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赣台心桥 > 博客频道

文化的台湾

发布时间:2013-02-19 09:02:24

  最近有机会走进台湾,走进台湾的台北、台中和高雄,我们漫步莺歌老街,领略苗栗风情,感受法蓝瓷魅力……以一种文化的视角、文化的情怀去看台湾。在那里,那些随处可见多出了许多横竖撇捺的繁体字,以及人们的传统饮食习惯、建筑理念与风格,无不蕴含着与大陆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短短几天,我们由北到南一路走来,沉浸在具有中华民族深厚传统文化的台岛地域文化中,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旅。

  城市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和记忆。在台湾,有句“一府二鹿三艋舺”的民谣,将台湾由南至北的开垦史作了概括。大陆沿海移民自明朝中叶以后跨海到台湾,他们一路从台南安平、台中鹿港到台北的艋舺,这三座城市在18世纪也先后成为了台湾南、中、北的三大繁华都市。艋舺指的是小船,当年的原住民以独木舟从淡水河上游运载农产品交易时,称独木舟为艋舺,后来被引申为小船聚集的地方,是台北这座城市发展的起点。前些年以这里为场景摄制了一部名字叫《艋舺》的电影获得了大奖,电影的成功使得这个地方声誉日隆、声名大振。在艋舺有一个叫剥皮寮的老街区,四五百年前还是一片沼泽密林,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寓兵于农”,在这一带开荒屯兵,建立村庄,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街市。因为清朝时期福州商船运输杉木都在这里剥树皮,剥皮寮由此而名。

  走进剥皮寮,一栋栋年代久远、充满了历史记忆的建筑遗存即刻让我们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城市特色与都市发展的脉络。这里的一切都仿佛还沉浸在以往的时光中,给人以延续完整的记忆。剥皮寮长约数百米,蜿蜒两侧多是一二层高的砖木结构房屋,红砖映衬黑瓦和深褐的木门、木窗,闽南式骑廊,既有清代街屋、精致洋房,还有闽洋融合风格的建筑。在这里,茶馆、表店、私塾、米铺、浴室、理发店、旅馆等店铺一应俱全,有不少老字号还依然保留着老旧的样子,古意盎然,是一条足以代表艋舺历史特色的老街。我们在这里还惊喜地看到了清朝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剥皮寮的居所,这位鲁迅先生青年时期的老师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为了躲避朝廷追捕来到这里,使这条百年老街的文脉又厚重了许多。附近的青草巷数百年来经营草药,骑楼建筑下的每一家商铺里,我们看到里里外外都摆满了青翠的药用植物,漫步街头,淡淡的草药清香扑鼻而来,我想这应该就是艋舺几百年来的味道了。青草巷的草药多达一、二百种,用途十分广泛,可内服,也可外敷,用青草煮成的茶清凉退火特见效。据说在夏天这里有道街景,许多骑摩托的上班族到了这里停车不下车,喝杯青草茶,然后一踩马达,精神抖擞地绝尘而去,留下一串又一串既传统又现代的背影。

  电影《艋舺》里的许多经典场面和道具在这里保存得都比较好,随处可见。就像济州岛那样,当年韩国以朝鲜王朝历史上第一位杰出女御医长今的传奇故事为题材拍摄电视剧《大长今》,热播后主人公在剧中生活、学习、散步、流放、团圆的一个个场景都被刻意地保存下来,成为了当地宣传推介、吸引游人的最佳文化创意。说到《大长今》,我就想起了一个介绍韩国迅速崛起的资料。韩国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还是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那时的韩国本土文化在日美和港台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几乎被淹没,亚洲金融危机后该国政府锐意变革图新,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2l世纪最重要的一个产业大力发展。韩国影视业由此异军突起,风靡国际市场,成为韩国文化产业的佼佼者。《大长今》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推出的一部影视剧。由于韩国国内市场小,强烈的危机意识使他们一开始便积极导入市场竞争机制,把韩国传统文化、饮食、服饰和旅游等捆绑在一起,席卷全球,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韩流”,最终促使整个国家经济结构成功转型,跻身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大国。

