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旅游景点大全

东山法门五祖寺

发布时间:2012-11-19 09:51:51

  

  

   

  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城北十二公里。东山又名冯茂山、凤凰山。 远眺五祖寺所在的东山,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发源于古角、垅坪二山的东西二河,如两条玉带紧锁东山,因而古人留下了“东山突起正中央,玉带双飘锁凤凰”的佳句。

  出黄梅县城向北行二十余华里,就走近了东山。上山有两条道。一条古道,为五祖弘忍大师兴建道场后信徒们所铺就。千百年来,反复修补,现在成了全青石条铺成的台阶,直到山腰的寺门前。一条盘山公路,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车辆可以直接开到寺前。

  选择爬山,从古道上一步一步走上去。一路观松听泉,清怀思古的感觉油然而生。顺青石板古道而上,路上行人罕至。行走在葱郁的林木掩映之间,脚步踏在落叶上发出沙沙声响,顿生古色葱茏之慨。这沙沙的声响仿佛就是古道上踩出了历史的低吟。遥想当年,官宦、商贾、百姓、香客……各色人等带着虔诚,携着家眷,曾穿梭于这古道之上,有的一步一叩首,有的三步九叩首,那是何等虔诚纷繁的场景。如今的古道却寂静得有些落寞,但是透过历史的清烟,从踏破的光滑的青石板路上,我们分明看见其间印写着当年旺盛的香火。

  关于弘忍大师的出身,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说他的前生是个50多岁的悟性很高的栽松道人,不知为何大彻大悟找四祖道信大师想皈依佛祖。大师看他年龄大了,拒收。还说“想出家为僧,你等下辈子吧!”不巧这个道人是真心向佛,于是化为了一个桃子在水中漂泊寻找机会投胎转世。一日,一周姓未婚女子在水边洗衣口渴,看见水面中漂来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顺手捞起来解渴。不料几日后,腹中疼痛难忍,且肚子越来越大。后来,弘忍来到了人间,其母因是未婚生育,遂被赶出家门到外面以乞讨为生。在他7岁的时候,四祖道信一行路过黄梅濯港十里铺,路遇这个小孩,骨相奇秀,言吐不凡,便问他:“你姓什么?”小孩回答:“姓倒是有,但不是常姓”。道信问:“是什么姓?”小孩响亮地回答:“是佛性!”四祖大为惊异,暗自赞叹这小孩敏捷善辩,聪颖可喜,同时想到这小孩子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姓,也许有什么苦衷,便慈祥地问道:“你难道没有姓?”小孩仍从容地对道:“性空,所以没有。”道信听了非常欢喜,小小年纪,口气如此之大,实为三宝气象,佛门法器。便派侍者到他家里,请求他的母亲准许他出家。他母亲周氏此时已明白了其中的原委,便痛快的答应了,对他说:“你本来就是佛的弟子,现在你跟师父走吧。”无姓儿就在这里跪拜辞别母亲,随四祖道信大师在双峰山学佛。传说的真假无从考证,但弘忍自优追随道信学佛,深得大师的赏识和器重,却是不争的事实。后来他成为道信大师农禅双修最优秀最得力的助手,并将衣钵传授于他,成为佛教禅宗在中国的第五代传人。

  弘忍大师于唐永徽五年选得了黄梅东山这块风水宝地,大宏禅风,建造了五祖禅寺。五祖寺建成后,弘忍大师实行农禅并重,逐步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禅学思想体系——东山法门,为禅宗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东山法门的标帜是“即心是佛”、“见性成佛”、“顿悟得法”,体现了弘忍大师对禅学的发展,为使印度禅蜕变成中华禅立下了巨大功劳。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五祖寺规模逐渐宏大。鼎盛时有殿堂2500余间。每年朝山的香客达十余万人之多。唐代宗赐封弘忍大师为“大满禅师”,唐宣宗敕建大东山寺,宋真宗改敕寺额为“真慧禅寺”,宋英宗亲书“天下祖庭”相赐,宋徽宗御书“天下禅林”,元文宗赐弘忍大师法号“妙圆普觉禅师并改赐寺额“东山五祖寺”。足见其声名显赫。正是如此,引得文人墨客慕名而至,流连忘返。

