑干河)之阳——黄瓜堆(今怀仁县东黄花梁)修建新平城,晋人称为小平城,派其长子六倏镇守。(《北史·魏本纪第一》)
晋愍帝建兴二年(公元314年)
晋朝封拓跋猗卢为代王,把代郡、常山郡作为食邑。(《魏书·帝纪第一序纪》)
晋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
代王猗卢讨伐其子六倏于新平城,结果,兵败被杀。猗也子普根进攻六倏,消灭了六倏的势力,自立为代王,代国大乱,将军卫雄、姬澹与刘琨质子刘遵,率领晋人及乌桓族三万余户投靠刘琨,刘琨亲自到平城安抚。十二月,刘琨长史李宏以并州投降后赵石勒,刘琨率众人逃到蓟县,石勒部将孔长追赶姬澹于桑干县,接着,攻打代郡,杀掉姬澹。(《晋书·载记第四卷》)
东晋元帝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农历七月
刘虎进攻代国,西部代王大败刘虎,刘虎逃往塞外。(《魏书·帝纪第一序纪》)
东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27年)
赵王石勒派石虎率领骑兵五千进攻代国。代工纥那在勾注、陉北抵抗,兵败后逃往大宁。(《魏书·帝纪第一序纪》)
东晋成帝咸康五年(公元339年)
代王竹翼犍与手下人在参合陂约会,商议定都垒源川(今朔县山阴一带),讨论了几天也没定下来。(《北史·魏本纪第一》)
东晋成帝咸康八年(公元342年)
农历五月,代王什翼犍来到参合陂。农历七月,代王在参合陂召集各个部落首领,设坛讲武驰射。(《魏书·帝纪第一序纪》)
东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
匈奴单于贺赖头率领部落三万五千人投靠前燕,被封为宁西将军云中郡公,驻扎在代郡平舒城。(《晋书·载记十》)
东晋穆帝升平三年(公元359年)春
代王竹翼犍东巡来到桑干。(《魏书·帝纪第一序纪》)
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
匈奴刘卫辰叛离代国,什翼犍带兵讨伐,刘卫辰兵败逃走。
(《魏书·帝纪第一序纪》)
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
刘卫辰在代国的威逼下,向前秦求救。农历十二月,前秦派兵攻代国,以刘卫辰为向导,什翼犍派南部大人刘库仁将兵抵抗,代兵大败,什翼犍逃阴山之北,被庶长子杀死,国中大乱,后被前秦灭亡,分代国为二:黄河以东归刘库仁,以西归刘卫辰。(《资治通鉴》一百零四卷)
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农历十月
刘库仁下令雁门、上谷、代郡三郡兵马进驻繁峙,准备援助前秦苻丕。当时,后燕慕客文正在刘库仁的军中,他探听到三郡士兵不想远征后,就煽动士兵作乱,晚上攻打刘库仁驻地,杀死刘库仁,偷上他的骏马奔回后燕。刘库仁的弟刘头眷担任鲜卑部落的单于。(《北史·刘库仁列传》)
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
鲜卑刘头眷在善无县(今右玉县市)击破贺兰部落。(《魏书·刘库仁列传》)
东晋孝武帝大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农历三月
刘库仁子刘显杀死头眷自立为单于,率领其部落从善无县迁到马邑县。鲜卑族奴真率领自己的部落投靠拓跋(珪)。(《魏书·帝纪二》)
北魏道武帝登国二年(公元387年)农历六月
拓跋(珪)联合后燕,在马邑南攻打刘显,一直追到弥泽,刘显奔走西燕,北魏尽有其地。(《北史·刘库仁列传》)
北魏道武帝登国十年(公元395年)
北魏与后燕在参合陂大战。
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公元398年)
农历正月,拓跋(珪)攻下后燕中山北归,派一万余名士兵修凿恒山通往代郡的道路,全长五百余里。农历七月、北魏迁都平城。农历十月,在平城筑天文殿。(《北史·魏本纪第一》)
北魏道武帝天兴二年(公元399年)
农历二月,拓跋(珪)派高车国俘虏修筑鹿苑,南至台阴,北到长城,东包白登,西界西山,方圆数十里;又挖渠,引武川(《山西通志》案:当为如浑水,即今御河),注入苑中,分三条渠,绕宫城内外,又穿通鸿雁池;农历七月,在平城修筑天华殿;农历十月,在平城建成太庙。(《魏书》卷二)
北魏道武帝天兴三年(公元400年)
农历三月,北魏挖通平城南渠通到城内,建筑东、西鱼池;农历五月,拓践(珪)巡视马邑、垒源(今朔县神头);农历七月,在京城平城修建中天殿、云母堂、金华宫。(《魏书·卷二》)
北魏道武帝天兴四年(公元401年)农历五月
北魏在平城修建紫极殿、玄武楼、凉风观、石池、鹿苑台。(《魏书》卷二)
北魏道武帝天兴五年(公元402年)农历十月
柔然可汗社仑带兵从参合陂进攻北魏,后驻豺山(今大同市北)、善无,从北泽(分凉城岱海)而去。(《魏书·柔然列传》)
北魏道武帝天兴六年(公元403年)
农历九月,拓跋(珪)巡幸南平城,观察地形,在黄瓜堆修建新城;农历十月,在平城修建西昭阳殿。(《北史·魏本纪第一》)
北魏明元帝永兴五年(公元413年)正月
拓跋嗣登白登山,搞军事训练,集中步兵、骑兵十五万人。
(《魏书》卷三)
北魏明元帝神瑞元年(公元414年)
正月,在平城东北修建丰宫,第二年春天,在白登西定太祖庙。
(《魏书》卷三)
北魏明元帝泰常二年(公元417年)
农历七月,在平城南修建白台,高二十多丈。第二年农历四月,迁移冀、定、幽三州人民于平城。(《魏书》卷三)
北魏明元帝泰常四年(公元419年)
农历四月,拓跋嗣南巡雁门,五月,在垒水观鱼。八月,派人祭祀恒山;九月,在白登山修筑宫殿。(《魏书》卷三)
北魏明元帝泰常六年(公元421年)
拓跋嗣动用平城六千多人,在旧苑的基础上筑新苑,东包白登,周长三十多里。(《魏书》卷一)
北魏明元帝泰常七年(公元422年)
建筑平城外城墙,周长三十二里。第二年,修筑长城,东起赤城,西至五原,长二千余里,农历十月,扩建西宫外墙,周长二十里。(《魏书》卷三)
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公元424年)
著名的道教头领寇谦之来到平城,向太武帝奉献道经,在平城东建立天师道场,重坛五层。(《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九)
