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民俗节庆

撒尔嗬

发布时间:2012-11-20 12:41:51

    撒尔嗬,即跳丧,又名打丧鼓,是土家人的一种丧仪习俗,它的奇特之处就在于把丧事当作喜事办,在鄂西民间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最早汉人记载叫待屍,屍是一种神。待屍的过程是,土家老人去世后,装敛入棺,停在家中的堂屋,一般停放一至三天,多则达六七天,其后埋入山中。第二天其子躺在停尸的地方,大家围着他跳。《隋书•地理志》记载:“南郡、夷陵……清江诸郡多杂蛮左”……“其左人则又不同,无哀服,不复魄。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扣弓箭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之乐事,以至终卒,大抵亦犹今之挽歌也。”唐宁时期,樊绰《蛮书》引《夔府图经》载:“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清《巴东县志》记载:“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从这些文献记载上,我们可以看出土家“撒尔嗬”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

  撒尔嗬唱腔古老独特,通常是六拍一句,音乐节奏为强强弱强强弱,其鼓点明快、节奏感强。这种6/8拍子和切分音节奏,在已知鄂西民歌中是十分罕见的。其中《待师》、《摇丧》两个曲调节奏明快,极具律动感,最具特点。唱丧歌时,歌师围桌而坐,一般6-8人,多则十几人,依次而唱。丧歌演唱自由,除“送歌头”、“煞尾”有固定言词外,其他完全即兴演唱。其内容大多为追念死者的生平劳绩,其中也有叙事长诗、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或生活琐事,或相互取笑,也穿插有本地风土人情和本民族的奇闻趣事。其面可谓海阔天空,无所不及。句式有“五言”、“七字”,也有长短句间杂。有的是古老相传的成套唱词,有的是歌手们歌场临时改编的即兴之作。其词深沉悲哀、其声高亢婉转,你唱我接,通宵达旦。

  跳丧时,舞蹈者踏着鼓点节拍,边唱边跳。舞蹈动作特点大致可概括成八个字:顺边、曲膝、颤步、绕手。也就是说在跳丧时,手脚同边,力求舞姿豪放,动作平稳、舒缓。他们时而相对击掌、绕背穿肘,时而嘴唇触地衔物,时而蹲下踮脚打旋,相互嬉闹。场面诙谐幽默,尽显喜怒哀乐。整个夜晚,只听得孝家拭泪顿首,鼓锣激切紧凑,歌声高昂凄婉。“跳”、“绕”、“唱”、“打”,热闹非凡,充分体现出土家人“热热闹闹办丧事,高高兴兴陪亡人”的豁达、开朗的性格。现在流行表演的有“燕儿含泥”、“凤凰扇翅”、“幺姑姐筛锣”、“牛擦痒”、“怀胎歌”、“香袋歌”等近20个品种。

  “白)爆竹一响,黄金万两,黄金落窖,大吉大昌,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歌师来到此,擂上三通鼓……”这是歌师的开场白。接下来他便唱道:“一朵祥云绕丧堂,又降吉来又降祥,打扫堂前絮雪地,焚起炉内紫檀香。内外人声莫吵嚷,孝男孝女莫悲伤,来往人客请肃静,细听愚下开歌场。”

  这是跳撒尔嗬的开头歌,此歌一开,便是歌师们展现各自才艺的舞台了。他们唱古论今,说天讲地,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他们唱《二十四孝》,让你感怀亲人,同时又催人泪下;歌师们也会为了驱赶严寒、睡意或调节气氛,相互盘答打趣,极尽诙谐,让你捧腹大笑,其乐融融。歌师是撒尔嗬的灵魂,他们也是土家人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

  “鼓槌唱起来,我在灵前搭歌台,一要声气(音)喊得娇,二要动作跳得乖,你是很人就拢来”,这是撒尔嗬的直白;

  “听到丧鼓响,男女老少脚板痒……”这是撒尔嗬的魅力;

  “走进这个门来借鼓儿打,要打三六一十八……”这是撒尔嗬的粗犷与直率;

  “孝顺儿女你莫哭,老人此去顺头路,世上难有百岁人,世上少有千年树……”这是劝慰死者家人的唱词,土家人以此悼念死者,借以减轻失去亲人的悲哀。

  经过了如此狂欢的一至三个夜晚,灵柩要出柩了,歌师们唱起了《送亡歌》。

  “东方发白天快亮,且让愚下来送亡,送在东土西山上,亡者早日求生方。把亡送出大门口,把门将军莫堵路,放他前去把路走,黄泉路上不用愁。把亡送出屋檐边,屋檐童子听我言,让他前去把路赶,切莫故意来刁难。把亡送到阴阳界,叫声亡者莫徘徊,从此永别成千载,休把家事挂心怀。把亡送到奈何桥,桥儿耸起万丈高,不要害怕来吓倒,安安稳稳走过桥。把亡送到望乡台,望见家乡莫悲哀,全家人口依然在,若要相逢梦里来……”