  步行上山伊始,即见路旁一座石塔,高约丈余,气韵古朴,此谓之“一天门”。继续往上,还有“二天门”,“三天门”。还可见形态各异风格不同的石塔。或孑然独立,或三五成林,均为寺中历代高僧的灵塔或传说中的古佛的纪念塔。塔上都有铭文纪事,或阴文或阳文,或楷或隶,或行或草。有的因年代久远,已难以明辩。上山的台阶甚为洁净,偶尔有几片黄叶翩翩落于脚边,山风带起阵阵林语,不知名的鸟儿在枝上跳来跳去,追逐鸣叫。抬眼四望,但见林木葱茏,泉水潺潺,眼前的亭台桥梁古色古香,山腰的庙宇房舍或隐或显。让人恍惚之中,几不知身在何时何处。

  离寺门不远,有一座石拱桥,宽六米,高约十五米,长三十六米,无墩,成一弧形飞跨南北,其气势甚巍峨。桥面平坦,桥上盖有长廊,纵深六柱七间,粉壁青瓦,色调雅洁,两壁绘有“黄梅十影壁画”。桥下泉涧幽曲,尤其雨后,瀑布飞崖挂壁,奔流不息,响声如雷。这桥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叫“飞虹桥”。只因为它飞架两峰之间,有如一道长虹,更兼桥下泉水飞泻,映日斑斓。取名“飞虹”,形似而神似。桥边的石碑上刻有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写的《游五祖寺》:“日暖东山去,松门数里斜。山林隐者趣,钟鼓梵王家。地僻迟春节,风情变物华。容光渐容兴,鸟弄已交加。冰下泉初动,烟中茗未芽。自怜多病客,来探欲开花。”

  诗人留下的经典咏叹,千古传诵。游人到此,同样心胸顿开,烦恼全无。长廊两端为砖砌牌坊式门楼,门楼上分别由清朝名士王万彭题书的“放下着”、“莫错过”的横额,书体潇洒,笔力苍劲。站在桥上,凭栏望去,长江一衣带水,庐山隔江遥望。游人憩息于此,仰观禅林景物,烟云笼岫;静听法泉流响,琴韵琮琮。或掬泉洗乏,或迎风挹爽,愈觉古刹清幽,让人顿生“万事都须放下着”,“机缘切切莫错过”之感。

  过了飞虹桥,往左,向上行,很快就到了寺前。寺前有一片平地,数棵很古老的松树,遮天蔽日。到底是有年头的寺庙,想到这里已经聚集和沉淀着数千年的岁月,心里顿生庄严崇敬。寺门高大,大理石的门墙上雕刻了佛教故事的图案,正门顶端悬挂黑底金字“五祖禅寺”的匾额。正门两侧的对联是“上接达摩一脉,下传能秀两家”。联语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五祖在中国禅宗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上接达摩一脉”意为五祖系达摩嫡传;而“下传能秀两家”系指五祖的佛法下传于六祖慧能及禅师神秀。禅宗由菩提达摩在中国首创,四祖道信完成了由“印度禅”到“中国禅”脱胎换骨的演变,而五祖弘忍将禅宗发扬光大,并由他的徒弟慧能(六祖)和神秀则将禅宗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两侧门的顶端各有一块漆金的诗刻,这就是五祖两大弟子神秀和慧能的著名偈语。相传弘忍大师年老力衰之时,决定从众多的弟子中选出一人来继承自己的衣钵,弘扬佛法。门徒中的上座神秀,按佛教法规本来就是既定的继承人。可是深得佛法要义的弘忍,决定改革法嗣继承的方法。于是,召来众僧,命其各书一偈,然后择其善者而取之。至神秀则书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僧看过直呼“妙哉”。就在此时,一个身材瘦小的舂米和尚慧能,提起笔来,写下一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一出,众僧顿时噤若寒蝉。大师见后也不言语,只在慧能的头上用手敲了三下,转身离去。是夜三更。慧能心领神会,来到寺边小洞中。见师傅已在此等候。于是,弘忍便将《金刚经》和衣钵授与慧能。慧能被迫亡命岭南老家广东新洲,建寺传法。隐姓埋名整整十五年。十五年后他才正式以六祖面目出现而在南方将佛法发扬光大。这段佛教佳话,也被一代文学巨匠曹雪芹借用到鸿篇巨制《红楼梦》之中。神秀到了北方,为武则天的皇家所器重。两个人各自做学问,形成各自的流派。北禅宗领袖神秀是为“渐悟派”,南禅宗领袖慧能则为顿悟派,人称“南顿北渐”,又叫“南能北秀”。