北魏太武帝始光二年(公元425年)
农历三月,在平城修旧东宫为万寿宫,建筑永安殿、安乐殿、临望观、九华堂。第二年建立太学。(《北史·魏本纪第二》)
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5年)
北魏下令迁移长安及平凉人民于平城。(《魏书》卷四)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
农历六月,拓跋焘西征,宜都王穆寿协助皇太子守京城。农历九月,柔然敕连可汗乘虚而入,兵至善无县的七介山,北魏没有防备,京城人心惶惶。正在这时,长乐王嵇敬,建宁王拓跋崇在明山北打败了敕连可汗的哥哥乞列归的军队,敕连可汗引军退走。农历十月,往平城迁移凉州人民三万户。(《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
农历三月,拓跋焘下令坑沙门,毁佛像,迁移长安能工巧匠二千户于平城。农历六月,调动司、幽、定、冀四州十多万人,修筑京畿各处军事要塞,东起上谷,西至黄河,广袤一千多里。第二年,迁移定州、丁零三千户于平城。(《魏书》卷四)
北魏太武帝正平元年(公元451年)农历三月
在平城附近安置俘虏五万多户。(《魏书》卷四)
北魏文成帝兴光元年(公元454年)
昙曜和尚向拓跋(睿)提议修建云冈石窟。(《魏书·释老志》)
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公元458年)
拓跋睿游览灵丘温泉宫(今浑源汤头),同年,在平城建成太华殿。(《魏书》卷五)
北魏献文帝皇兴元年(公元467年)
拓跋弘游览武州山石窟寺。第三年五月,住平城迁移青州人民。第四年,拓跋弘游览鹿苑、石窟寺。(《魏书》卷六)
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公元476年)
农历十月,在平城建成七宝永安行殿。第二年正月,建成太和、安昌二殿。农历九月,在北苑建筑永乐游观殿。(《魏书》卷七)
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公元479年)
在平城建筑坤德六合殿、乾象天合殿、恩远佛寺。孝文帝元宏游览方山、白登山、火山、石窟寺。(《魏书》·卷七)
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公元481年)农历二月
和尚法秀在平城造反,被镇压杀死。农历四月,元宏游览方山,建筑水固石室。(《北史·魏本纪第三》)
北魏孝文帝太和六年(公元482年)
元宏游览石窟寺。北魏派州郡五万多人修理通往灵丘的道路。第二年,元宏再次游览石窟寺。(《魏书》卷七)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
元宏率领二十万大军从平城南伐,到洛阳后决定迁都。(《魏书》卷七)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农历九月
元宏从平城迁都洛阳。(《北史·魏本第纪三》)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公元526年)
农历三月,敕勒部斛律洛阳在桑干西暴动,北魏派尔朱荣带兵,在深井大败斛律洛阳的军队。农历四月,朔州人鲜于阿胡占领城池起义。农历七月。鲜于阿胡带领朔州流民攻打平城,占领了恒州,北魏行台元纂逃往冀州。(《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一)
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公元553年)农历十二月
突厥进攻柔然,柔然投靠北齐。文宣布高洋带兵从晋阳出发,北征突厥,立奄罗辰为柔然首领,把柔然部落安置在马邑川。(《北齐书·帝纪四》)
北齐文宣帝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农历四月
柔然叛离北齐,进攻肆州。高洋从晋阳带兵北征,与两千多骑兵驻防在黄瓜堆,被柔然一万多骑兵包围。高洋带领军队突围而出,大败柔然兵,俘虏奄罗辰妻子及人口三万多。(《北齐书·帝纪四》)
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农历十一月
高洋下令派一百八十万人修筑长城,东起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长九百余里。(《北齐书·帝纪四》)
北齐武成帝河清二年(公元563年)农历十二月
周将军杨忠,与突厥阿史那木可汗二十余万兵从恒州分三路进攻北齐。(《北齐书·帝纪七》)
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
农历六月,李充在马邑打败突厥的进攻。第二年农历四月,隋朝派杨爽带领李充等四将,从朔州道出兵,大败突厥于白道。(《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
隋文帝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
隋朝派左仆射高颖从朔州出兵攻打突厥,高颖派赵仲卿领兵三千为前锋,在族蠡山与突厥相遇,交战七日,大败突厥。突厥启民可汗归顺隋朝,隋朝派长孙晟带领五万人在朔州修筑大利城,安置启民可汗所属突厥部落。隋朝派代州总管韩洪带兵一万守卫恒安镇(今大同市),结果,被突厥达头可汗打败。(《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八)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
隋朝太平公史万岁从朔州出兵,在大芹山与突厥相遇,达头可汗带兵退走,史万岁追赶百余里,大破突厥兵。(《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九)
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
突厥达头可汗带兵进攻隋朝,隋朝派柱国韩洪领兵出击。隋军在恒安镇被突厥重兵包围,正赶上李景护送义成公主与启民可汗联姻来到恒安镇,于是,李景率领数百人援助韩洪,进行了三天战斗,隋军突围而走,军队死亡一半多。(《隋书·李景列传》)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
