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边一镇危楼望 ——镇楼秋爽
还是蒙古人厉害。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一阵铁马金戈,像秋风扫落叶,灭了金,灭了南宋,扫荡了两夏……硬把中国统一起来,不仅版闱空饷。而且向外扩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奇迹。
这时候大同西京的地位就不那么重要了,它对西已无须作防御西夏的屏障。对南也不必再作南宋使节的关隘,它正好是蒙古腹地的一块绿洲,拿它作皇家牧场正合适。当然这个牧场的地位也不低,首先,不是王公贵族不可来此游猎,其次,称呼它为“阿黑八里”,还是都城的名分。还留下一座关帝庙遗迹。
说起“阿黑八里”倒也值得一叙:这“八里”是蒙古语(或曰突厥语)“城”的意思,且是大城、都城的专用词。当时内地只有大都(北京)称“汗八里”。意为大汗所居之都城,再就是大同称“阿黑八里”。“阿黑”蒙古语意为“白”。意郎大同是白色大城,甚至就是白都之意。这也说得通,西方属白色,“白都”者还是西京的意思。据考:蒙古元用八里称呼城者甚少,契丹之地(此为区分色目人与南人地域)仅此二城。另在新疆察合台封地有四个八里为名之城而已。
大同的这个“阿黑八里”的称谓,是出自《马可•波罗行纪》中,文云:“行上述十日之五日毕,即闻人言,有一城较太原府更为壮丽,城名阿黑八里(AchBalueh)。”这里说明一点。马可•波罗没来大同,他是由大都赴西南,路经太原时听说的。现多传说他来过大同是讹传。
但是不管你蒙古人如何对待大同,历史总是无情的。明王朝建立后,大同反而成了防御蒙古人的边塞重镇了。这是形势逼出来的。
明朝初立,洪武年间(1368~1398)蒙古残余武装不断侵犯北部边陲,扰得朱家王朝不得安宁。明朝只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兴建“九边”各设重兵,统以大将。第一批设:辽东、宣府、大同、榆林四镇;继又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第三批设:大原(亦称山西镇,镇在偏关一带)、固原二镇。合称九边。这就形成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内入三关的一条防线。此九镇中,大同因是由大将军徐达亲建,并坐镇此城,所以它的地位自然是九边重镇之首镇。
从此大同改变了都城文化的风貌,以一个军事要冲的姿态,翻开它新的一页。今天人们注意的正是这一页。
这一页到今天也有620多年了。
这个“九边重镇”之首,变成了什么样子呢?
《大同府志》云:“大同府城,洪武五年(1372)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南之半,增筑。周围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壕深四丈五尺,以砖外包。门四: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上各建楼,角楼四座,敌台楼五十四座,窝铺九十六座……西北角楼制模宏敞。”
好一派军事重镇的气势。真可谓金城汤池。
面对这样一座城,我们既要赞美徐达的建树,也要咒骂徐达的破坏,最终还得感谢徐达保存了魏都平城遗址。
赞美词有一句话就够了:城池的构筑确属雄踞北方之“北门锁钥”,誉之为“固若金汤”不过分,不愧九边重镇之称。
咒骂的话可就多,我们请了一位文物考古先生代我们骂徐达,咒词曰:“你徐达,一介武夫,为军事目的而毁历史都城,实属无知。你应知:此城回到你汉人怀抱时,已有974年的都城经历,它回归时是完整的。你一上手就砍去了‘城市之半’,起码扔掉旧平城的四分之一。这么一丢失,城内的布局就乱了套。中心得北移,街巷得改组,里坊遭变迁。尽管原来以今鼓搂为中心布局的三条纵线不受影响,可是那三条横线全乱了。因为你中心北移,中纬线就得另开。今天的大东街、大西街,就是你的杰作,它与中轴线交会在今天的四牌楼。表面上构成了城中的十字大街,而实质上破坏了平城格局。至少你的大西街压了人家大华严寺的七间之殿,即使是擦边而过,也使原来“品”字形的格局无法复原。再者,你的南城墙借用平城的南纬线,这一下你又堵了大普恩寺的大门,弄得人家至今有庙无门,不得不以天王殿代出门,真让人哭笑不得。其三,你为拍代王的马屁,在东北隅毁里坊、占民宅,修建了代王府,什么九龙壁、东华门、西华门、后宰门,好不威风,而威风的代价是毁了里坊,同时你又为自己的威仪,在西北隅照样毁里坊,占民宅,建起了你的总镇署,还给大同府衙抢了一片地。这一东一西就把旧城的北半部全毁了。其四,你毁了人家的‘九衢’也觉着过意不去,你也想以你的四牌楼为中心搞个‘五衢相望’,你在东街搞了个太平楼算一衢;南街借人家原中心衙搞了个鼓楼算一衢;西街开了个钟搂算一衢,这几个算是成了,而北街呢?你尽管借用了个魁星楼想配一配,可是成不了‘衢’,你那东边的代王府和你西边的总镇署挫在一条通街上,怎能成衢?仅凭这四条罪状,就该判你徐达个‘斩立决’。不过念你无知,又非主谋。缓刑吧!”
有人开玩笑说:徐达可赦,而主犯朱元璋难逃罪责。就在平城建都l000年(398—1398)时,华严寺的幽灵拓跋珪、耶律阿保机,约会上不远的完颜阿骨打,由善化寺的亡灵惠始、圆满,又纠集了华严寺的省学等众和尚陪伴,到南京把朱元璋拉到阎王殿,告了他破坏平城之罪,阎王准评判了朱元璋死刑,立即执行。那年朱元璋71岁。是洪武三十一年。
历史的巧合给了开玩笑的口实,不说也罢。客观点讲,大同还应当感谢徐达。首先,他没有迁移城址,使3、4的平城遗址保留至今。同时,中轴线没变,北城墙及东西各3、4的城墙原址没变,这是一大功。其次,新城的南半城,街巷坐坊未变,尤其东南隅保存较好,所以才有今专家认为是“唐坊”之说,这是二功。共三,是缩城为“周围十三里”。不知是徐达有意而为,还是取平城南纬线筑城的客观条件?这个城周l3里却又与后世皇城取周十三里的数字暗合。反正这个数字有那么点“王气”,要不然谁敢造那么大的九龙壁,民宅住房敢上全顶筒瓦?这算小功。其四,城西北之角楼,给大同增色不少,成为其后三四百年的大同一景,名日“镇偻秋爽”。据说此楼给大同带来好风水。该楼造型美观,结构奇巧,老百姓叫它“八角楼”,有其模型保存于上华严寺。此功不小。
明李柄《晤镇城西北楼》云:
重慎临玄岳,名城正朔宫。
危楼峙西北,飞栋接穹隆。
日涌神京现,天开大漠空。
黄河遥浩淼,?水近冲融。
你看,多好的一座楼,多气派,多漂亮!
清吴麟《镇楼秋眺》有句云:“四望河山连朔漠,一天风露倚清秋。”
秋天,此楼更荧。你来吧!
可惜,此楼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