  一曲生动的《送亡歌》,诉说了生死者之间的永别之情,并通过歌声祝福亡灵一路平安,无牵无挂。那种“日落西山常见面,水流东海不回头”的伤感在孝家灵堂回绕,增添了浓浓的亲情与依依不舍的氛围,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这也正是丧歌的艺术魅力所在,精神所在。

  在土家族,老人去世叫“白喜事”。远亲近邻从十里八乡赶来,聚集在灵前,男人们载歌载舞,女人们穿红戴绿围观助兴,这个时候气氛越热闹,孝家越高兴。土家人的生命观是奇特的,更是豁达的。当他们呱呱落地来到人间,第一声选择是啼哭;当他们走入人生的第二阶段婚娶的时候,本是喜庆吉祥之事,却如泣如诉,长哭当歌;当他们生命走到尽头,一去不返,却选择了一种别样的方式,昂扬从容,长歌当哭。在他们看来,人的生死有如四季的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享尽天年的老人辞世,是顺应了自然的规律,值得庆贺。其死亡反倒成了其一生中最华美的盛宴,欢乐的回归,这是一种少见的文化现象,有道家的释然。撒尔嗬是土家人对生命的礼赞,表现的是一种对死亡的蔑视。他们用欢乐的舞蹈为死者送行,他们用歌舞的方式笑傲生命的陨落……

  撒尔嗬是土家儿女表现生死之道的一个舞台,其旷达的胸怀可与他们一生相伴的山川共美。武陵土家人自小生活在群山峻岭中,可谓开门见山,出门爬山,长期的这种人与自然的相处,锤炼了他们百折不饶,乐观坚毅的性格。他们要么征服山川,要么就被山川征服。土家儿女矛盾与和谐中,找到了这种视生如往,视死如生的态度。撒尔嗬也是土家人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它表达了土家人的生死观和宇宙观,保留了渔猎时代和农耕文明的生活画面,积淀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遗存,因此,它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巴东县野三关镇、清太坪镇是现代撒尔嗬的发源地。黄在秀,一位巴东野三关民间艺术大师,从事这种艺术至今已40余年。他和他的伙伴们表演的“撒尔嗬”不仅深受本地人的喜爱,还多次被邀请参加跨省区大赛和到全国各地巡回展演。2003年8月,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举办的全国首届“撒尔嗬”大赛上,他们团队震撼大山的鼓声,赢得了全场观众的阵阵喝彩,被媒体誉为“湖北鼓王”。近年来,黄在秀除了忙于传艺和参加表演活动外,还对撒尔嗬的曲牌进行了挖掘、整理。目前,他撰写的《撒尔嗬沿流沿革初探》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刊载,以“撒尔嗬”为主题的电视专题片《虎啸清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凤凰卫视》还慕名对其进行了人物专访。他们将这一民间艺术跳出了大山,跳上了舞台,并让这种民间艺术大放异彩。 

  附:《送歌头》

  唱歌唱到这时候/大家商量送歌头/不唱唐宋与汉后/不说东周与项刘/单讲今早要出枢/要把新亡送山头/孝家待客恩义厚/仙台酒肉很充足/时时侍前与侍后/我们坐着吃俸禄/才将来把新亡诉/说他一生的苦愁/新亡在生的时候/一生衣食几丰足/吃也有来穿也有/远近到处把名留/一天勤扒和苦做/忙了这头忙那头/起早迟睡做活路/不是喂猪就看牛/兴家创业是好手/对于儿孙有教育/教儿要把本份守/教养儿孙学耕读/教育不嫖又不赌/不许与人结冤仇/哪知老天不保佑/阎君又不把情留/自从新亡病倒后/孝家许愿把神求/一天药铺跑几路/哪知都不对汤头/病在危急天天守/新亡辞哒阳世路/孝家操心又劳碌/连忙派人去打酒/杀猪宰牛买青油/香蜡纸烛样样有/爆竹买哒几背篓/丧事用品门门有/样样安排都充足/残言几句我放手/挨乎歌师快接头……

  撒尔嗬传人:黄在秀。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