杨广征用百余万人修筑长城,西起榆林,东至紫河,民工死亡达到一半多。第二年农历三月,杨广巡视长城,农历七月,隋朝又派二十万人修榆林以东长城。(《隋书·帝纪三》)
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农历六月
雁门人尉文通发动起义,起义军有三千多人,占据莫壁谷。隋朝派杨伯泉带兵镇压下去。(《隋书·帝纪三》)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农历八月
杨广巡视塞北,突厥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大军南下。始毕可汗之妻,可汗之妻隋朝义成公主得到情况后,派人向杨广送信。杨广来到雁门后,突厥兵把县城包围,隋军连续突围,都失败了。后来,齐王杨(日柬)占据崞县(今原平市崞阳镇)有利地形,命令各地派兵增援。农历九月,突厥见暂时不能取胜,引兵退走,杨广解围而去。(《隋书·帝纪四》)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农历二月
马邑校尉刘武周杀死太守王仁恭,举兵反叛,北面联合突厥,自称定杨可汗,隋朝派王智辩镇压,被刘武周大败于桑干镇。(《隋书·帝纪四》)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农历四月
突厥颉利可汗率领一万骑兵,苑君璋带领六千兵马,合伙攻打雁门,被唐朝定襄王胡大恩击败。(《旧唐书·突厥列传》)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
春天,代州总管胡大恩与殿中少监独孤晟约会,农历二月在马邑进攻苑君璋。约会时间已到,独孤晟的兵没有赶到,胡大恩不敢单独进军,带兵驻扎在新城(今朔县南沙河村)。颉利可汗带兵数万与刘黑闼合围胡大恩,胡大恩兵败身亡,唐军死亡数千人。农历八月,颉利带兵进攻朔州、雁门,南下并州。(《旧唐书·突厥列传》)
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
农历六月,马邑将领高满政袭击苑君璋,杀死守卫在马邑的突厥兵,投降了唐朝。苑君璋联合突厥进攻马邑,被高满政打败,唐朝以高满政为朔州总管,农历七月,额利带兵攻打朔州,被唐军大败于腊河谷(今朔县北),农历十月,颉利大举进攻马邑,唐将李高迁临阵脱逃,高满政被围困在马邑城内。后来,都虞侯杜士远杀死高满政,开城投降了突厥。突厥又请求与唐和亲,把马邑城归还给唐朝。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农历七月
突厥又进攻朔州,被唐朝朔州总管秦武通击败。(《新唐书·本纪一》)
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
农历七月,颉利与唐朝代州都督蔺谟大战于新城,蔺谟战败,农历八月,颉利带兵十万抢掠朔州,南下攻打太原,张瑾全军覆没,唐太宗李世民带兵北伐。(《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
农历五月,苑君璋以恒安镇投降唐朝。农历十二月,突厥遭受雪灾,颉利怕唐军袭击,带兵进入朔州,名为打猎,实际上是预防唐军北攻。(《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
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
发生定襄之战。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
突厥利立为可汗,建都于故定襄城,十一月。薛延陀部进攻唐朝,利可汗抵抗不住,带领部落退守在朔州。唐朝以兵部尚书李世绩为朔州道行军总管,带兵六万北征;十二月。李世绩在诺真水打败薛延陀。当时,下着大雪,天寒地冻,人畜冻死十之八九,后来,李世绩还军定襄。(《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
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农历七月
突厥围攻云州(今大同),被唐朝代州都督窦怀哲、右领军中郎将程务挺带兵击败。(《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二)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农历十月
突厥余部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召集散亡兵马,叛离唐朝,进攻唐朝北境。唐朝派薛仁贵带兵,在云州大败突厥兵。(《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三)
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农历八月
突厥攻入朔州,唐将黑齿常之大败突厥于黄花堆(怀仁黄花梁),乘胜追四十多里,突厥兵退走碛北。(《旧唐书·突厥列传》)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
农历十一月,安禄山造反。农历十二月,唐朝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带兵东进,击败高秀严的叛军,收复静边军(今右玉),乘胜又攻下云中、马邑,开辟东陉关。(《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
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农历八月
回鹘发生饥荒,乌介可汗随同太和公主到塞上求食。之后,回鹘兵从把头峰南下,进攻云州、朔州,唐朝以刘沔为招讨使,驻兵于雁门。(《旧唐书·刘沔列传》)
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农历二月
刘沔出兵云州,泥石雄袭击乌介牙帐,大破回鹘军,一直追到杀胡山(今右玉北),太和公主从云州、太原回唐朝。(《旧唐书·本纪八》)