  剥皮寮老街得以保存据说有很大的偶然性。早在上世纪40年代这里被列为学校建设用地,直到1999年原有的住户才动迁完毕,耗时半个多世纪的动迁过程,让一些文史工作者有机会呼吁保存剥皮寮老街,并最终推动了这条老街历史风貌维护计划的实施。历史文化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文化是需要沉淀的,而城市文化的创新又需要以沉淀为支撑。作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城市只有让它的文化沉淀得更加厚重,创新才会更加强大有力。前些年媒体曾为上海保护徐家汇藏书楼作过专题报道。位于繁华商业中心区的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创建于1847年,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也是我国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缩影。上世纪建造地铁时在巴金等一大批文化人的呼吁下被保留了下来。这栋楼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内涵,建筑特色中西合璧。今天,这个横跨在人行道上的藏书楼成为了徐家汇繁华商业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尤其令人欣慰的是,藏书楼里的书不仅片纸未丢,而且保存得很好。据说当初还有一个异地重建的方案,真要是那样的话,我想当时的人们尽管可以完全仿照徐家汇藏书楼在别处建一个新的、一模一样的建筑,但仿照以后我们还能找回这种感觉,讲好这些故事吗?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我以为,一座城市要有自己的文化梦想,但更要有文化担当。若干年后,我们城市里的每一栋建筑,无论是新是旧,都将会告诉人们这座城市的过去的历史。岁月不再,韶华易逝,但是经典将会永存,并由此激励人们把这份责任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如今,剥皮寮老街的经营团队在这里无疑是最耀眼的一抹亮色。他们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将这种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依靠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以文化艺术因素为中心,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他们利用这些展示空间经常性地举办各类展览展示活动,进行文化与艺术、传统与创新的对话和交流,将隐没在这蜿蜒巷弄里传统人文印记和城市景观变迁的历史见证,通过艺术文化展示、主题讲座、艺术培训等活动,赋予其一种新的历史内涵,使剥皮寮这条老街成为了当下台北的一个时尚文化创意园区。

  不只是剥皮寮,在台湾,类似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或者说是文化创意园区据说还有许多,高雄的驳二艺术园区就是其中的一个。高雄自19世纪开港以来,因港兴市,成为在台湾仅次于台北的第二大都市。如今在这里有一片依托海港作业区台糖仓库开发出来的艺术区,由于台湾糖业衰落,使得这些仓库多年来被闲置,一栋连着一栋。有关介绍告诉我们,当年人们为了寻找一个适合燃放烟花的场地,进而发现了这块被人们遗忘了多年且又可以充分利用的空间。后来当地的人们便有意识地在这里举办包括好汉玩字节、货柜艺术节在内的各种节庆活动。因为艺术区位于高雄港的二号接驳码头,被人们称之为驳二艺术区。

  在接待方的陪同下我们走进艺术区,映入眼帘的旧仓库以及这些旧仓库墙面上的涂鸦,位于园区道路两旁的工人渔妇大型公仔等景观,首先就给人产生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漫步在这干净且极富艺术气息的园区通道上,看到这些最大限度地保留着人们昨日劳动生活的历史印记,近距离感受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我们不觉融入其中。这一座座伴随着咸咸海味,却能不断涌现创意的废旧仓库跨越艺术界线,拉近了人们当代艺术与生活的距离。造访时恰好这里正在举办钢雕艺术节,他们以“全民大恋钢”为主题,邀请雕塑家与当地作者到驳二艺术区的一座闲置仓库前现场创作。那天在现场,我们看到数十位艺术家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他们围绕着各自的选题有的在研究草图,完善创意;有的在调度设备,现场制作。整个艺术节现场可以说是创意涌动,大型机械起吊钢材的轰鸣声,艺术家锻敲钢材时的铿锵声和焊接钢材迸射出来的电弧光相互交织,就像在演奏一首交响曲,展现出一种“全民大恋钢”的浓厚氛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钢铁的另一种生命。

