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丝弦锣鼓是产生和流行于建始县的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迄今已有150 多年的历史。
相传清嘉庆年间,有一个叫李世高的建始籍昆曲艺人,在戏班散伙后回到建始,他从湖南带回并传教了10个戏曲唱腔曲牌,30多个唢呐曲牌。在实践中,他大胆地将昆曲与建始本地的“薅草锣鼓”、“耍锣鼓”融为一体,为本地传统的锣鼓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曲牌更加丰富多彩。在应用的范围上,也突破了传统概念上的“薅草”和“玩灯”形式,逐渐扩大到祝寿、生子、婚丧、嫁娶、造宅等领域,从而成就了一批职业艺人。因发生和成熟主要在建始县的长梁乡、苗坪乡,故称建始丝弦锣鼓。
建始丝弦锣鼓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所谓“丝弦”是指音乐成份主要由诸多戏曲曲牌组成。这些戏曲曲牌中,艺人们把从四川流入的川梆子称为“上路”,把从湖南流入的“二黄”称为“南路”,把从长江下游流入的“西皮”称为“下路”。故“丝弦”又被称之为“三条路”。而“锣鼓”则主要为器乐。鼓是丝弦锣鼓班子的灵魂,掌鼓人是乐队的指挥。
建始丝弦锣鼓具体分为四个组成部分:纯锣鼓牌子(俗称干牌子),吹打牌子(由唢呐、锣鼓合奏),坐堂牌子(以唢呐为主吹奏),戏曲牌子(由唢呐吹奏戏曲曲牌或模拟戏中男女声腔的演奏),共102个曲牌。曲牌的起法有两种,一是“累头”起,即散板引入;另一种是“挑槌”起,“挑槌”即鼓师傅预示速度。板腔体的戏剧音乐由小唢呐替代人声,由京胡、京二胡、月琴、竹笛等乐器伴奏。
建始丝弦锣鼓中,著名的吹打乐有丝弦锣鼓、安东井闹灵歌、薅草锣鼓等,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且歌且舞,活泼、幽默,场面热闹非凡,其音乐铿锵有力,曲牌丰富,旋律悠扬。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毛继增先生2001年4月撰文称:“建始丝弦锣鼓是湖北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表演质朴自然,充满激情,动作潇洒流畅,鼓点如行云流水,极富艺术感染力。”
长梁乡是恩施州著名的“建始丝弦锣鼓”之乡,也是州“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长梁乡至今活跃着56支丝弦锣鼓队伍,从艺人员达1500多人,建立了10个重点示范保护村,还成立了“建始县丝弦锣鼓传艺馆”。这些不能说不是一种奇迹与幸运。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