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
大同军发生兵变,杀死防御使段文楚。
唐昭宗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农历二月
李克用攻打云州,占领东城。唐云州防御使赫连铎向卢龙节度使李匡威求救。李匡威带兵三万增援,李克用引兵退走。(《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八)
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农历七月
李克用大举围攻云州,派薛阿檀埋伏在御河岸边。赫连铎带兵出战,遇伏兵而败,后城中粮食吃尽,赫连铎逃往吐谷浑部落。李克用占领云州城,以石善友为云州刺史。(《旧五代史·唐书一》)
唐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农历八月
赫连铎与李匡威带兵八万,攻打云州。李克用从太原起兵,潜入新城,伏兵于神堆(今怀仁黄花梁),击败吐谷浑军队,进入云州,出击李匡威军队。李匡威烧营而逃,一直败退到天成军(今天镇)。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
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农历五月
李克用部云州都将王敬晖杀死刺史刘再立,以云州投靠幽州留后刘仁恭,李克用派李嗣昭、李存审进攻云州。刘仁恭派兵五万支援云州,王敬晖带领部下弃城投奔幽州。(《旧五代史·唐书二》)
唐昭宗天复五年(公元905年)农历十月
契丹耶律阿保机带兵七万,与李克用在云州(《旧五代史·契丹列传》为云中东城)相会,交换袍马约为兄弟,并答应借给李克用兵马,以报刘仁恭在木瓜涧大败李克用之仇。(《辽史·本纪一》)、
(《旧五代史·唐书二十八》)
辽太祖神册三年(公元918年)正月
辽国派安端攻打后唐云州及其西南各地。(《辽史·本纪一》)
五代时后唐明宗天成四年(公元929年)农历四月
辽国进攻后唐云州;五月,辽国再次攻云州。(《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
辽太宗天显五年(公元930年)正月
辽国派李胡攻下后唐寰州(今朔县马邑村)。(《辽史·本纪三》)
辽太宗天显九年(公元934年)农历九月
辽兵占领了后唐云州,接着南下攻下河阴县(今山阴县);农历十月,攻下灵丘县。(《辽史·本纪三》)
辽太宗天显十一年(公元936年)农历十二月
辽太宗耶律德光帮助石敬瑭灭后唐后,退军到应州。后唐大同、彰国、振武三节度使去拜见耶律德光,被辽国软禁。(《辽史·本纪三》)
辽太宗天显十二年(公元937年)农历二月
后唐云州判官吴峦率军修整器械,关闭城门自守,不接受割地的命令。辽兵包围云州,半年多时间没有攻下,石敬瑭写信给辽太宗,辽兵围困而去,吴峦投靠了后晋。(《旧五代史·晋书二十一》)
辽太宗会同四年(公元941年)农历六月
辽振武军节度副使赵崇赶走节度使耶律画里,以朔州反叛,附后晋。辽国派宣徽使带兵围攻朔州城,在城下战死;农历十二月,辽兵攻下朔州,为了报仇,把朔州青年男子全部杀死,并以叛民上等户三十户,作为他家的奴隶。(《辽史·本纪四》)
辽保宁四年(公元972年)农历七月
辽景宗耶律贤来到云州。(《辽史·本纪八》)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农历三月
杨业在雁门关一带打败辽国军队,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多罗,俘虏都指挥使李重诲。(《续资治通鉴》卷十)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农历五月
潘美在雁门关一带击败辽军,破辽军营垒三十六座;农历九月,辽景宗耶律贤巡幸云州,死于焦山(今左云县东北)。(《续资治通鉴》卷十一)
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
宋辽发生陈家峪之战。
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农历七月
辽军准备南下,派人上恒山庙占卜,卦不吉。辽人气怒之下放火烧毁恒山庙。(《续资治通鉴》卷十五)
辽道宗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
辽国在大同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辽史·地理志》)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
农历四月,辽枢密副使萧素与宋朝在代州边境商议疆界;农历七月,宋、辽以黄嵬山、恒山为界线,立疆界、宋朝东西失地五百里。
(《续资治通鉴》卷七十)
辽道宗寿昌元年(公元1095年)农历九月
辽道宗耶律洪基命令西京制造炮、弩匠人给西北路汉军传授技术。(《辽史·本纪二十六》)
辽天庆十年(公元1120年)农历十二月
天祚帝耶律延禧来到西京大同。当时,辽国郡县多被金兵占领,而耶律延禧整天游玩行乐,忠臣都被疏远排斥。(《续资治通鉴》卷九十三)
辽天祚帝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
正月,金兵攻破辽中京,辽天祥帝耶律延禧率领卫兵五千人逃奔西京大同,在桑干河丢失传国玺。农历四月,金兵围攻西京,辽耿守忠带兵援救。金太宗带领宗翰、宗雄、宗干等大将重兵攻打大同,宗翰指挥大军从中冲击,其余兵马两路夹攻,结果,耿守忠大败,西京被金兵占领。(《续资治通鉴》卷九十四)
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正月
宋朝派赵良嗣为使臣,要求金国归还西京等地。(《宋史·本纪二十二》)
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农历七月
辽天祚帝率领军队出夹山,攻下潼阳岭和天德、东胜军、宁边、云内等州,南下武州,后被金兵拦住归路,辽兵大败。西夏国攻打武州。朔州。金兵进攻蔚州,占领飞狐、灵丘两县,接着又西进,占领了应州。(《续资治通鉴》卷九十五)
