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非物质遗产

黄香、孟宗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2-11-19 10:46:43

    董永、黄香、孟宗,是孝感历史上著名的三大孝子,同时,在我国的孝文化历史上,也占据有重要的地位。

  黄香是历史上一位真实的人物,生于公元68年(汉明帝永平十一年),由于他的感人孝行,其人被江夏太守刘护推荐进京,汉章帝亲自考察他的品行和才学后夸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后来,官拜尚书令,魏郡太守。在职期间,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云梦县城北有一个村叫黄孝村,东汉时中国的大孝子黄香就生于此村,葬于此地。 在我国民间,黄香扇衾温被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说的是黄香9岁时,母亲不幸去世,家里非常贫寒,他对母亲十分怀念。安葬母亲后,黄香在母亲坟前盖一草庐。他白天帮父亲劳作,夜晚在墓庐里一边守墓,一边挑灯夜读。这一守就是三年。不仅如此,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日炎炎,他为父亲摇扇驱蚊解暑,直到父亲入睡,方才回墓庐学习;严寒冬日,黄香总是先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捂热后,再请父亲入睡,唯恐父亲受凉。 

  在我国古代第一部孝子故事集《二十四孝》中,黄香被推为首位,并题诗一道:“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元代郭守正挑选了历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辑成《二十四孝子》一书,作为做人的楷模,黄香名列其中。因此,自明清以来,黄香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孟宗的故事》全书分十二章,从史书有载的南阳求学、哭竹生笋、戎马生涯、监池司马、守孝三年、位列三公等基本史实入手,结合在孝感广泛流传的青龙送子、母贤子孝等一些生动活泼的故事,形成一部结构严谨、线条清晰、跌宕有致、引人入胜的孟宗别传,尤其是作者在基于史料之上进行的人物形象塑造,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孟宗,令人读后心绪难平,更增添对孟宗这位先贤忧国忧民、孝亲敬老博大胸怀的敬仰。

  伍家沟民间故事

  伍家沟距武当山金顶只有70华里,正处于武当山道教腹地。伍家沟民间故事村的形成,有三个因素,即:道教文化的渗透,民间文化的底蕴,历史文化的积淀。这三种文化在伍家沟汇合,形成“内陆湖效应”,储存、积累,再由社会、家庭等方式传承,使“内陆湖”中精神财富逐代下传,并不断进行再积累、再提高、再巩固,而结出了今天的硕果。

  伍家沟的故事有以下几个特点:1、原生态的作品较多。它们反映了普通群众的创作状况,是研究伍家沟故事发生、发展的第一手材料。2、鲜明的地方色彩。武当山的传说、陈世美的传说、特别是有关本乡本土的传说等,都是当地所独有的"土产"。3、源远流长。《人狗成亲》这类神话是全国首次发现,从中可见原始社会荒火为害和以狗为图腾的影子;《挖断岗》传达出了关于生殖崇拜的信息;李自成的一组传说均为外地闻所未闻,显然是他到过武当山地区的反映;《秦朝的书生今日死》虽然传统色彩浓郁,却是当代的产品,它们简直是一道道鲜明的"年轮"。4、鲜活的故事生态。至今有的老人仍把出自幻想的传说故事,如《林家庄遇鬼》、《狐狸精偷鸡》、《吃过鸡蛋捏碎壳》等当成实有其事,所以讲述起来格外生动传神,特受群众青睐。5、故事活动有一定群众性。这些特点的形成是与伍家沟地处山区,环境闭塞,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与外面的大千世界基本上处于隔绝封闭状态息息相关的。这一社会环境使民间文化的这块活化石得以保存,使伍家沟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故事村。

  在伍家沟,口传民间文学得以较好继承,能讲出50个故事以上者47人,能讲100个故事以上者9人。伍家沟故事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分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和笑话等六大类别,已经出版《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一、二集,共76万字。20世纪80年代,在伍家沟村已发现民间故事一千多个,民歌千余首。2006年5月20日,伍家沟民间故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