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赣台心桥 > 两岸关系

智慧的结晶:回望“九二共识”20年

发布时间:2012-12-19 08:31:54

钱志军

  20年前的11月间,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了各自认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九二共识”。 20年后的今天,海峡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实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岛内仍有一些政治势力罔顾历史事实,不承认“九二共识”。那么到底“九二共识”是如何形成的?“九二共识’’讲了什么?为什么说“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呢?实实在在的共识

  1 9 8 7年底,长达三十多年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随之发展起来,同时也衍生出种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先后在两岸成立,并建立工作联系,开始接触、商谈。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两会在香港商谈中,就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态度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香港商谈结束后不久,1 992年1 1月16日,海协会正式致函台湾海基会,表示同意以各自口头表述的方式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并告之海协会的口头表述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海协会在函中附上了海基会提供的表述方案即“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1 2月3日,海基会回函海协会,对达成共识未表示异议。至此,关于一个中国原则表述问题的讨论,以形成上述两段双方经过协商、互相认可的具体内容为共识而告一段落。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九二共识”。

  人们注意到,在海协会与海基会1992年达成共识的函电往来中并没有“九二共识”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又是怎么来的呢?2000年4月,当时尚未卸任的台当局大陆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苏起在接受媒体的采访中,首次公开使用“九二共识”一词概括表述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的共识。这一概括被两岸广泛接受。这就是“九二共识”四个字的来历。

  政治智慧的结晶

  自“九二共识”诞生之日起,就不断有人提出共识的形成似乎不那么规范。也正因为如此,有人质疑甚至否定“九二共识”的存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还原历史可知,两岸两会是在两岸政治僵局尚未打破、民间交流衍生出许多事务性问题需要两岸配合解决的背景下,由两岸双方授权成立的民间团体。海协会根据授权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会交往和事务性商谈的基础。海基会在成立时也自我规范以“中国的、善意的、服务的”为宗旨。台当局颁布的“国家统一纲领”中指出:“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的统一,乃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1992年8月1日,“国统会” 做出了关于一个中国涵义的结论,基本观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而海基会的表述正是以此为依据。

  因此,虽然“九二共识”是由两岸两会在函电往返的过程中形成的,从形式上看,没有统一的正式文本,也没有经过两会高层正式会议的确认和签字盖章。但不可否认的是,“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双方达成的共识。对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海基会表示:“认知各有不同’’,海协会表示:“在事务行商谈中不涉及”。做了求同存异的处理。共识的行程过程和内容均有明确的文件和文字记录,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

  2011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连战时指出:“‘九二共识’是1 992年由两岸正式授权的民间社会团体达成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九二共识’的精髓是求同存异,这体现了对待两岸间政治问题的务实态度。"中共中央台办主任王毅指出:“这一共识的精髓是求同存异,即两岸双方共求对于一个中国的认同,搁置对于一个中国涵义的认知的分歧。这一共识的核心是尽管两岸间一直存在政治对立,但中国只有一个,国土没有也不能分裂。”

  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指出:“共识的核心和灵魂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此基础上,“可以搁置争议,也可以保留不同意见”,“体现共识可以采取灵活方便的形式”。看似简单的“九二共识”其实是兼顾了两岸的立场,是当时背景下两岸最大的交集点,也体现了两岸双方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和平发展的基础

  1992年以来的20年,对于两岸关系来说,是历史重华的20年,20年两会商谈和两岸关系走过的道路告诉我们,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双方的互信就能维持,基础就能稳固,商谈就能持续,两岸同胞的福祉就能不断的增进。否定或者抛弃“九二共识",不仅两会商谈会停顿,两岸关系也会发生倒退,两岸同胞尤其是台湾同胞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严安林指出,“九二共识”虽不尽如人意,却是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符合两岸关系现况、能为两岸所共同接受的最大公约数,唯有从“九二共识’’人手,两岸关系才有可以和衷共济、良性互动的支点,才有逐步乃至最终解决问题的希望。认清这一点并小心呵护之,对于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不断克难前行至关重要。这也是20年历程留给两岸最弥足宝贵的资产。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刘红教授认为,2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表明,能否积极对待“九二共识”,归根结底取决于是否真心希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前民进党主席谢长廷曾经说过,“两岸关系最大的问题不在政策,而在态度”.民进党对待“九二共识”的态度就是其对待两岸关系态度的缩影。

  2008年5月,两岸关系客观重大转折。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认同“两岸共识”基础上,改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0 4年多来,在两岸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笼罩在海峡上空的阴云得到了荡涤,和平发展成为两岸民众的共同的心声和主流的民意。“九二共识”已深人人心,经济互惠、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育的台海大交流格局正在形成,两岸企业界、普通民众都切切实实享受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红利。

  今年年初,“九二共识”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主张“九二共识”的马英九战胜了否认“九二共识”的蔡英文。选举前,从台湾南部的农民、渔民,到台湾的企业家、宗教界、教育界人士,都站出来呼吁支持“九二共识”.舆论指出,这表明岛内各界已经深刻认识到“九二共识”对于台湾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谢郁认为,这次台湾大选折射出两个结论:一,“九二共识”是一个顺应两岸社会经济交流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关系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台湾民众对“九二共识”的认知经过了一次强化,也得到一次普及。选举结果表明:“九二共识”在台湾深入人心。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严安林认为,选举结果证明“九二共识”在岛内已经经济化、民生化、去“污名化”,得到了台湾民众的普遍认同,它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的地位得到了巩固与强化,成为台湾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不难看出,“‘九二共识’不仅是两岸间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多元化的台湾社会中的最大公约数;它不只是两岸事务性协商的基础,更是未来两岸关系持续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两岸关系正面临着继往开来的新形势,同时也面对巩固深化的新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九二共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也在其第二任期的就职演说表示,将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继续推进两岸关系。

  如果把当前的两岸关系比作一条乘风破浪的大船,那“九二共识”就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压仓石。两岸美好前景的建构,都必须以坚持“九二共识”为前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必须以坚持“九二共识”作为基础。

江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