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下大同 > 宗教文化

佛教传入与演变

发布时间:2012-10-12 09:38:37

    大同佛教始于东汉,盛于北魏、辽、金,延续于元明清。据清•道光《大同县志》载,汉明帝(58~75)时,在城东北,建通光寺(北寺),此为大同最早的佛教寺院。大同佛教盛行为北魏王朝。魏道武帝拓跋于天兴元年(398)迁都平城,在“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的同时,崇信佛教,在平城建立塔寺。魏灭北凉,俘虏僧尼3000人,北凉国人3万户到平城,魏都畿内佛教开始盛行。477年平城有寺院100多所,僧尼3000余人。兴光六年(454)文成帝下令建五级大寺,为太祖以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尊,各长一丈六尺,共用铜2.5万斤。和平年间(460~465),魏文成帝令昙曜在平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皇兴三年(467),魏献文帝在平城造永宁寺,“构七级佛图(七级塔),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又在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铜10万斤,黄金600斤。不久又造三级石塔,高十丈,全部用大小石块构成,“镇固巧密,为京华壮观。”高祖等帝常在寺院内设供,施僧衣、宝器,庙内常设会,行道讲课,讨论佛义。昙曜曾与天竺沙门常那邪舍等,译出新经十四部。《水经注》称“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峙相望。” 

  隋唐以来,大同佛教虽有发展,文字记载较少,实物仅存善化寺,唐明皇开元年间(713~741)赐“开元寺”,成为当时的国寺。到五代后晋时(936~947)更名为大普恩寺。 

  辽改云州为西京。在辽圣宗、兴宗、道宗三代(983~1101)时期,佛教发展极盛,辽圣宗降旨全国尊崇佛法,大力建造佛寺,抄刻经藏。兴宗继位后,皈依受戒,铸造银佛像,编刻大藏经。道宗通梵文,对佛教华严经有造诣,撰有《华严经随品赞》十卷,使佛教尤其是华严宗大为盛行。据《佛教史》载,“当时辽西京大同府所辖五台山,为华严宗的中心……”。现存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观音堂建于重熙六年(1037);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当时大同除城内华严寺外,大同东关和口泉还建有两座华严寺。据《辽史•地理志》载,“清宁八年(1062)辽道宗巡视西京,遂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此时的华严寺不仅是参禅礼拜和储存经藏的敕建寺院,还具辽皇室祖庙的性质。辽中叶后一百多年是此寺的极盛时期。 

  辽末天祚保大二年(1122),金兵攻陷西京,华严寺等寺庙遭到严重破坏,据现存殿内金大定二年(1162)《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教藏碑记》载,“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阁楼观,俄而灭之。唯斋堂、厨库、宝塔、经藏、洎守司徒大师影堂存焉”。经藏是指薄伽教藏殿,影堂即建国后拆毁的海会殿。保大之战,大普恩寺遭到兵燹破坏,“仅存者十不三四。”云冈十寺窟前木构建筑辽末也毁于兵火。 

  金建国后以武力灭辽,又继承辽代社会盛行佛教风俗,南侵时又受宋地佛教影响,金代佛教得到发展。金天会二年(1124),太宗命善祥和尚在应县建净土寺;天会六年至皇统三年(1128~1143)历时15年由住持和尚圆满大师主持重修大普恩寺(今善化寺)。 

  金天眷三年(1140)在上华严寺大殿旧基上重修大雄宝殿,大殿东向,面阔9间,进深5间,总面积1559平方米,建在4米高的巨大台基上,为现存古代木构宗教单体建筑中规模最大者。大殿正脊北端琉璃鸱吻高4.5米,为金代原物。 

  对云冈石窟进行整修,“委烟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拔河道”,南移百米,以防水浸石佛。重修云冈十寺,“重修灵岩大阁九楹,门楼四所……凡三十楹……又创石垣五百余步”(《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 

  元代大同佛教遗迹较少,对寺庙多为重修补建。元代佛教以喇嘛为帝师,元太祖成吉思汗曾命后裔,给各宗教以平等待遇。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延请西藏名僧帕恩巴为帝师。以后帝王即位,必先就帝师即位。 

