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非物质遗产

恩施扬琴

发布时间:2012-11-19 10:43:21

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流行于恩施州的恩施、宜恩、来凤、利川、咸丰等地,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相传恩施扬琴源于扬州,传至北京后,在清同治年间由一官僚之妾带至咸丰传唱,流传至今。

恩施扬琴音乐分为板腔和曲牌两大类。板腔类有正宫、二六、皮黄腔3种,以正宫、二六为主要唱腔。皮簧系由湖北南戏中的西皮、二黄衍变而来,一般不单独使用,而作为正宫、二六的补充。曲牌类有《越调》、《银纽丝》、《相思吟》、《雪花飘》等数十支。演唱者自操檀板、扬琴、三弦、月琴、胡琴等围桌坐唱,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恩施扬琴演唱形式为坐唱。演唱者各持乐器(也有不持乐器的),扬琴居首,称为“坐统子”,另外还有碗琴、二胡、三弦、月琴、京胡、鼓(竹节做成)、尺,称作“八音”;演唱时,大家围长桌而坐,不化妆,不表演。传统曲目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行当,副诸色递相杂唱,不得少于三人。剧情进入高潮或煞尾时,常伴以众合彩腔。 恩施扬琴唱词高雅,音乐唱腔优美,深受群众喜爱。传统的恩施扬琴,历史上无专业艺人;演唱者以高雅自居,自约相邀,以琴会友,交流技艺,有“曲唱五更鸡,非友不玩琴”之说。

恩施扬琴分为清江、伯牙两派。清江派以恩施为中心,演唱特点是板式严谨,细腻委婉;伯牙派以咸丰为中心,行腔豪放,起伏跌宕。

恩施扬琴有文字可考的传统曲(剧)目约有150多个,经常演唱的有60多个,其中有历史题材的(如三国三厢红楼戏),有唱民间故事的。扬琴在恩施的流传中受方言影响,带来了四声上的变化和声腔上的变革,特别是在传唱中与恩施民歌、戏曲相融合,使它具备了浓厚的地方气息,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传统曲目有《水漫金山》、《黛玉葬花》、《大宴》等,现代曲目有《白求恩赠刀》等。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