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二)

发布时间:2012-10-12 09:51:06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专权,结果是诸侯割据,连年的战争。对于当时的社会现状,曹操在他的著名诗篇《蒿里行》说:“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元和郡县志》说:“汉末大乱,自定襄以西,云中、雁门、西河遂空。”《晋书•地理志》说:“魏黄初元年(220),自陉岭(今雁门关)以北并弃之……”于是曹操把北边的几个郡,每郡缩编为一个县,移到今山西的忻州地区,成立了新兴郡。后又恢复了雁门郡,郡治移至广武(今代县西南)。此雁门郡辖八县,其中有五个县在陉北。平城县移到了今代县以东的位置,原来的平城县已被废掉了。根据《三国志•乌丸鲜卑列传》和《三国志•牵招传》的记载,在太和年间(227),晋北的鲜卑大人步度根向曹魏的护鲜卑校尉、雁门郡太守牵招投降,其“部落三万余家”被安置在“太原、雁门郡”居住。十几万鲜卑人向南越过雁门关了。

  《资治通鉴•魏纪》说在曹魏景元二年(261),“是岁,鲜卑索头部大人拓跋力微徙居定襄之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的土城子),部众浸盛,诸部皆畏服之”。对此记载,胡(三省)注曰:“拓跋氏始见于此。”拓跋鲜卑最初居住在蒙古草原的东北角,习惯上称为“北部鲜卑”。《通典》卷196说:“拓跋氏亦东胡之后,别部鲜卑。”北部鲜卑与东部鲜卑在文化上具有相近的特征。拓跋鲜卑由原住地大兴安岭北段,在东汉前期向西南方向移动,迁居到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大约一百年左右。这个时期的拓跋鲜卑处于血缘部落阶段,开始进入原始公社的后期阶段。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工具为骨器和石器,已有少量的粗放的农业,畜牧业为主体。东汉后期,拓跋鲜卑向西举行了第二次大迁移。他们横穿蒙古大草原,经过漫长遥远的跋涉,最终来到了河套与阴山一带,这里曾是“匈奴之故地”。这时正是檀石槐的东部鲜卑统治着蒙古草原的时期,并成为檀石槐军事联盟的一个新成员。阴山与河套地区已与中原汉族地区直接毗邻,拓跋人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拓跋鲜卑人与残留在草原上的匈奴人频繁接触,通婚融合,形成了以“鲜卑父胡母”为内涵的“拓跋”族名。拓跋是秃发的音转,意思是鲜卑父匈奴母所生之子(见马长寿的《乌桓与鲜卑》)。为了这个缘故,后来的南朝史学家便把拓跋鲜卑人称为匈奴的一种。《宋书•索虏传》说:“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当时的南朝人称北方的拓跋鲜卑人为“索头”、“索虏”、“魏虏”。《南齐书•魏虏传》说:“魏虏,匈奴种也,姓拓跋氏。”拓跋鲜卑人与匈奴人是有血缘关系的,称其为匈奴种也并非完全错误。也为了这个缘故,历史学上才把呼伦贝尔草原时期也就是第二次大迁徙之前的拓跋人称为“北部鲜卑”,经过西迁之后,因为有了匈奴血统,才称他们为“拓跋鲜卑”。“索头”,索者,绳索也,大概是说他们头上扎发辫吧。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发掘东汉时期的鲜卑墓葬中,发现有“发辫”。辫发是拓跋鲜卑人特有的发式,不同于东部鲜卑,他们“立发委地”,就是拖着长辫子,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北魏统一中原以后。公元220年(曹魏黄初元年),拓跋力微继父位为首领。其做首领五十八年,对拓跋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北魏朝廷认为他是北魏王朝的奠基人,追认为神元皇帝,入太庙为始祖。拓跋力微率所部居住在长川(今内蒙古兴和县附近),有“控弦上马二十余万”。神元三十九年(258),拓跋力微迁居盛乐。盛乐成为拓跋鲜卑的第一个都城。