  明代由元代单崇喇嘛教转为对汉族显教各宗派的支持。洪武三年(1370)“没收华严寺为官产,改大雄宝殿为大有仓”。洪武二十四年(1391)教藏置僧纲司、复立寺。宣德二年(1427)了然和尚制木制佛像3尊,并重修殿堂、壁画、天花藻井。成化元年(1465)资宝和尚补塑泥像二尊,填设6位天人像和20尊天王像。下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堂等寺院均有明代遗物。兴国寺、宁静寺、慧泉寺、帝君庙、极乐寺等寺庙均为明代所建。 

  清照明制,禁止擅造寺庙佛像,对已有寺庙不许私自拆毁,不许私废僧尼,对僧道一律发给度牒。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亲征厄鲁特噶尔丹,冬十二月回銮幸大同,曾到大同云冈石窟寺,并题“庄严法相”御书匾额。清代佛教建筑、文物遗存较多。现存上华严寺佛图壁画887.25平方米、上华严寺大殿台基下的崔卿云书写的砖刻《黄蘖、永嘉禅师语录》;云冈石窟五、六窟前的木质楼阁;宝塔寺、七佛寺、白衣寺、清凉寺、天尊庙、开化寺等。清顺治五年(1648)姜降而复叛,次年多尔衮亲自督战围城达九个多月,城破后清军屠城,许多佛寺道场、珍贵文物,重受浩劫。顺治九年(1652)府县复还故治后,才逐渐复兴。 

  辛亥革命以来,各地创办佛教学院,曾有南北各地来同的法师进行传戒、讲经、举办佛事道场。 

  1937年日军侵占大同,云冈石窟被日军掠夺,日人在城内圆通寺举办佛学院,城内西街准堤庵也住上日本和尚。当地和尚纷纷去五台山和应县等地。 

  1945年妙明法师从河北涿鹿县来同,在慧果法师主持下,举办大同丰德学戒堂,妙明法师任主讲,讲有《沙弥律仪》、《礼敬事仪述》、《四分律悬述》、《阿弥陀经》、《盂兰盆经》、《地藏经》等。学习僧众30余人,并经常举办佛事道场,依戒结夏安居,按时布萨。在家信徒近千人。后三义和尚从丰镇来同,接替慧果法师,任善化寺住持。其时上华严寺住和尚十余人,住持云生和尚;宝塔寺住持传妙和尚,俗称老修行;兴国寺住持定西和尚;圆通寺住持仁雨和尚;准提庵住持足智和尚;七佛寺有僧尼十多人,住持如戒比丘尼。大同市僧尼计120余人,其中尼众20人。 

  1949年5月大同和平解放后,大同市寺庙及财产均由当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一领导经管,选仁雨、三义为代表,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学习时事政治。庙产由僧人管理,收取房租,凡有劳动能力的僧人,参加文物清扫、美化寺院工作,做到佛事、劳动两不误。组织参加社会有益活动,抗美援朝征集募捐等。“文化大革命”中,除云冈、华严寺、善化寺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其余寺院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寺庙先后被机关、学校、工厂占踞。僧尼有的到五台山,有的被迫还俗,有的自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宗教政策,僧尼先后回归寺院,庙产交由僧人管理,按照佛教传统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基本做到僧像僧、庙像庙。上华严寺原是十方常住,接待十方过往僧众和临时挂搭的任务。1958年大同市有僧尼19人(比丘尼3人),在家信徒有487人,按照佛教节日,举办佛事道场。上华严寺为大同市佛教的活动中心,寺内除健全僧职(执事)外,并成立寺庙领导组,由7人组成,制定十条制度。寺内有学习业务小组,每周两次研究佛学常识和有关经典的学习。每日除二时课诵外,参加寺内旅游服务,做到劳禅并举。寺内经济收入为集体所有,凡寺内僧人每月每人生活费30~60元,衣服、医药统由寺内供给。寺庙工程修缮,小型维修由寺庙负责,重大修缮申报国家拨款。 

  1949年大同解放前大同市共有僧尼200余人,其中比丘180人,比丘尼20人。1955~1963年大同市有僧尼70人,其中比丘64人,比丘尼6人。1984年大同市有僧尼19人,其中比丘15人,比丘尼4人。1985年人数有所增多。1949年前各地僧众来同朝拜云冈石窟等寺庙,往来常住僧人上百人。建国后有所减少。“文化大革命”动乱时几乎绝迹。1979年以来,宗教活动恢复正常,上华严寺僧众逐年增多,口泉华严寺、观音堂、口泉观音殿、北龙王庙、朝阳寺等寺庙也分别常住和尚或尼姑,往来僧众也逐年增多。 

大同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