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天狮子”?用巴河滕家霸人的话说,就是捏在手上玩的狮子叫“天狮子”,用一个“天”字来区别驮在身上玩的狮子。
巴河“天狮子”是由青、白、红、绿四对狮子,八人握在手上,走着高低步子玩耍的民间舞蹈。每逢元宵佳节,八位青壮年一人一只,举着五尺长的狮子,随着“狮子锣鼓”上下翻飞,左右穿插、千姿百态,蔚为壮观,其“样式”和“说法”唯巴河滕家霸独有。
巴河滕家霸,位于巴水流入长江的巴河口东岸,它似一座拦水坝形的山埂横在巴河岸上,因始居滕姓人而得名。明洪武二年,有位高姓的大学士,因故要遭朝廷抄斩。闻讯后,大学士逃出帝都,逃到湖北蕲春,见有“红巾军”闹事,他又逃到浠水团陂松山,后逃到巴河,准备过河顺江而上,有幸得到滕姓族人收留,在滕家坝定居下来。
有一年的腊月初八晚上,大学士梦见成群成对的似虎非虎,似豹非豹的动物在空中戏耍,朦朦胧胧的,想看清楚总看不清楚。这时,突然出现一位“高人”笑着说:“耍玩天狮子呀!”还出示图形、教他扎制的方法、规定长短尺寸,还丢下一句“十三玩、十六燃”的话就不见了。大学士惊醒后激动不矣,认为是神灵点化,急忙点灯,顺手从烘炉里拿出一熄炭,把梦中狮子图形绘在墙壁上,方才入睡。
第二天大早,大学士召集坝上滕、高、姜三姓头人,说明了梦中情景,还领大家看了壁上的图形。几位头人觉得这梦有些蹊跷,没有神灵感应大学士是画不出“天狮子”的图形的,并当即议定由大学士牵头,组织坝上三姓的人力、物力、财力试扎青、白、红、绿四对“天狮子”,正月十三的舞起来,以实现“神奇”的梦想。
开始扎的“天狮子”很粗糙,头不像头,脚不像脚,又没法玩耍,只好放在庙里供着,到了正月十三举着在坝上游一游,家家转一转,待到正月十六的把“天狮子”送到河坪子上烧化。
传到高姓尊祖这一代的时候,滕家霸的天狮子扎的有模有样,舞起来是活灵活现,成了巴河街上“闹元宵”的一大看点。那时候玩“天狮子”需要150人上路;每只“天狮子”需要10人换班;20人的四色旗对;20人的锣鼓乐队:10人牌灯对:还要妆扮“八大神仙”,看狮子舞,体现“天狮子”的特色、特点。
传到高姓这代老人手上,巴河“天狮子”又有进步,玩耍起来重点体现在神、形、情,趣四个字上。“神”在狮子头,重点在眼睛上,随着身形,配合情趣一闪一闪的,十分幽默;“形”在狮子身上,以1.2米为长度的蔑圈,穿在“扁担”上,既相对的固定又能活动,耍起来呀,会玩的就是“饱”狮子,不会玩的就是“饿”狮子;情趣重点表现在“狮子戏绣球”上。扎狮子时,设个小机关,让狮子的前两只脚抱一绣球,从左下方翻滚到右上方时,猛一个回头,狮子大张口,前两脚将绣球猛地“抛”到狮子嘴边,又随着下转身,两前脚又将绣球滑过去了,狮子失望地连连张口,绣球在一旁闪闪烁烁,把一个狮子戏“绣球”的动作、神态、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两狮子对耍时,体现了一个“情”字,随着舞狮人的身段、步伐、心态、手式,要把两狮子的友情、恋情恰当地相互表白,又要与群狮交流,必须要有一些“摇头摆尾”、“点头哈腰”、“偏头颤身”、“对咬躜裆”等动作,把人与狮,狮与狮,人与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锣鼓音乐、烟火鞭炮随之共鸣,将整个天狮舞推向高潮,这时的场面犹为壮观,十分热闹,在黄石市,在黄州市,在浠水城多次出现过神奇般的效果。
巴河“天狮子”,自古传下了一些规矩和禁忌。青、白、红、绿四对狮子,青狮为大,白狮为二,红狮为三,绿狮为四;只准滕姓玩白胡须;若是大型庆典,可成“8”倍递增;狮身长不过5尺5寸;腊月扎,正月十三出锅,闹过元宵,十六日午时燃化,以香纸炮竹送狮子归天;扎“天狮子”不论男女老少均可参加,禁忌当身孝男孝女、生儿未满百日的男子、不洁净的女人参加扎“天狮子”和玩狮子。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