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非物质遗产

肉连响

发布时间:2012-11-19 10:43:47

  肉连响是恩施州利川市土生土长的、以独特的肢体表演为主要形式的少数民族地方舞蹈品种,流行在利川市都亭、柏杨、汪营一带。舞蹈主要以手掌击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而得名。

  肉连响的起源尚无文字记载,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一云与城隍菩萨有关;一云与周武王伐纣,巴人祖先阵前“歌舞以凌”有关。据有传承记载的文字表明,该舞蹈源于利川本地的“泥神道”。据本地老人潘招成(1918年出生)、牟来群(1912年出生)等回忆,二、三十年代,在利川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在头上、手上、脸上涂满泥巴,双手活泼地拍打身体,沿街行乞,被人们称之为“泥神道”。1949年前,肉连响只是一种行乞手段,目的是为赢得主人的欢心和同情,希望得到施舍。1949年后,肉莲响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揉进了秧歌舞、耍耍、跳丧舞、竹莲湘等民间舞蹈动作与韵味,并相应配上了“莲花落”的音乐曲调,唱词则由舞蹈者根据需要“见子打子”(即见什么唱什么)即编即唱,使之更加充满情趣,有利于表演者与观赏者的现场互动,后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普及和植根于人民群众中间的民族民间舞蹈。

  肉连响以往曾称“肉莲湘”,动作与民间传统舞蹈“打莲湘”相仿。因舞蹈以其肉体碰击发出响声为其突出特色,乡民习惯称之为“肉连响”。

  肉连响蹈动作有“秧歌步”、“穿掌吸腿跳”、“颤步绕头转身”、“鸭子步”、“滚坛子”、“颤步”、“双打”、“十响”、“七响”、“四响”、“三响”等十几种。可一人独舞,也可以是两人舞、三人舞甚至多人的群舞。舞蹈时,以双掌击额、脸、肩、臂、腰、腿、臀等部位。同时,口内以舌颤动发声击节。表演者多为男子,表演时赤膊上阵,表演场地不限大小,既不需要道具,也不需要更多服装,所以极易为大多群众接受。

  肉连响表演生动、诙谐、活泼、自由,其节奏明快,娱乐性极强。在动律上,讲究“圆转”,顺着相击的部位不断改变身体倾斜角度,柔美协调。肉连响虽无唱腔、无伴奏,但口读简谱短而有特点,艺人根据演唱的需要,加上舌头弹动的声响伴奏,更增添了舞蹈的欢乐气氛。

  肉连响被誉为东方的迪斯科,大地之舞,并与优秀民歌《龙船调》、民间曲艺《利川小曲》一起,被誉为利川民族文化三绝。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