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农历二月
辽天祚帝来到应州新城东六十里,被金将洛索俘虏,辽国灭亡。农历九月,金左副元帅粘罕进兵云中。农历十月,金兵从西京南下。农历十二月,金兵攻下朔州,南下代州,围攻太原。(《金史·本纪三》)
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农历四月
金国割让给西夏天德、云内、金肃、河清四军及武州等八馆之地,约会联合进攻宋朝。(《续资治通鉴》卷十九十六)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农历四月
徽、钦二帝被金兵俘虏后,来到云州,又从云州迁往中京。
(《续资治通鉴》卷九十九)
金卫绍王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
农历二月,元太祖成吉思汗进攻金国,大败金将定薛于野狐岭。农历八月,元军攻破白登城,进攻西京,西京被围七天,守将赫舍哩执中胆小怕死,率领百余骑兵弃城逃跑,元军以三千精兵追赶,金兵大败,一直败退到翠屏山。农历十一月,元军又攻下云内、东胜、武州、朔州等地。(《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九)
元太祖七年(公元1212年)农历八月
元兵包围西京,金,元帅左都监奥屯襄带兵增援,成吉思汗把金兵引诱到密谷口,金兵全部被杀死。奥屯襄只身而逃。接着,成吉思汗指挥大军进攻西京,被流矢击中受伤,撤围而去。(《元史·本纪一》)
金宣宗贞佑三年(公元1215年)
农历三月,西京军民发生哗变。农历十二月,金宣宗下令迁移朔州人民往岚、石、隰、吉、绛、解等州。(《金史·本纪十四》)
金宣宗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
农历八月元军在应州、飞狐集结部队,准备分兵南下,农历九月,攻下太原府。(《金史·本纪十五》)
元太祖十四年(公元1219年)农历十月
元将水华黎派萧特水儿等出兵云州、朔州,攻降苛岚火山军。
(《元史·水华黎列传》)
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农历六月
忽必烈命令西京、燕京、北京三路宣抚司往开平府运米十万石备战;农历七月,命令西京、燕京、北京、真定、平阳、大名、东平、益都路宣抚司做羊皮帽、裤、靴各一万多件,运往开平府;命西京造船,准备进攻西夏时供漕运之用。(《元史·本纪四》)
元世祖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
农历四月,元以米千石、牛三百供给西京蒙古户;农历六月,在小峪、芦子沟(两地在今怀仁县西)等四处开炉炼铁。(《元史·本纪五》)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农历六月
忽必烈下令,西京和尚、道士凡有家室的,与老百姓一样交纳赋税。(《元史·本纪九》)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正月
元朝以西京、北京、上都、隆兴二千猎户为兵。(《元史·本纪九》)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正月
元皇子奥鲁赤部曲发生饥荒,忽必烈下令西京路供给六十日的粮食。(《元史·本纪十四》)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农历二月
忽必烈改西京路为大同路,从大同、太原往新城运输粮米,在大同路发给粮食,救济流民。(《元史·本纪十五》)
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农历二月
元朝在大同路南太和岭设置屯田。(《元史·本纪二十》)
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农历八月
文宗听说蔚州广灵县出产银子,命中书大禧院派人去处理,把全年所产的银子归大承天护圣寺。(《元史·本纪三十四》)
元惠宗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
农历三月,元末农民起义军刘福通的军队进入山西,从太行、上党,攻陷晋冀路,接着北征,占领云中、雁门、上郡,转战数千里,南下而去;农历九月,农民军将领关先生带兵进攻大同路、兴和路等塞外各郡,后又回军再次进攻大同路;农历十月,大同路被农民军占领,元军守将鄂勒哲特穆尔弃城逃走;农历十二月,农民军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等从大同出兵,进攻元上都。(《续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
元惠宗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农历二月
农民军从飞狐、灵丘进攻蔚州。元惠宗派博罗特穆尔的军队驻扎大同,保卫京都。(《续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元惠宗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
农历三月,大同镇守博罗特穆尔被解除兵权,博罗特穆尔杀死使臣,拒不受命;农历四月,元朝派库库特穆尔从太原出兵前往大同征讨,博罗特穆尔派兵攻打元朝都城,元惠宗被迫恢复了博罗特穆尔的官职。农历五月,元朝又派库库特穆尔讨伐博罗特穆尔,派关保领兵五万攻打大同。博罗特穆尔留部分守大同,自己带领大军进攻元都北京,农历七月,博罗特穆尔的军队进入京师,元惠宗被迫以博罗特穆尔为中书左丞相。(《续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八)
元惠宗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
农历三月,皇太子下令让库库特穆尔讨伐博罗特穆尔;农历四月,关保进围大同,破城而入。(《续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八)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农历九月