  五祖寺殿堂楼阁盘桓交错,层层叠叠。在中国寺庙史上享有盛名,由于朝代变迁,几经毁损。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重视,使寺庙面貌得到很大改观。特别近年来,逐渐得到修复和重建,已经形成了佛教十方丛林的新格局。整个寺院极富园林情趣,颇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山门后面是钟鼓楼。始建于北宋元祐、绍圣年间,几度兴毁。楼为四方形,三层飞檐斗拱,内外雕梁画栋,庄严耸立。若幸登此楼,近可观东山秀丽风光,远可览黄梅县城和匡庐雄姿。钟鼓齐鸣之时,声传数十里外。

  天王殿是寺院主要殿堂,坐北朝南。始建于唐大中年间,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门上方刻有宋真宗赐封“真慧禅寺”匾额。殿中供奉的是弥勒佛,他慈颜常笑,和善亲切。后座新塑韦陀佛像,他手持降魔金刚宝杵,象征秉公执法;东西两旁塑有四大天王,分别执杵、琵琶、伞、蛇,身披铠甲,目光炯炯,威武雄壮。

  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大中年间,千百年来历经沧桑,最后一次焚毁于清咸丰四年,仅存四面基石和大佛须弥座。1986年开始修复,历时七年竣工。建筑面积865.7平方米,是中南地区最大的一座大雄宝殿,在全国佛教丛林中堪称“一枝独秀”。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了“大雄宝殿”匾额。大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三尊佛像形象高大,庄严肃穆。两旁的立柱上分别刻有“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千处祈求千处应,千手如来随处化身苦海常作渡人舟”、“心生禅意千般象,性本慈悲九曲回” 、“袈裟月夜经勤诵,早悟虚无菩镜台”等对联。大殿东西还塑有十八罗汉,各具特色,惟妙惟肖。整个殿堂佛像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沿着放生池侧面而上,就到了麻城殿圣母殿、观音堂、真身殿,这是五祖寺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群体。

  麻城殿原名毗卢殿。据传此殿是麻城信徒朝拜五祖显灵后,从两百公里外的麻城挑来一砖一瓦修建而成,所以它的建筑风格与四周明显不同。为硬山式建筑,四面砖墙均为重檐。外形如牌楼,上塑飞禽走兽等图案。正门上方镶嵌一块“西来四叶”石匾,意思说自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传承到这儿就是禅宗五祖。

  圣母殿是为纪念五祖弘忍之母周夫人所建的殿堂,据载,圣母周氏是唐朝女皇武则天赐封的。这是中国历代僧人的母亲中唯一一个被皇帝赐封圣母的。该殿几经兴毁,于1935年重修。塑像再现了唐代妇女淳朴善良的形象,充满了俗世的温情。

  圣母殿西侧,有一股淙淙泉水,曰“白莲溪”。从山涧流过,昼夜不息,声响如琴。当年,五祖弘忍取这泉水煮茶,饮之清心明目,扣人效法,故名“法泉茶”。宋代诗人苏东坡到此一游,感慨豪发,他把这淙淙泉水取名为“流响”,并留下了潇洒的石刻手迹。据考证,东坡先生数次登临黄梅东山。这位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谪居黄州的团练副使,禅宗五祖寺给他留下了难得的人生况味和感悟。苏轼来到五祖寺感到格外亲切,特地在寺内住了一宿。写了《过五祖寺》一诗以记之:“冯茂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此生初饮东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何人更识稽中散,野鹤昂藏未见仙。”另外,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曾游历过五祖寺。三颗文坛巨星相继光顾五祖寺,后人建有东坡亭用作纪念,五祖寺这座禅宗千古名刹也因之更加名重一时。

