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非物质遗产

巴东堂戏

发布时间:2012-11-19 10:45:21

    巴东堂戏也称“唐戏”、“踩堂戏”、“稿荐戏”,主要分布于长江三峡连片地带的巴东、建始一带,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巴东堂戏同南戏、灯戏、傩戏、柳子戏一起并称为恩施州地方戏曲的“五朵金花”。

  巴东堂戏历史悠久。民间对于该戏的产生有二种说法。一称该戏产生于武则天称帝、薛刚反唐时。相传当年薛刚在神农架大九湖地区练兵时,与其妻纪鸾英仿长安京城种种而作,流传下来,称为“唐戏“;二称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时,唐明皇的梨园弟子流落至大三峡地区流传下来。据巴东堂戏艺人证实,堂戏始于明末清初(约二百年前),流行于巴东县长江以北的神农溪流域。其本源是巴东民间歌舞“花鼓子”,初始称之为花鼓戏。由饰扮的一男一女于堂屋大方桌上,绕四角踩碎步(三步半)而舞,唱“花鼓调”,后转向地面稿荐稻草或竹篾编的垫子,又称“稿荐戏”。因平时多在堂屋内表演,故又称“堂戏”。 

  巴东堂戏以当地方言入曲和道白,用“大筒子”(梁山调)、“小筒子”(南北鲁、太和调)和其他曲牌、杂调构成声腔伴唱,以管、弦、打击乐器及人声帮和,委婉奇特。有独特的表演程式,其语音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唱词韵辙为十三个半(其半韵为“儿”韵)。其表演特点是碎步踩踏。后搬上舞台随灯班演出,得名“灯杂戏”。

  堂戏班子规模不大,也少有固定的专业班子,一般以堂戏世家常年代徒传艺。演出时,最先出场的一定是小生。演出前,必先敬药王菩萨。代表剧目有《王麻子打妆》、《劝夫》、《海棠花》、《送寒衣》、《山伯访友》、《月下叹功》等。

  巴东堂戏传人:费天凤。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