  在拓跋力微做首领的半个世纪中,拓跋人的部落结合体不断膨胀,在前代的基础上形成“帝室十姓”、“内入诸姓”、“四方诸姓”三层关系圈,容纳了各种族属不同的部落体和社会关系。在西迁的漫长道路上,拓跋鲜卑沿途收容草原上一些无所归属的零散人员,一些过去不相识的游牧部落也陆续加入拓跋鲜卑的移民行列。“帝室十姓”是父系血亲关系,即周氏、胡氏、长孙氏、奚氏、伊氏、丘氏、亥氏、叔孙氏、车氏、拓跋氏。“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这十个部落体是拓跋鲜卑人的核心集团。檀石槐的部落军事大联盟解体后,蒙古草原上的各部落纷纷加入拓跋鲜卑人的部落结合体中,形成“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两个新的关系圈,拓跋人的力量壮大起来。

  内入诸姓是围绕于帝室十姓外围的第二层关系圈,共七十五姓。这七十五姓的族属派别十分混杂,其中贺赖氏、独孤氏、须卜氏、丘林氏、破六韩氏、宿六斤氏等六姓,属于匈奴族;乞伏氏、解枇氏、奇斤氏、贺拔氏、屋引氏、俟利伐氏,这六姓属于丁零族,即高车人;阿伏干氏、叱吕氏、尔绵氏三姓属于柔然族;乌桓氏、薄奚氏、莫舆氏、素黎氏、吐谷浑氏、匹娄氏、吐伏卢氏、莫那娄氏、素和氏等九姓,属于乌桓及东部鲜卑族;屈突氏、叱罗氏、乙弗氏、莫芦氏、盖楼氏、温石兰氏、那氏等七姓,则属于东西方的各杂族。这样一些复杂的民族成分,集合到人口本来不太多的拓跋结合体内,极大地扩大了拓跋结合体的范围和力量。四方诸姓又是在内入诸姓外围的第三层关系圈,有东方二姓,南方七姓,西方十六姓,北方十姓,共三十五姓。其族属也很混杂,如原居于西方的尉迟氏属于阗部落。古于阗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由多民族组成的拓跋鲜卑人在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大同)以后,他们大批地进入大同地区,经过几代人的繁衍生息,不管他们是否已经鲜卑化,无疑已经是大同地区的土著民族了。

  西晋经过短暂统一,便大规模爆发了“永嘉之乱”(八王之乱),中原地区遭遇了空前的浩劫。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西、北边陲的许多民族如潮水般地涌入内地,形成少数民族第三次南进的大浪潮,其规模和声势都超过以前。前二次是秦汉时期的匈奴、东部鲜卑,但是南进的他们在内地都没有站住脚,根本原因在于汉族是统一政权。晋王朝离开黄河流域南迁以后,北方进入民族政权林立的“十六国”混战时期。十六国占据的黄河流域是秦汉以来就很发达的汉族封建生产区,五胡各族能用武力征服这一地区,却不能改变这里固有的先进生产方式,这样十六国境内便普遍存在着一种矛盾,即政权的少数民族化与经济基础的汉族化这样一个基本矛盾。不解决这个基本矛盾,任何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都不能立足。

  西晋末年在北方与五胡对抗的晋朝地方官仅有并州刺史刘琨、幽州刺史王浚、冀州刺史王斌等人,他们势单力薄,最终为五胡政权所灭。永嘉四年(310),居住在今五寨、岢岚之地的铁弗匈奴与居住在今五台县的白部鲜卑,在晋南的南匈奴的首领刘渊支持下,进攻晋阳(今太原)的并州刺史刘琨。铁弗匈奴,“北人谓胡父鲜卑母为铁弗”。胡父即匈奴父。白部鲜卑,东部鲜卑的一支,又称段部鲜卑。形势危急,刘琨只好向盛乐的拓跋鲜卑人求救。拓跋猗卢(力微之孙)“帅骑二万助之”,大破铁弗匈奴、白部鲜卑。为了表示感谢,刘琨将陉北的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等五县送给拓跋猗卢,并把五县的汉族居民迁往山南。之后,拓跋猗卢“遣三万余家,散在五县间”。汉族人走了,十几万的拓跋鲜卑人进来了。这是历史上拓跋鲜卑人第一次大规模地进入大同地区。五县之地,大抵为今之朔县、山阴、应县、浑源、宁武等地。猗卢在黄瓜堆(今山阴县北)筑新平城,派长子六修守此城,“统领南部”。