  真身殿是古寺仅存的清代砖木结构宫殿式建筑。原名佛祖殿,亦名法雨塔,始建于宋代,是寺院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建筑匠心独运,造型巍峨雄伟,由前中后三部分连接而成前部为左钟亭、右鼓亭。中部为正殿。大殿门口的楹联是:“五叶垂芳,教流西极东震;祖恩广被,法传北脉南宗。”大殿内华表柱上也有一副对联:“佛法有因,佛法有缘,有因有缘,皆成佛果;祖传一衣,祖传一钵,一衣一钵,乃是祖师。”对联之上的悬匾上写着“正法眼藏”四个苍劲大字,是前清进士于甘候所书。其殿宽阔高大,飞檐斗拱,画栋雕梁,门碧亭朱,藤缠葛绕,门前两根粗大的立柱上各缠有一条塑金巨龙把门,气氛森严。门头上横梁雕成空心二龙戏珠,屋顶上有九龙盖顶,两侧均用雕花砖砌。大殿供奉的是五祖弘忍的真身肉像,佛像贴金,金碧辉煌,栩栩如生。虔诚的信众至此都会顶礼膜拜。后部为法雨石塔。塔壁四周上层有数百个石雕佛像。

  真身殿西侧是方丈室。室内设有天井,长方形花台,室上方悬立“天下禅关”匾和禅宗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大师的画像。室内有两件重要文物,一是“六祖慧能坠腰石”。相传慧能在寺内磨房舂米时,在腰间系一石,就是借助这块石头的重力多舂米,舂好米。石头上刻着“六祖坠腰石”字样。另一件文物是“宋代五祖寺玉印”。以汉白玉雕刻而成,印身为正方体,长、宽各121厘米,重2.45公斤。印文为篆体,刻有“天下祖庭大满真身宝印”,印座上刻有“北宋真宗皇帝于景德年间敕雕”字样,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稀世国宝。

  真身殿后,就是著名的通天路。由二百四十余级石阶分三个层次砌成,直插蓝天。每当山雾弥漫,行人便有登天离俗之感。佛界传说,五祖老佛爷超度的众生就是从这里升天的。在台阶一侧,郁郁葱葱的竹海在静静的聆听禅语。

  登上通天路最后几级石阶,便见大满禅师石塔,塔后便是三米多高的讲经台。相传五祖弘忍及历代住持僧俱于此讲经说法。此台系用砂岩条石筑成的,正面朝南,背连山脊,台西悬崖千丈,登上讲台,视野开阔,犹如置身天境。在此俯瞰山麓,古寺藏幽,远眺庐山,锦屏叠翠。当年五祖在这里向一千多僧人讲经说法。大师的身影已经无从瞻仰,但那刻在石头的“阿弥陀佛”,却分明阐述着信徒们拜佛悟禅之心犹如磐石般坚定。

  讲经台的左侧是舍身崖。旧时代里一些厌倦人生、看破红尘或穷困潦倒的人在这里了却残生,指望羽化成仙,修成来世,新社会就很少有人去做这“舍身”之事了。

  舍身崖前方山下有二洞。一名“桃源洞”,一名“授法洞”,都系天然石洞。授法洞就是弘忍选择法嗣慧能的地方。我们无法想象当年大师讲经弘法的场景,对于大师敢于打破惯例,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胆略却感佩不已。

  越往高走,山路越陡峭。东山顶上就是白莲峰,峰顶上有一石砌的池子,名为白莲池。池里第一棵白莲为五祖弘忍所植。菩萨多以莲花为宝座,古时寺里多植白莲。由于当时门徒众多,成份复杂,弘忍认为修西方之净业,不应为名利淤泥所污,要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污,故手植白莲花。历代文人墨客游五祖寺,必登上白莲峰诗赞白莲。裴度、苏轼、欧阳修、张维屏这些大诗人都在此留有诗篇。其中苏轼的《登白莲峰》:“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松柏月中老,猿猱物外啼。禅师吟绝后,千古指人迷。”这首诗景象开阔,意味深长,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明清以后,莲池荒废。

  从五祖寺出来,飞鸿桥上赫然有“放下着”、“莫错过”的禅语,简短的两句六字,道尽着人生一切真谛。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