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下大同 > 名人故里

朱弁

发布时间:2012-10-16 09:25:01

    朱弁(?~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宋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出身于名门望族 ,南宋理学大儒朱熹是他的侄孙。朱弁少时就很聪明,日读书千言,及冠入太学,曾中进士。历官至中正大夫。《宋史》曰,朱弁文慕陆宣公(唐代陆贽),诗学李义山(唐代李商隐)。文章援据精博,曲尽事理,诗词容雍尔雅,不蹈其险怪奇涩之弊。新郑名儒晁说之很欣赏他的诗才,遂将侄女许他为妻。朱弁得以游于汴(开封)、洛(洛阳)间,闻见日广。靖康之乱,金兵侵掠中原,徽、钦二帝被掳,朱弁国破家亡,于是,南返江西婺源。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朱弁在赵宋王朝危急存亡之时,毅然请命,自荐应征出使金国和谈,授职武修郎,假吉州团练使,为通问副使的身份,是年冬天,宋朝派正使王伦谐通问副使朱弁,历尽艰辛来到西京大同府与镇守西京的金国大将军宗翰和谈,朱弁慷慨陈词,历述和战之利弊,严正要求金人放还徽、钦二帝,但因金人无诚意和谈,出使没有结果,反而将使者羁留。朱弁大义持节,不为金人所胁,反复投书,言词甚切。绍兴二年(1132)金朝遣宇文虚中(宋华阳人,字叔通,官中书舍人,南渡后,出使金国被留,金人号为国师,后被诬谋反,全家焚死。)来说,言和议可成,但有一条,只允许王伦和朱弁中一人回南宋述职,朱弁毅然决定留下,他对王伦说:“吾来固自分必死,岂应今日觐癰先归? 愿正使受书归报天子,成两国之好,则吾虽暴骨外国,犹生之年也。”王伦临回国前,朱弁请曰:“古之使者有节以为信,今无节有印,印亦信也,愿留印,使弁得抱以死,死不腐矣!”王伦遂将 印绶交给朱弁。朱弁怀印,卧起与俱,须臼不离。

  朱弁在西京被扣留十七年,其凛然大义、铮铮铁骨为世人所称颂。期间,金人软硬兼施,胁迫朱弁出仕为金朝做官。朱弁硬死不从。金人大怒,断绝他的饮食,朱弁忍饥挨饿,誓不屈服,金人被他的气节所感动,送于好酒好饭,并以大礼待之。金西京留守宗翰佩服朱弁的满腹才华,又派人送去官服和珍宝,朱弁以死坚拒,并写下绝命书交给后使洪白共(后来赶到金国的南宋使者),说:“自古兵交,使在其间,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当舍生以全义尔”,并召集被掠至西京的宋朝士人聚会, 

  酒至半酣,朱弁环顾周围同僚说:“我已获得近郊某寺一块空地,一旦毕命报国,请诸公把我埋在这里,墓碑题上‘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我愿足矣!”众人听了,都饮泣成声,不敢仰视朱弁,而朱弁谈笑自若。金人知其终不屈服,便不再强逼他投降。当金国大将军宗翰等相继死去后,朱弁把金国虚实情形写成密折,遣李发等秘密回国,奏报朝廷,认为“此不可失之时”。其后,王伦再次赴金迎奉宋徽宗灵柩,带走朱弁写的《奉送徽宗大行文》,献给宋高宗,文中有“叹马角之未生,魂消雪窖;攀龙髯而莫逮,泪洒冰天”等语,高宗皇帝读之感泣,官其亲属五人,赐其家银币。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宋、金和议达成,朱弁与后使洪白共,一起被释归宋。朱弁又以金国所得六朝御容及宣和御书画献给朝廷。弁归国后,奸臣秦桧十分忌恨他,屡次刁难拦阻,致使朱弁不被朝廷所重用,仅为奉仪郎,次年病逝。可惜,朱弁满腔报国之愿,未能实现。

  朱弁博学多闻,才华横溢,在大同被羁留期间,设管教书,广泛接触下层人士,传播中原文化,他的高风亮节和渊博学识,深受当地士人的爱戴,金国的一些王公贵族纷纷送子弟前来就学,他借传授知识之便,宣传“和好之利”,为促进女真族的汉化和传播中原地区先进的汉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设馆教书的第三年(1130)十月,就被幽居于城南的大普恩寺(今大同善化寺),因而得与寺僧往来,并相互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朱弁被幽禁大寺十四年,目睹寺内高僧圆满等人募资修建该寺的全部经过,遂应圆满所请,撰写碑文,该通石碑现存于善化寺三圣殿内,碑文文思并茂,书刻俱佳,不仅为珍贵的文物,还有极高的史学价值,碑文真实地记载了该寺修复的始末缘由,为研究辽金历史和辽金建筑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朱弁不仅是一位富有民族气节的忠贞义士,而且是一位富有才气的诗人,他的文集有《后林遗稿》、《聘游集》四十二卷、《书解》十卷、《曲洧旧闻》三卷、《续骨凡骨皮说》一卷、《风月堂话诗》三卷、《新郑旧诗》一卷、《杂书》一卷、《南归诗文》一卷。

大同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