  建兴四年(361),拓跋鲜卑发生内乱,六修杀死其父猗卢,自己也被杀,结果造成“国中大乱”。原来投奔拓跋鲜卑的汉人与乌桓人一看形势不好,纷纷离去。“晋人及乌桓三万家,马牛羊十万头归于(刘)琨。琨大喜,亲诣平城(今代县东)抚纳之。”(《资治通鉴•晋纪十一》)三万家的汉人与乌桓人,乌桓人占一半,也有六七万之众。经过二十年的“部落离散”,咸康四年(338),“十一月,(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于繁畤(今应县东北)北,改元曰建国。……有众数十万人”(《资治通鉴•晋纪十八》)。这是拓跋氏有年号之始。拓跋鲜卑人又重新集结起来。什翼犍曾作为人质在中原地区生活过九年,深受汉文化影响。即位后,立即组建新的国家机构。始置百官,分掌众务。又制定法律,规定了各种罪的刑罚。从此拓跋鲜卑人开始具有政府规模,确立起国家体制。拓跋鲜卑把四方来附的各族人民统称为“乌桓”,其中也包括汉人在内。什翼犍把这些非鲜卑人分为南北二部,各置大人监领,形成拓跋政府具有自己特色的设置。

  正当什翼犍的代国有长足发展之时,由氐族人建立起来的前秦迅速强大起来。前秦政权已将西北、华北两大区域连成一片,在北方已出现统一的历史趋向。建国三十九年(376)冬十月,秦主苻坚派大军三十万,分几路大举进攻代国。十一月,代王什翼犍派白部、独孤部在桑乾河一线布防,二部战败溃退。又派“南部大人刘库仁将十万骑御之,与秦王战于石子岭(今偏关县北)”,也大败而回。而这时,代国国内的“高车杂种尽叛”。内外受敌,代国亡。这一年,什翼犍的孙子,以后成为北魏开国皇帝的拓拔珪六岁。其母为匈奴人,其祖母为慕容鲜卑人。动乱中,随其母逃往匈奴贺兰部,依靠舅父贺纳。代国亡后,南匈奴的刘库仁、刘显父子在马邑(今朔州城)成为力量最强的部族,控制着大同地区。史称其“地广兵强,雄于北方”。

  公元383年十一月,淝水之战,前秦军大败。氐人苻坚的前秦政权迅速瓦解。北方的统一时间只有八年,很快就有十三个割据政权出现,中国北方又一次出现分裂。这时,原什翼犍联盟的许多部族首领陆续汇集到匈奴贺兰部。拓跋珪的舅父、贺兰部的首领贺纳听从他们的劝告,决定支持重建联盟和推举拓跋珪为联盟首领。公元386年正月,参加联盟的各部落纷纷南下,拓跋珪(十五岁)大会各部于牛川(今左云县西北的塔布河),即代王位,年号登国,建立起新代国。拓跋珪少年继承王位,事属草创,前途艰险曲折。四月,改称魏王,从此拓跋氏以“魏”为国号。经过十余年的军事征讨,北魏周围各部大都被拓跋珪击败和征服。公元396年七月,拓跋珪称帝,改元皇始。397年九月,攻占慕容燕的都城中山城。原属后燕的黄河以北的广大的关东地区遂归北魏所有。淝水之战后,北方三大割据区域里,关东是鲜卑各部的天下,关中是羌族和匈奴的天下,河西地区民族复杂。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及汉族人口所占比重,关东最高,关中其次,河西最低。拓跋氏北魏政权灭掉后燕据有关东,而后凭借这个经济优势,最终实现了北方各民族的大统一。

主办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