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寨坐落在武陵山北麓沙道沟镇,毗邻湖南。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当在1792年以前,这个寨子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历代修葺,目前,整个村寨楼群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35000平方米。
据村中老人口传,很久以前,先祖彭怀伞及妻杨氏为完成先辈的遗愿,长途跋涉,寻访先人旧址。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他们来到武陵山北麓,突然一条大河挡住去路。河对岸,两山对峙,其间小溪流淌,山上桃花盛开,竹深林茂,左山形同“金字塔”,谓桃花山;右山状如“观音座莲”。眼前美境让这对夫妇幡然醒悟,“这里不正是我们要找的先人旧址吗!”
然而,眼前河水湍急,夫妇二人因无法过河而黯然神伤。正在此时,一道闪电划破长空,河中升起团团云雾,雾霭之中一座小木桥时隐时现,夫妇两人毫不犹豫就向对岸奔去……。
在这个古老传说中,彭氏先祖选择的栖息之所靠山面水、环境优美、土地肥沃,非常适宜人类居住。今天,若从空中俯视彭家寨你会惊讶地发现,武陵余脉八大公山如天地之间的一道弧线,半抱龙潭河与布袋溪,形成一个“三山夹两水”的马蹄形的口袋。彭家寨居于“观音座莲”之右,观音山(人行山)之下。东面以“叉几沟”小溪为界,西面以召大沟为界。寨后山峦起伏,奇峰秀美,修竹婆娑;寨前田畴井然,龙潭河穿村而过。整个村寨背山面水,在“人头山”斜坡上层层递进铺排,每栋吊脚楼自成体系,蔚为壮观。
彭家寨单户建筑多为正屋三间,厢房吊层,房屋占地少,特别适应山区地形。常以一正一横为主,一正两横的“撮箕口”为辅,与院坝相围成小庭院式,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是相对封闭的空间。然单体建筑因建造年代从清末延续至现代,跨度大,建造手法从过渡形态到成熟形态的“骡子屁股”,也形成了千楼自别、相互竞秀的局面。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吊脚楼,也是风格别致,各有千秋。而采用架空、悬挑、掉层、叠落等手法处理,又使单栋吊脚楼轻重协调、形态庄重,富有弹性和节奏感,给人一种粗犷洒脱、淳朴深沉的艺术美感。
就整体来说,这些单体建筑又大都随机相宜排列,有的依山顺势,层叠而上;有的沿沟环谷,生动活泼;有的绕弯淄脊,错落有致;有的雄居山腰,气势壮观。虽是静物,却给人极强的动感。这种依山势和河流进行设计,巧妙借助自然与建筑群体的有机结合和烘托,使彭家寨吊脚楼的外型从纵向看,形成了“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剖面,整个群落显得格外活泼、紧凑而俏丽。“因天地,就地利”的风景园林布局在这个鄂西山村展示着它们独特的魅力。
彭家寨的建筑物都保持原色,与自然山水极为相称。屋面与屋体在色彩上不加修饰,像是从青山绿山中生长出的村寨。难怪中国古建筑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良皋先生在考察恩施州古建筑后撰文:“要挑选湖北省吊脚楼群的‘头号种子选手’,准定该宣恩彭家寨出马”。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