  高雄钢雕节自2002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举办了六届,是高雄城市产业结合艺术的重要文化活动。钢雕作品完成后,主办方还会将这些作品摆放在码头紧邻废弃铁道的大草坪上,让铁道和钢雕艺术作品形成一种代表这座城市的艺术氛围,也让这些作品成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主办方给我们介绍说,钢雕节的最大魅力不仅可以欣赏到艺术家现场创作的精彩过程,而且还可以让艺术家和观众互动,一起思考如何与材料对话,进一步产生出新的内容和创意。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在这里还遇见了应邀前来参加钢雕节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展望教授,他正在和助手一起创作,得知我们的到来显得非常高兴,并且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他正在创作的作品。他的作品采用废旧钢材作为雕塑语言,表达了一种叫“无知”的未来能量,作品已经成形。初看起来,我很难把这件作品外在的物质性与面前这位艺术家内在的文人气质联系在一起,就好像城市工业化与传统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一样。但在作品中,这两者却被我们面前的艺术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完成了对这一矛盾的阐释与调和。后来我知道展望教授是我国当代的观念雕塑家,他的作品曾被国内外的一些博物馆收藏。

  高雄驳二艺术区通过让破旧的仓库与艺术相结合,使其转变成为一处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园区,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听说英国的曼彻斯特也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它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而成功转型,一举成为英国中部和西北地区的创意产业集散地。曼彻斯特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它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近代棉纺织大工业。历史上,这个“蒸汽加汗水”靠棉花起家的城市环境一度十分肮脏,条件极为恶劣,当地政府的资源体系不堪重负。如今,他们形成了以电子、化工和印刷为中心,重型机器、织布、炼油、玻璃、塑料和食品加工等七百多种行业竞相发展的局面,整个城市充满了活力。同样获得成功的还有德国的鲁尔区,作为德国的煤碳钢铁基地和重工业摇篮,它曾经烟囱林立、灰尘满天,因为发展文化产业而实现了华丽转身,一举成为德国的时尚中心,享有“欧洲文化首都”的美誉。由此我以为,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大大加快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其本身还是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到台北看文化产业,有一个地方值得去,那就是位于阳明山的林语堂故居。我们那天到故居的时候游人不多,显得分外静谧。这是一栋以中国四合院为基本架构,结合西班牙风格,用蓝色琉璃瓦搭配白色粉墙的别墅,加上回旋的白色廊柱,使它融合成为一所兼具现代感与古典美的建筑。这里是林语堂人生最后十年生活的地方,整个建筑完全体现了他本人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他一生写了很多文章来倡导闲适实在的生活,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目睹他真实的生活环境。现在有了这一所建筑,有了实实在在的“有不为斋”和书房、卧室、客厅与餐厅,我们仿佛看到了林语堂在这里过着很悠闲的生活,客厅外的阳台视野广阔,景色尽收眼底,是林语堂生前时常流连的地方。林语堂是一位以英文写作而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他因为翻译“幽默”一词,以及提倡幽默文学,曾被人们冠以“幽默大师”。到此之前,我不知道林语堂除了是一位文学大家以外,还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发明家,世界上的第一种中文电脑输入法、第一台带键盘的中文打字机都是他发明的。他1947年研究出的“汉通简捷输入法”,以及美国用这种输入法制作的“明快中文打字机”,现在就静静地放置在他故居的客厅里,那通过敲击可以发出嘀嘀嗒嗒声音的键盘,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林语堂生前的那些闲适生活和逸闻趣事。

  在这里让我们惊讶的是,这所闻名遐迩的故居竟然是由一所大学在经营,且经营得非常出色。他们除了静态陈列,努力让大家知道林语堂是怎样的文人,让大家感受一代文人的故居风采外,还定期举办文学座谈会,开放给文学团体,积极推广创作,举办文学创作营,学术研讨会,设立文学创作研究所等。故居保护得比较完整,陈设井井有条,整个故居保护工作都是按照产业化的理念在经营。由此我想到我们一些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开发,多年来,我们的保护工作单纯依靠政府支持,面临成本高、资金缺口大等多方面的难题,实际效果往往只能起到提示这里曾经出过一个名人的作用。名人故居作为城市独特的文化载体和符号,在传承历史文脉、发掘优秀文化资源、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林语堂故居就给了我们一个如何有效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名人故居保护开发的思路。