明朝派薛显、傅友德进攻大同,俘虏元朝官员三十四人。(《明史·薛显列传》)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农历八月
常遇春带兵攻下大同城后,元朝派脱列伯围攻大同。明朝偏将李文忠闻讯后,从太原带兵增援,在马邑击败元游兵,俘虏元平章刘帖木。接着。又大败脱列伯军队,元兵投降的有一万多,获辎重无法计算,脱列伯战败被俘。(《明史·李文忠列传》)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1年)农历十一月
元朝残余势力扩廓帖木儿攻打大同,明朝大将徐达带兵打退元军。为了抵御元军再次进犯,徐达留兵镇守大同。(《明史·本纪二》)
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农历八月
冯胜、傅友德、常升在大同、东胜立十六卫,组织官民屯田。
(《明史·本纪三》)
明惠帝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农历二月
朱棣带兵攻陷蔚州,进兵大同。惠帝派李景隆增援大同。朱棣有意把李景隆的军队引到大同后,自己带兵又退出大同。李景隆的军队多是南方人,大同苦寒。明朝士兵冻死很多人,最后只好撤军。
(《明史·本纪五》)
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正月
瓦剌头领阿鲁台带兵进攻大同、开平,农历三月,成祖朱棣带领将帅亲征。(《明史·本纪七》)
明英宗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农历四月
明朝在大同设立马市,与瓦剌互通贸易。(《明史·本纪十》)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
明朝与瓦剌先后在大同、土木堡发生战争,明英宗朱祁镇被俘。
明代宗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
春天,瓦剌头领也先从顺圣川进兵大同,大同总兵官郭登在沙窝(今大同县东沙窝、西沙窝村)以八百骑兵打败瓦剌数千骑;农历四月,六月,也先带领千骑两次进犯大同,都被郭登打败。(《明史·郭登列传》)
明英宗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农历八月
孛来分三路人马进攻明朝边塞,大同总兵官李文,宣府总兵官杨能出兵作战。勃来进入雁门,抢掠忻、代、朔等州,农历九月,孛来包围右卫城。(《明史·本纪十二》)
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农历四月
鞑靼兵攻打平鲁城,平鲁指挥许禺出城迎战,遭鞑靼伏兵袭击,兵败阵亡。(《明史·鞑靼列传》)
明宪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正月
大同总兵官杨信与副将徐恕,参将张瑛分道出塞,在胡柴沟打败鞑靼兵,俘获战马五百匹。(《明史·杨信列传》)
明宪宗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
鞑靼头领亦思马因带兵马三万进攻大同,连营五十里,大同总兵许宁的军队被打败,鞑靼兵长驱直入,进入浑源、朔州等地。(《明史·鞑靼列传》)
明宪宗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
农历七月,鞑靼小王子带兵进犯大同,总兵官许宁的军队被击败。八月,朱永兼任大同总兵官。在大同、宣府打败小王子的进犯。
(《明史·本纪十四》)
明孝宗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
农历五月,小王子进攻潮河川,接着进攻大同境。(《明史·本纪十五》)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
农历四月,火筛进犯大同境,明朝游击将军王杲在威远卫(今右玉威远堡)被火筛兵击败;农历五月,火筛大举进犯大同左卫,被游击将军张浚击败;农历十二月,火筛又进攻大同,向南掠夺了一百多里。(《明史·本纪十五》)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
农历六月,火筛进犯大同,指挥郑禹带兵抵抗,兵败阵亡。
(《明史·本纪十五》)
明武宗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
农历五月,鞑靼小王子以五万骑兵进犯大同,转攻朔州马邑,明朝派仇钺担任大同总兵官,调动京师军队来大同守防。(《明史·鞑靼列传》)
明武宗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农历七月
鞑靼小王子进犯大同、宣府,太监张永、总兵官白玉率领京营兵抵抗。后来,小王子又进犯蔚州、平虏,被明军击败。(《明史·鞑靼列传》)
明武宗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农历九月
正德皇帝朱厚照来到阳和卫,农历十月,去顺圣川。小王子以五万骑进攻阳和、应州,朱厚照坐镇阳和,亲自指挥明军抵抗,战争进行了五天,最后,鞑靼兵退败,朱厚照来到大同城。(《明史·本纪十六》)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
农历七月,朱厚照奖赏应州战争中有功将士五万多人;农历八月,朱厚照第二次来到大同城。(《明史·本纪十六》)
明世宗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
农历八月,大同明军发生哗变,杀死巡抚都御使张文锦;农历十月,明朝派户部左侍郎胡瓒负责宣府、大同军务,任命都督鲁纲为总兵官,前往镇压兵变。(《明史·本纪十七》)
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
夏季,鞑靼兵进犯大同境,被大同中路参将击败;农历十二月,鞑靼小王子进犯大同,指挥赵源兵败阵亡。(《明史·鞑靼列传》)
明世宗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
