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士安
毕士安(938~1005),本名元士,字仁叟,代州云中(大同)人,曾祖宗昱,本县令,父林,曾任观城县令。士安从小好学,对继母祝氏十分孝顺,祝氏说:“要学好,必须交良师友。”便带着士安到郑州结识了诗坛名士杨璞,和淳厚正派的韩丕、刘锡等人。乾德四年(966)中进士。先后在济州(今山东巨野)、兖州、汝州(今河南临汝)等地做官。太平兴国三年(928)吴越国王俶献地给宋,朝廷选派士安知台州(今浙江临海 县),临行时,士安说:“俶送上的图籍,赋税数额有夸大, 照此征税,不利于安定民心,还是按旧例征收为好。”朝廷采纳了这一建议,台州一带没有发生骚动。宋雍熙二年(985),士安迁左拾遗兼冀王府记室参军。宋太宗要给几位皇子找老师,看中了 毕士安,便对各王府老师进行了一次考试,毕士安以“品学兼优被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
真宗即位后,命士安权开封府事,拜工部侍郎、枢密院直学士。当时有权臣仗势强买民间订婚女为妾,有人提出诉讼,士安不畏强势,为民申冤,上书皇帝,揭露此事,夺还民女。
咸平初(998),皇帝诏令毕士安校勘《三国志》、《晋书》、《唐书》,有人主张把有关两晋一些丑恶不堪的事从《晋书》中删去,以免流传后世,有失皇家威严。宋真宗为此事征询大臣的意见,毕士安说:“恶以戒世,善以劝后,善恶之事,《春秋》备载。”他主张以春秋笔法,把这些历史实事求是地记载下来。毕士安的这种求实史观,得到了宋真宗的支持。由于毕士安办事严谨认真,深受真宗皇帝的信任,不久被提拔为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景德初,改兵部侍郎,兼秘书监。
景德元年(1004),辽国大举攻宋,北宋满朝文武顿时紧张起来。士安立即献策,首疏选将、饷兵、理财的办法,多被采纳,真宗拟用他为宰相,并要他推荐一人为相辅,士安说:“我已老朽,不能胜任,唯有寇准,为人忠义,善断大事,有宰相才。”真宗说:“听别人都说他刚愎自用,主观武断”。士安说:“寇准为人方正,慷慨有大节,对国家忠心耿耿,正因为如此,得罪了一些人,才招致人们的诽谤。而今,北方辽国虎视眈眈,国家正值用人之际,像寇准这样的人才,朝中没有一人能比得上的,真乃求之不得。”真宗皇帝听了毕士安的这番话,才打消了对寇准的成见,决定让寇准和毕士安同为辅相,毕士安同时监修国史,位在寇准之上。这时,有小人诬告寇准勾结安王元杰,企图谋反,士安立即查明此事,处死诬告者。
是年九月,辽国统帅萧达揽率二十万大军南下,攻克保州(今河北保定),直抵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朝野震动,真宗召集大臣商量对策,有的主张南迁金陵(今南京),有的请迁成都,唯有士安与寇准坚决主战,他们再三向真宗皇帝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势,提出具体的防御、反击措施,主张皇帝御驾亲征,激励士气。正当宋真宗接受主战派的意见,率兵出征后,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现了,又有流星陨落,有人借题发挥,大做文章,说现在不宜出兵。这表示大臣要倒霉。士安当时正卧病不起,忙写信给寇准说:“我几次请求出征,皇上不许,现在大计已定,唯君勉之,士安得以身应星变就国事,必所愿也。”后来,病好了 些,又赶奔澶渊前线。
真宗皇帝御驾亲征,大大的搌奋了军心,宋辽双方对峙了十几天。宋军弓箭手射死了辽军统帅萧挞揽,辽兵气焰减弱,双方议和,契丹退兵。这便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第二年,毕士安病逝在朝堂上,年68岁,宋真宗对毕士安的去世感到十分痛惜,亲自前往吊唁,并宣布“废朝五日”,举国哀悼。赠太傅,中书令,谥文简。
毕士安为官清正廉明,仕至辅相,而四方无田园宅地,死后没有留下多少钱财,以致丧事还没办完,家用已屈,真宗皇帝感叹不已,特赐银五千两。赞曰:“君子善人也,饬躬慎行, 有古人之风。”
毕士安死后,留下文集三十卷。他的儿子、孙子、曾孙都先后在宋朝做官。曾孙毕仲衍、毕 仲游、毕仲愈皆有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