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非物质遗产

鹤峰柳子戏

发布时间:2012-11-19 10:44:42

    鹤峰柳子戏,又称“阳戏”、“杨花柳”。流传历史悠久,初始形成于宋元,盛于明清,是恩施州五大地方剧种之一,被誉为湖北戏曲艺术孤品。现今主要流传于鹤峰后劲、走马、五里、铁路一带。

  鹤峰柳子戏的音乐体制属板腔体上下句结构,核心腔调是正宫调,主奏乐器是大筒胡琴。其唱腔主要为“铜关调”,上下句式结构,且已具(一流)、(二流)几种板式。“铜关调”一词来自于古容美土司的经济重镇铜关(即土司炼铜的地方),这是唱腔的来源地。其唱腔技艺在中国戏曲上可谓独树一帜,其演唱难度大,主腔有两种唱法:一种是本嗓唱,尾音不翻高;一种是真假嗓结合唱,尾音翻高八度。在鹤峰,这两种唱法相袭并用,但以后者为主。

  鹤峰柳子戏的声腔源于四川梁山调。据清咸丰二年(1852年)《长乐县志》(即今五峰县)记载:“五月十五,是夜演戏多唱‘杨花柳’戏,其音节出于四川梁山县,又曰‘梁山调’。”

  鹤峰柳子戏属于板腔体的民间“三小”戏,即角色行当只限小生、小旦和小丑。柳子戏分生、旦、丑三行,后受大戏影响,也有净角,但只扮“山大王”、“神将”等角色。演唱中,生、旦、丑行概以真假嗓结合演唱、唱腔的句逗、句尾多用翻高八度的假声,落音时略为下滑。然而假声运用的多寡,曲调表演的繁简,又根据人物的年龄、身份、情绪差异有所不同,其表演难度相当不易拿捏。

  柳子戏为何称作鹤峰柳子戏?这需从鹤峰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说起。鹤峰,古称容美。从明代起,容美土司就一起盘踞于此,并成为当时湘鄂边界最大的土司王朝。漫长的土司制度,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偏远的自然环境,为“柳子戏”等民间文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容美土司历来重视政治、经济、文化的开放与交流,尤其是明末清初,容美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而明代后土司王尤喜结交中原人士,境内建有戏楼十多所,引入女优,形成了容美土司戏曲鼎盛时期,成为湘鄂边区的戏曲艺术中心。

  “柳子戏”经过三百余年的流传,在鹤峰民间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独特的声腔和音乐系统,成为土家族人民所钟爱的地方戏曲之一,被称为土家族民族剧种的“活化石”。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