农历十月,大同明军发生哗变,杀死总兵官李瑾,代王逃奔到宣府,第二年农历二月,兵变被平息,代王返回大同。(《明史·本纪十七》)
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农历六月
鞑靼头领吉囊进犯大同,被总兵官鲁纲击败。 (《明史·本纪十七》)
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
农历三月,鞑靼派使臣来大同谈判,被明朝军队杀死;农历六月,俺答带兵进入朔州、广武,南下太原,后由原路经朔州退出。
(《明史·鞑靼列传》)
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
农历七月,俺答进犯大同,被总兵官周尚文在黑山打败,第二年农历八月,俺答又进犯大同,参将张凤、指挥刘钦兵败阵亡。(《明史·本纪十八》)
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8年)农历八月
俺答进犯大同,指挥顾相兵败战死,周尚文在次野口打败俺答军队。(《明史·本纪十八》)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农历六月
俺答进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副总兵林椿兵败战死,于是,俺答大举进攻古北口,京师戒严。(《明史·鞑靼列传》)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公1551年)
农历三月,明朝在大同、宣府设立马市,与鞑靼互相贸易;农历十一月,俺答进犯大同。(《明史·本纪十八》)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
正月,俺答进犯大同,从宏赐堡进入怀仁川,明朝指挥佥事王恭兵败阵亡,农历八月,俺答再次进犯大同,掠夺朔州、应州、山阴、马邑,明朝取消马市。(《明史·鞑靼列传》)
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农历七月
俺答大举进犯,深入浑源、灵丘、广昌,后又以一万多骑进犯大同,巡抚都督使赵时春兵败而逃,总兵官李涞战死。(《明史·鞑靼列传》)
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
农历六月,俺答进犯大同,总兵官岳懋兵败阵亡,次年秋,俺答从大同、宣府进兵到怀来,京师戒严。(《明史·本纪十八》)
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
农历二月,俺答进犯大同;农历九月,俺答子辛爱带兵进犯应州、朔州,毁掉明朝营堡七十多座;十一月,围攻右卫城。(《明史·本纪十八》)
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
农历三月,大同总兵官刘汉,大败鞑靼头领兀慎于灰河(今朔县恢河),农历九月,俺答进犯朔州、广武。(《明史·鞑靼列传》)
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
农历十月,鞑靼兵攻破墙子岭,京师戒严,大同总兵官姜应熊带兵增援,在密云打败鞑靼兵;农历十一月。京师戒严。(《明史·本纪十八》)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农历闰十月
鞑靼进犯大同,明参将崔世荣战死。(《明史·本纪十八》)
明穆宗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农历五月
俺答带兵数万,分三路进犯井坪(今朔州市平鲁井坪)、朔州、老营、偏头关,明军力不能敌,俺答带兵长驱南下。(《明史·鞑靼列传》)
明穆宗隆庆三年(公元1569)
正月,大同总兵赵岢在宏赐堡(今大同宏赐堡村)击败俺答的进犯,农历九月,俺答进犯大同,掠夺山阴、应州、怀仁、浑源。
(《明史·本纪十九》)
明穆宗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
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农历九月,明与鞑靼恢复贸易,大同等地马市重新开放。(《明史·本纪十九》)
后金(清)太宗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
农历五月份,清贝勒阿济格率领左翼部队进攻明朝的宣府、大同府,与右翼军队在归化城会合;农历六月,后金(清)军从归化城出发,向明朝各边境进攻。后金(清)派库尔缠从得胜堡(今大同市北方)来大同,与明朝议和,后金军驻在大同边墙之外。(《清史稿·本纪二》)
后金(清)太宗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农历七月
明朝派曹文诏坐镇大同,抵御清军。(《明史·本纪二十三》)
后金(清)太宗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
农历六月,后金(清)大贝勒代善率领兵马攻打得胜堡,向大同进兵;农历七月,太宗皇太极带领大军从宣府向朔州进兵。代善攻陷得胜堡,明朝参将李全自杀。后金(清)军攻打怀仁、井坪,驻兵朔州,皇太极攻打应州,代善进攻马邑。大同总兵曹文诏与总督张宗衡驻兵怀仁固守;农历八月,怀仁解围,皇太极攻下应州后,围攻大同城,曹文诏出兵与战,被后金(清)军击败;贝勒阿尔泰攻下了灵丘县。(《清史稿·本纪二》)
后金(清)太宗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农历八月
皇太极与贝勒代善和多尔衮带兵驻在平虏堡(今平鲁旧城)接着,从平虏出兵,毁长城,攻入山西。(《清史稿·本纪二》)
后金(清)太宗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农历九月
明朝派卢象升为宣府、大同府总督,抵御清军。(《明史·本纪二十三》)
清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一日
李自成带领农民军进入大同城。
清世祖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
