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下大同 > 民风民俗

罗罗腔

发布时间:2012-10-16 09:36:30

  

  

     罗罗腔表演形式活泼,唱腔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厚,是大同地区、河北部分地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据清朝康熙年间戏剧家刘廷讥著《在园杂记》中记载:“近今且变戈阳腔为四平腔、京腔、卫腔,甚至等而下之为梆子腔话,弹腔、巫娘腔、喷呐腔、罗罗腔矣,愈趋愈卑,新奇迭出,终以昆腔为正音、由此可见,罗罗腔是由戈阳腔演变而来的,其形成年代起码是在康熙年间以前,甚至在明代末年就有了雏形的罗罗腔,它主要活动在冀中地区。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河北梆子兴起之后,剧目丰富,名伶辈出,各个班社实力很强,相比之下的罗罗腔只能算个民间小剧种,各个方面都很逊色。因此,当时艺人们为了糊口不得不到偏远的山区另谋生路,于是就转移到河北省的行唐、阜平与山西省的灵丘、广灵、繁峙、浑源、应县等地,并在雁北站住了脚跟,成立起职业班社。据传说,当时灵丘有个唱旦的演员,名叫雷有于,专攻青衣、小旦,唱腔优美动听,表演艺术高超,踩起小旦“跷子”飘然如飞,多少观众为之倾倒,享有“看了雷有旦,三天不吃饭”的盛誉。

    解放以后,灵丘县成立罗罗腔剧团。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罗罗腔在唱腔吐字糅合了雁北地方色彩,使之从演出剧目到音乐唱腔及艺术表演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并以其独特的剧种风格赢得了观众的赞赏。

    罗罗腔传统音乐唱腔主要有:“甩板”、 “数词”、 “流水”、 “干板”、 “垛板”、 “散板”、 “娃于”、 “哭腔”、 “起膛”等十多种,其中“数词”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唱腔,它说唱性强,很有曲艺说唱的味道。

大同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