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旅游景点大全

利川大水井古建筑群

发布时间:2012-11-19 09:54:21

  

  

  位于利川柏杨坝镇莽莽群山中,旧时它们都属于李氏家族的家产。整个建筑群由李亮清庄园、李氏宗祠、李盖五住宅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2万余平方米。

  李氏先祖李廷龙、李廷凤,原为湖南岳州府巴陵县石潭乡人氏,乾隆二十六年,家乡发生大水灾,为谋生计,他们一路逃荒来到时为四川奉节的龙桥一带,得一黄姓地主的接济。廷龙始为小商,继为黄氏账房,借管钱管粮之机,进而经营盐业,至嘉庆五年李廷龙过世时,李氏一族已成为川鄂边境的巨富。后又经祖、永、远、胜、先等五代,官绅迭出,成为一方望族。他们大兴土木、广招工匠,练兵造枪,雄霸一方,建成了一个以李氏宗祠为中心,外加七八个庄园的庞大建筑群。

  李亮清庄园是第五代“胜”字辈李亮清的宅地,从清代中期开始营建,至1949年前夕仍没有完全结束。庄园占地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共24个天井,174间房屋,是一座设计独特、规模宏大、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整个庄园根据地理条件,环环相扣,互相依托,互为衬顶,布局随心所欲,恰到好处而又不乏严谨。

  李亮清庄园的朝门,位于庄园的东北,与正屋中轴线成45度夹角。朝门上仿石匾额上书“青莲美荫”四字,雄健流畅,顾盼生辉,显现出李氏希望诗书传家的理想。朝门为何不居中而成斜角?通常解释是为了讲究风水。其实,巴蜀一带,这样的建筑格局十分普遍,它的优点是打破单一的对称结构,让整个建筑群在对称中有变化。

  朝门内,由条石铺就的院坝宽敞洁净。过院坝拾阶而上入正门。门后大厅一条西式柱廊横贯左右。中堂左为花厅、右为账房。前厅、中堂、后堂地面均以天井隔开,檐下以楼道联接。庄园东南的小姐楼和西北的绣花楼,遥相呼应,飞檐高翘中透出秀丽灵动,为整个庄园增色不少。

  庄园的装饰极富中华传统文化韵味,做工精良,非常漂亮。窗棂及柱础浮雕多达二十余种,以蝙蝠为审美轴线,取多福多寿之意。天井中的防火池或方或圆,或刻或雕皆为一体。更为奇巧的是,整个建筑全部采用木骨架,竟然没用一颗铁钉。

  从庄园右侧的边门而出,穿过百来米的田埂路就到了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坐落在罗汉坡的坡地上,原为黄氏老宅及祖墓。整个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采用清代巴蜀地区常见的碉楼与石墙合式组合,主体三殿四厢,硬山式瓦顶,周为砖墙,两侧风火垛高耸。

  从望华门进入宗祠,可见前壁有大门四洞,称左山门、中山门、右山门、后山门。中山门通大殿,中轴线上的前、中、后三个大殿排列有序。中殿又称“拜殿”,是李氏族人清明、孟兰、冬至举行祭祀活动跪拜祖宗的地方。四周陈列的木刻族规家训及楹联给人一种诗书传家的儒雅之气。三殿两侧设有左右厢房,左厢设讲理堂及族长、执事住房;右厢设银库、账房、仓库。

  宗祠前方是一壁用大条石砌成的保坎,高约8米。宗祠左、右、后三方均是一圈高墙。墙上原为兵道,木柱瓦顶遮盖如长龙,已毁。兵道内梯石依山就势逐级拔高,每梯皆为整块,最重都竟达5000斤。在没有机械作业的状况下,完成这样的工程可谓艰难。另外,护墙有四个炮楼,保坎栏墙及整个护墙上均布有枪眼,炮孔更是多达100个。

  几百年来,围绕这座深宅大院演绎了无数的传奇。民国十五年,川军贺国强觊觎李氏的富有,便修书一封给当时的李氏族长李盖五,索要大洋三千,粮食三万石。李盖五在回书上写下:钱有,粮也有,到我枪眼里拿。贺国强收到回信气愤难当,当即率带千余人直扑李氏宗祠。李氏拒险相守,两边相持不下多达三月之久。后来,贺国强采用围祠断水的策略,方使李氏妥协。事平之后,族长李盖五花了两年时间,将原来位于祠堂东角下的水井用巨石围了起来,并建成高5.79米,厚2米,周长52米,石梯共72级的“大水井”。这也是今天“大水井”地名的来历。

  2000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