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民俗节庆

英山缠花

发布时间:2012-11-20 12:44:43

  

      

  

.

  英山缠花植根较深,经过深入民间调查,据民间老艺人介绍源于明代,盛于清代,现存于民间的藏品属民国时期,解放后虽然曾有缠花工艺流传,但收集到藏品极少。

  英山缠花多出自农民之手,属于民俗礼仪、装饰艺术品。英山缠花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小”、“巧”、“精”、“活”。“小”是指缠花的体积小。“巧”是指缠花的构思寓意深刻。“精”是缠花的技艺精巧。“活”是指缠花艺术的形式活。

  英山缠花是多种美术的结晶。它汲取多种美术的精华,融汇了绘画、剪纸、景泰蓝、剌绣、编织、雕塑等工艺的特点,独创出一种高雅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它具有工笔画的精细逼真,运用与景泰蓝工艺相似的铜丝勾绘形态,也应用了剪纸的方法,还有刺绣的用线技巧,同编织一样是采取纯手工的绕、结相结合的制作方法,每件作品都具备雕塑的立体生动感。人们称它是“立体绣花”、“线艺雕塑”、“立体工笔画”。

  英山缠花题材广泛。所谓缠花,就是用多色丝线在坯架上缠绕出各种美术品。坯架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实物。如铜线、笔、墨、果核、蛋壳……另一类是人造坯架。则以纸板和铜丝扎成各种形状的坯架。缠花的题材主要有鸟、兽、虫、鱼、花、果、汉字等,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每个缠花既是一个单立成品,也可将几件单品构思组合成一幅内涵丰富的艺术品。

  英山缠花寓意深刻。英山缠花,基本应用于人生的出生、结婚、祝寿、治丧等四个阶段的民俗活动,各类缠花分别表达了深刻的寓意。如小孩“洗三朝”、“抓周”时,缠上些小老虎头、小蝙蝠、小鱼、小花缝在鞋上、帽上,寓示着前途似锦、吉庆有余、有福有禄等含义;用彩色丝线缠绕在笔和墨上意寓“一长二大”、“读书晋学”。缠花在婚事中也有应用,在礼盒中装上缠有喜庆图案的十枚铜线和十朵美丽的花,谐“十全十美”;在缠了花的铜线上再缠上一个小蝙蝠,寓“福在眼前”;一串缠好的桂圆表示“团团圆圆”;红枣与花生缠在一起表示“早生贵子”;连婚床的帐沿上都要装饰上“喜鹊咏梅”、“凤戏牡丹”、“恩哥戏菊”、“鹭子戏莲”、“蝴蝶闹金瓜”等来增添喜庆的气氛。逢到老人的寿诞,寿礼中也少不了缠花,说是花亦是字,有“金玉满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禄双全”等表达祝福。英山缠花也应用与寿终正寝的白喜民俗活动,但因造价高且没有装饰价值,而局限于大富豪之家的应酬场面。

  英山缠花重放光彩。1986年英山县文化馆干部伍希贤同志在民间美术普查中重点对“缠花”进行挖掘、整理,仅收到几件原作,后征集到一些缠花的复制品,有虎枕、虎头鞋、缠花八卦、帐吊及节日装饰品、粉彩、油榻等共有37件。经他宣传带动,曾在群众中掀起一股学“缠花”的热潮,新人新作迭出,取得了可喜成绩:1987年,民间艺人彭桂英创作的“牡丹”、“荷”、“菊”、“梅”,张仕贞、冯毓南创作的“缠花八卦及帐吊”参加了首届艺术节中南美展;《湖北日报》为此发表了《英山缠花重放光彩》的评论文章。1988年彭桂英创作的《四季缠花》被中国美展馆选中赴意大利参展。1989年彭桂英创作的另一缠花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期间,由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作了专题介绍。2005年本馆将收藏的张仕贞四十年前制作的英山缠花《龙》、《凤》转藏于黄冈市群艺馆文化遗产展厅。

  英山缠花的传承与发展。蚕桑是英山县的传统产业,蚕丝是缠花的主要材料;交通愈来愈方便,旅游事业日益发展,优越的条件形成英山缠花继承和发展的良好氛围。“英山缠花”的继承与发展若与当地的蚕桑、旅游产业的开发相结合,必定三者相得益彰。凡是有人旅游的地方就有消费。“英山缠花”的表现形式丰富,灵活地融合于衣、食、住、行、装饰等方面,可以开发一些“缠花”工艺品,如“缠花工艺腰带”、“缠花手帕”、“缠花八卦”、“缠花胸针”、“缠花壁挂”等等。只要构思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多汲取一些其它类装饰品的优点,让她更上一层楼,把“英山缠花”作为工艺品开发出来,这是继承和发展这门艺术的理想途径。愿“英山缠花”在传统的中国元素与国际风格碰撞中大放光彩。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