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名人故里

刘青黎

发布时间:2012-10-16 09:34:27

 【来源单位】:大同新闻网 

  刘青藜(1839—1900)字乙观,大同城内人。幼年读书,13岁入邑痒(县学),以文学著称。同治庚午年(1870)中举,辛末年(1871)中进士,以知县用,派往陕西选充发审局差(由督抚委派候补官担任审讯的差官)。癸酉年(1873)委办汉中总厘局事(专管征收商业税)。他任陕西洋县(今陕西西南部)知事时,一上任即以储义仓、兴学校为己任,为民贮义仓几百余石,以备饥害。又整顿书院,重订课程,购置了书籍。 

  庚辰年(1880)又赴陕西平利县。邻境竹溪(今陕西竹溪县)匪首柯进成手下有五千余人,威胁平利县,阴谋作乱,使人心汹汹。青藜上任后,编保甲,设局卡,昼夜巡警,柯进成见无法对付,遂率众逃遁。 

  平邑沙家口是川陕的一个重要渡口,过去在此建有铁索桥,由于年久失修,铁桥已不存在,每到夏秋,河水暴涨,多有人被淹死,经常发生事故。刘公见此情景,出面各方筹款,请来工匠,亲自督促修复此桥。桥建成后,给百姓带来莫大之便,百姓感激,将此桥命名为“刘公桥”,以志纪念。 

  辛巳年(1881),他担任陕西榷 县(今陕西略阳县)厘务,所收税银涓滴归公,“脂膏不以自润,廉明一如汉中时”。 

  壬午年(1882)补淳化县(今陕西省淳化县)知县。该县书院经费短缺,刘公拿出自己的银两捐廉资助,他还经常到书院去授课,往往口讲兼用手比划不厌惮烦,士风由是蒸蒸日进。

  后又调至三原县(今陕西三原县),当时刚遭兵乱之后,士旷民惰,百废待理。刘公为了发展农业,他亲自督令全县凿井开渠,灌溉田地,共掘井二百多眼,使农业得以发展。他又引导农民开辟桑园,广植桑树,达数十万株。还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凡毁树者罚种一定数量的桑树。农民既得桑树,就大兴蚕业,纺织业逐渐兴起。由于厉行蚕桑,民间每年得到丝利达十余万银。为了感激他,百姓还为他立了生像祀之,曰:“刘青天活我”。刘青藜在三原县十多年,兴利除弊,散账救荒,凡事从实际出发,不追名逐利,以振兴丝利最为显著,使这个川陕较大县邑,成为纺织商业兴盛县。在他辞官清养,回归故里时,临行父老攀辕不忍去,饯行者四十余里,刘公与乡亲们执手洒泪而别。 

  庚子年(1900)他回大同居住。同年秋天病故,享年61岁。他生前留下著作多部,有《蚕桑备要》、《蚕桑全图》、《井利图说》、《蚕桑指误》、《蚕桑考》、《蚕桑歌示合编》等,为发展我国农桑业做出了贡献。这些著作斟酌时宜,繁简适当,为后人留下了珍贵遗产。其子应昭勒铭日: 

  桑水汤汤,恒岳苍苍。 

  佳气磅醇,钟毓循良。 

  兴学造士,捐廉倾囊。 

  诘奸禁暴,丑殓跳梁。 

  铁桥重建,欢洽旅商。 

  口碑载道,嘉名永彰。 

  懿彼原邑,媲美桐乡。 

  水泉既凿,岁庆丰穰。 

  春来陌上,蚕妇执筐。 

  茧丝载德,用极蒸尝。 

  生词巍峨,青史增光。

主办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