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家拳为民族英雄宋朝的岳飞所创。
岳家拳内外合一,完整和谐,在我国武坛独树一帜,是全国历史悠久的优秀拳法之一。黄梅一带岳家拳及其传播方式,被专家学者称为是探析中国武术源流及功法、套路、格斗的“活化石”。2009年被文化部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的黄梅县军事位置突出,而该县五郎关(即今日的养马岭)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1130年,抗金名将、著名民族英雄岳飞带着年仅10岁的四子岳震,率军镇守五郎关,沉重打击金兵,屡建奇功。
据清代《黄梅县志》、《岳氏宗谱》记载,岳飞死后,秦桧密令追杀岳飞家族。李氏夫人为避灭门之祸,带着年幼的四子岳震、五子岳霆逃至五郎关下的聂家湾。岳震、岳霆二兄弟隐居山中,闻鸡起舞,养兵操练。在此娶妻生子,终老黄梅。兄弟俩死后被宋理宗分别追封为缉忠侯和赞忠侯。现黄梅大河有岳窑、岳垸村,为岳家后裔所居。
虽经800余年的沧桑,聂家湾的岳家居宅、岳家花园、岳家学堂的遗址,教拳习武的演武场、操练兵马的养马岭、伏马槽等场地,仍清晰可见。
岳家拳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招术。当年,岳家父子就以岳家枪、岳家拳、岳家棍、岳家剑、双锤、双锏等绝技闻名天下。
岳家拳的拳谱、拳理、拳法、拳诀、拳歌是由岳飞记述成集,后经其子岳震、岳霆整理成《武穆遗书》。《武穆遗书》原始拳谱现在被黄梅县蔡山镇黄英球所密藏。1987年,经湖北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在黄梅的调查研究和考证,在众多岳家拳名师的共同努力下,出版发行了《岳家拳》一书。
岳家拳长久不衰,主要是其有着独特的技战功能。一是以气催力,内外兼修。二是攻防灵活,虚实结合。三是一击必杀,手法凶残。四是步法沉稳,刚柔并济。岳家拳的组织形式分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领导武场。岳家拳还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其指导思想和套路均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原理,因此岳家拳又被誉为“文化拳”。
黄梅岳家拳在黄梅一带流传800多年,以爱国爱民为拳规拳训,师承关系清晰,现已传至第二十七代,并有拳谱存世。岳家拳多以口传身授形式授徒,最长拳师87岁。
据光绪《黄梅县志》记述,自南宋后期至清光绪年的600余年,黄梅县上《县志》的武举人、武进士等多达300余人,还有任武职、卫职的岳家拳师110余人。到了现当代,在鄂赣皖三省著名的黄梅籍岳家拳师更是不计其数。
黄梅岳家拳流传于民间,根植于群众。在黄梅主要流传地有:大河镇赵畈村,苦竹乡柳大屋村,濯港镇柳名家村、桂家墩村、章大屋村、中垸村,孔垅镇汤大墩村、李三房村,蔡山镇聂福俊村、曹坝村、刘记村、涂家墩村,杉木乡文沟村,独山镇高岭村、詹大屋村等(见《湖北体育史料》)
黄梅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武术工作。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争创全国武术之乡的口号。该县武术运动空前普及,武术馆校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全县武术馆校有13所,在校学生达6000余人,先后为省级专业队、国家队、全国各地输送了大量的运动员和武术专业人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黄梅县群众习武健身十分普及,基本形成了学校、农村、机关、企业、社区“五个轮子一起转、万名市民争习武”的可喜局面。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命名黄梅县为“全国武术之乡”。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