农历十一月,清朝和硕英亲王阿济格等率领军队驻兵于大同,防备喀尔喀(噶尔丹)进犯;农历十二月,大同总兵姜(襄)起兵抗清。(《清史稿·本纪四》)
清世祖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农历七月
清政府下令,恢复北岳恒山在浑源的祭祀,纠正了在河北曲阳恒山之假说。
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农历二月
玄烨亲征喀尔喀,路过大同驻兵五天。(《清史稿·本纪八》)
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
大同府、朔平府义和团纷纷而起,杀洋人,毁教堂,遍布各地。
(《光绪朝东华录》)
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
农历八月,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从北京逃往西安,初三,驻天镇县,命奕(匡力)回京,与李鸿章一起找洋人谈判;初四,驻聚乐堡(今大同县聚乐堡村);初六,驻大同府城,停留四天;初十,驻怀仁县;十一日,驻山阴县岱岳镇。(《庚子国变记》)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春
同盟会大同支部在大同市吕祖庙成立,常青、常法、李国华、常珍、彭继先、宋世杰、郝珍、王芝、高保印等加入同盟会。(《山西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秋
同盟会大同支部会员常育、常法等在应州小石口发动六十多人举行武装起义,遭清军镇压,常青、常法牺牲。(《山西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
十一月三十日,同盟会在大同发动反清起义,占领总兵衙门,第二天,大同军政府成立,李德懋被推选为都督,李国华、刘干臣为副都督,常珍为参谋长,宋世杰为统领,傅殿臣、孔献林为帮统,孙占标为营务处督办、彭继先为财政长,白英为民政长。(《山西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1911年
12月5日,续桐溪率领忻代宁公团从应州、怀仁抵大同。同日,清政府派毅军和准军包围大同,大同被清军围困四十多天。
1912年
太原革命军派杜上化来大同与围城清军达成六条信约。清淮军杨荣泰部入城,放火抢掠,计白银十余万两。宋世杰部攻克大同城,二次光复。
1919年
大同人民游行示威,响应“五四”运动;并派代表到北平抗议请愿。
1921年
9月19日,京绥(今呼和浩特市)铁路竣工(含大同段)。
1925年
群众示威游行,声援“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是年,大同铁路建立中共党、团组织。
1926年
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宋哲元、鹿钟麟部于四月至八月,合围大同城晋军。1927年
大同商界、店员和市民三千余人捣毁市统税局,反对阎锡山的苛捐杂税。晋、奉军阀开战。奉军于九月十二日进占大同城。
1928年
晋军于六月复占大同。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大同三师、三中等校学生组织宣传队,分赴农村,宣传抗日救国。
1933年
大(大同)、阳(阳高)、丰(丰镇)反帝大同盟(进步群众组织,后改为雁北反帝大同盟中心委员会)成立。
1935年
大同中等学校学生救国联合会举行集会,电援北平“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
1937年
中共雁北工委成立。
牺盟会大同中心区成立。
周恩来、彭德怀同志由太原到大同于九月十日会晤国民党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
九月十三日,日军攻占大同。
九月二十日,伪“大同治安维持会”成立。
十月九日,日军侵占大同煤矿,委托满铁开采。日本侵略者实行“以人换煤”政策,在大同矿区制造“万人坑”十四个,堆满六万多具矿工尸体。
十月十五日,伪“晋北自治政府”在大同成立。
1938年
大同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高驼村党支部于五月成立。
日军大规模扫荡六次,屠杀百姓三千余人。
1939年
伪“蒙疆联合委员会”改为“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大同设伪“晋北政厅”。
1940年
八路军独立六支队参加华北八路军主力百团大战。
日侵略者拟定“宫本计划”,规定:到1945年,在大同煤矿的年掠夺量为760万吨,其中运往日本为440万吨。强令农民种植鸦片,面积达四千余亩,年产量达一百万两。
1941年
日伪在大同连续施行三次所谓“治安强化运动”和一次“施政跃进运动”。始行限制人身自由的“身份证(良民证)”制和“连环保坐”制。
1943年
元月一日,伪“晋北政厅”改为伪“大同省”。
1944年
二月,大同城内中共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在手工业工人中建立。
1945年
中共中央命刘达等同志组成大同市领导班子,刘达任市长,准备接管大同。
阎军楚溪春部于九月一日进占大同城。
西大同县委、县政府于八月底成立,驻高山。
1946年
“军调处大同执行小组”于元月十九日乘机抵达大同(中共代表李波、国民党代表温天和、美国代表和礼)。大同执行小组举行丰镇会议,签定六项停战协定。贺龙将军、陈正湘司令员出席了会议。
晋绥、晋察冀部队组成临时野战军,以张宗逊为司令员、杨成武为副司令员、罗瑞卿为政委,于八月十九日至九月十五日发起大同战役。
1947年
大同城郊的新荣、上深涧、破鲁、口泉沟等乡镇将遍开展土改,并进行整党。
1948年
口泉镇于三月二十七日解放。
中共大同市委、市政府于十二月成立。
1949年
四月,华北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同。大同守敌出城求和。
五月一日,大同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