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旅游景点大全

鄂州古铜镜

发布时间:2012-11-19 09:45:03

  

 

  铜镜又称青铜镜,即用铜做的镜子,靠正面磨光、反射,是古人照面饰容的器具,“以铜为鉴,可正衣冠”,形制多为圆形,正面光洁而微凸,背面装饰花纹和镌刻铭文,讲求艺术美。它与古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不可缺的生活用具。中国最早的铜镜是在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距今约四千年)遗存中发现的,共出土两面,一为素镜(无纹饰),一为七角星纹镜(铜与锡合金),皆为圆形。战国、汉、唐代是中国铜镜铸造发展的三个高峰。

  鄂州历史悠久,地下文物非常丰富,常有古铜镜出土,据统计数量多达530面,上至春秋战国,下至宋、元、明、清,历代都有,大部分产自两汉三国时期,被称为“铜镜之乡”。今鄂州市城区洋澜湖畔的凤凰广场伫立着一面直径达9米的铜镜石刻,石刻取材于一种名叫“四叶八凤镜”的三国铜镜,四对相向的飞凤穿行在四片桃叶之间,显得潇洒飘逸。此外鄂州莲花山碑林收刻有124面古铜镜。

  鄂州出土铜镜,不仅延续时间久,而且种类繁多。计有山字镜、羽纹镜、日光镜、昭明镜、规矩四神镜、鸟兽纹镜、飞凤镜、重列神兽纹镜、画纹带镜、鎏金神兽镜、佛像纹镜、海兽葡萄镜、吴牛望月镜、牛郎织女镜、双剑镜、菊花镜、带把“喜”字镜等30余种。许多镜上镌有铭文,载有作镜的时间,如黄龙元年、太平元年、嘉禾2年、赤鸟2年、宝鼎2年等,最早的纪年镜为东汉永康元年(167年)兽首镜,最晚的为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年)半圆方枚神兽镜;作镜匠师,如三羊、薛豫命、鲍唐、陈氏、谢氏等20多位工匠姓氏或铸镜作坊名号字样。

  此外,鄂州铜镜不仅数量惊人,且品种齐全,制作精巧,构图新颖,造型美观,镜面光洁。既有栩栩如生的龙虎麟麟,翩翩起舞的凤凰朱雀,也有活灵活现的奇神异兽,婀娜多姿的花卉草木等。其中“柿蒂八凤佛兽镜”极为罕见,世界仅存5面,鄂州就出土两面。国内仅见的5面“鎏金错金神兽镜”有3面在鄂州出土。据《三国志.魏书.倭人传》记载: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将此两类铜镜赠送给日本数十面。近年在日本的考古发掘中也有同类铜镜出土,可见鄂州铜镜,早在三国时期,不仅驰名国内,而且已远行域外了。

  三国时的鄂州,与洛阳、会稽、徐州并列为全国四大产铜、铸镜中心。铸镜的原料又从何而取呢?据《晋书.地理志》载:“武昌郡鄂县有新兴、马头铁官”。南朝陶弘景在《录》中说:“吴王孙权以黄武五年采武昌铜铁,.....皆为南铜越炭作之”。尤其是附近今大冶铜绿山丰富的铜矿使鄂州一度成为冶铜铸镜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视铜镜为爱情的信物。传古代夫妻有一个先去世,就将其平时使用的铜镜分成两半,先随墓葬埋入一半,另一半则随后去世的人入土,想约来世可以“破镜重圆”。1956年,在鄂州市华容镇周杨桥畔两座相距不远的宋墓内各出土半枚人物故事镜,当考古人员将这两个半枚铜镜合在一起时,意外地发现,竟是一枚完整的铜镜。无独有偶,鄂州鄂城区燕矶镇杨岭村两座相距不到十米六朝古墓中也发现了断面形状相同的铜镜,当他们把铜镜残片合拢时,奇迹出现了,两个颜色明显不同的铜镜居然严丝合缝,变成了一面完整的镜子。试想,如果上述这两个半枚铜镜的墓主生前是一对夫妻的话,那么可以说,他们一直到死后都没有实现“破镜重圆”。更何况古代很难保证能将一枚铜镜打破成两半。由此看来,“破镜重圆”这句话的含意,只是对夫妻离弃后又重归于好的一种代名词,并非指铜镜破了以后又可以将其修复如初。

  据说古代青铜镜为铜、锡、铅三元合金,如果只用铜来铸镜,制出的镜子为红色,使用时,映照效果会很模糊;随着锡含量的不断增加,合金的颜色会由红色变为黄色而逐渐至白色,当含锡量增加到24%左右时,铸制出的铜镜就如今天的玻璃镜一样的映照效果了。有资料表明,铜镜自战国以后至唐代末,一直采用了高锡青铜。宋代以后,铜镜合金里加入了大量的铅,明代铜镜合金里加入了一定量的锌。明代末期,西方玻璃镜传入中国,但是价格昂贵,还未能取代传统铜镜的地位,到了清代中期以后,玻璃镜大量涌入,以其低廉的价格和更完美的实用性取代了铜镜,此后铜镜偶有所作,也是作为延续传统象征性的陪嫁之用,质量与前代铜镜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今鄂州市博物馆为全国古铜镜研究、修复、生产中心,拥有全国惟一的青铜范铸基地,复原的古铜镜制作精良、文饰丰富,成为馈赠嘉宾的重要礼品。现在每年生产铜镜近万面,有20多个品种,直径8-24厘米,以汉、三国、唐等时代的精品镜为范本。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