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琵琶板”(以主要伴奏乐器土琵琶著称)。因其吹、打、弹、唱同时发音而得名,是流行于鹤峰县的民间曲艺品种,被誉为湖北曲艺艺术孤品。
鹤峰满堂音形成于明清时期。明嘉靖年间,容美(今鹤峰县)土司王爷进京朝贡途中,见皮影戏颇具艺术情趣,逐将其引入容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皮影戏逐渐与当地“傩戏”和“柳子戏”艺人合班同台演出,切磋技艺,在本地语言调的熏陶中,又吸收了民歌的丰富营养,演变发展成为别开生面、独具鹤峰特色的“满堂音”。它既为皮影戏配腔,又可去掉皮影单独坐唱。
原始的满堂音有两个部分组成,主要的唱腔部分叫琵琶腔,五声徵调式上下句式,唱词多为七字句结构;甩腔煞尾或开头加唢呐叫满堂音。主要的曲板有《琵琶板》、《唢呐板》、《苦板》、《滚板》、《红纳袄》、《大开门》、《小开门》、《大团圆》等,《琵琶板》又分为《琵琶板生腔》、《琵琶板旦腔》、《琵琶板净腔》、《琵琶板丑腔》等。音乐节奏轻快活泼,富有弹性,旋律舒展流畅,口语性强,乡土风味浓郁。旋律多为四度、五度、八度大跳,动感很强。其调式特征和旋律色彩在鹤峰民歌中是极为常见的。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