  我听说,看一个地方的文化莫过于博物馆和书店了。不同的博物馆展现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不同的书店则洋溢着不同城市的文化品位。台北有一家诚品书店,被许多读书人口口相传为阅读与生活的博物馆,它让阅读永远不打烊,被誉为是台北的文化地标。有人说,台北的文化气质很大程度上或许就来自这家书店。对这样的溢美之辞我没有做深入考究,但从走进书店读书人的言谈举止中我们明显感到,慕名来书店的人在置身这文化时空的同时,还将这里的文化感受自觉不自觉地带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据说许多人来这里体验高品质文化消费时,还刻意把自己的孩子带来这里感受文化氛围,希望这种生活方式能够成为孩子日后的经典记忆,延续日后的文化生活。我还听说台北的许多恋人喜欢选择在诚品书店约会,这是因为这里不仅环境幽雅且人性化,空间充满了文化气息,而且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选择到这里交流,拿着一本书,说着与文化有关的话题,本身就彰显了自己的文化品位。

  台北的夜晚是迷人的,淡淡的街灯美而不艳,华而不奢,透出一种安宁、平和与温良。那天我们是晚上九点多钟去诚品书店的,夜晚的诚品书店书韵悠长,飘着咖啡的氤氲和轻音乐的旋律。与一般印象中的传统书店不同,它明亮开阔的空间,对称而有层次,装潢色调沉稳、优雅、温馨,创造出充满人文艺术气质的氛围。这种氛围既有当代文化的温文尔雅,又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人一走进这家书店就会不由自主地轻声细语、放慢脚步。据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越来越看重文化生活,书海拾贝,在阅读中享受精神世界的快慰,是许多人繁忙之后的一种生活选择。我们看到逛书店的人很多,但非常有序,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安静的角落将自己安顿下来,享受这里的读书氛围,享受这里与书籍独处的静谧时光,在那充满浓郁书香气息的精神文化园地里熏陶、遨游与提升。走进这片安静的阅读空间,我才发觉台北夜晚精致的景致不仅仅是书店,还有在书店柔和灯光下浏览图书的那些人。在这里,那些看书的人们抚摸图书封面,悄然品读目录文字时,神情仿佛就像美食家在欣赏精美的晚餐,悄无声息,专注而又优雅,让人怦然心动。

  当今十分活跃的新兴媒体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逛书店看书的人逐步减少,但诚品书店例外。它的迷人之处就在于,致力于让读者进入书店后会因为店内的服务和氛围而感动,让阅读成为一种风景,让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因而当人们走进这家书店时会发现这里不仅仅只提供书籍,还可以很悠闲地坐下来喝咖啡,还可以在这营造的氛围中感受一种别样的情怀,接着还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在随之悄然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诚品书店不仅仅是台湾的一个品牌,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指的并不仅是书的包装、书的内容、书的价格,更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和一种向往……是的,当书店不仅仅只是书,还包括人文、创意、艺术、生活的时候,它就不再是买书付钱走人的地方了。那天我们离开书店时已近子夜,看见仍有许多人步履匆匆地朝书店走来,对他们来说,这个时候才是他们文化生活的开始。作为一个文化地标,诚品书店以它独特的经营方式、独特的书店文化,带给了社会上一种高贵的精神享受,带给了一座城市以及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一种体面和尊严。

  走进宝岛台湾,短暂的文化之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她那秀丽的风光外,就是那无处不在展示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以及她那文化的包容与创新。当一座座建筑被赋予了文化情韵,当一个个街区被保留了历史印记,当一处处名胜被人文气息所弥漫的时候,风景就不再是单纯的风景,文化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文化了。 

  (舒建勋 作者系宜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国散文学会、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江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