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赣台心桥 > 博客频道

清明·赋诗·怀念

发布时间:2013-03-27 12:43:04

  自古以来清明节有祭扫先人的习俗,加之一篇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清明》绝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人们便把清明认为是“欲断魂”了。其实清明节的到来,正是农历的四月四日左右,意味着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天气开始暖和起来,草木扶疏,桃红柳绿,踏青、赋诗、怀念的文化现象也随之而来。

  唐朝时平昌人孟云卿写过一首《寒食》诗:“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诗中点出了介子推的典故。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介子推跟随晋文公重耳逃亡国外十九年,曾割股肉为重耳充饥。重耳回国当皇帝后,曾随他左右的臣子,纷纷自报功德以获得重赏。唯有介子推既不报功,又不领赏,却携母隐居山林。重耳思念甚切,乃焚烧山林,逼介子推出山。但介子推不肯下山领赏做官,结果母子俩人活活烧死在山上。重耳在哭拜介子推时,发现遗体堵住一棵烧焦的柳树树洞,树洞里藏着一片血衣,重耳一看,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时隔几千年,这首血诗对我们如今反腐倡廉和对各级的从政者,仍起着启示作用。

  自介子推烧死在山上后,晋人闻之哀戚。从此,清明节前一日禁火,以寒食度日表示悼念,故谓之“寒食节”,以记念介子推。诗人黄庭坚以“士甘焚死不公侯”,写出这一典故,加以赞之。

  清明节的到来,也伴随着春意盎然来到人间,思旧怀亲之情也随之萌生,宋代词人晏珠在清明时曾写过一首清明词:“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郊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以双脸生。”写出了宋代妇女出游郊外,踏青采桑的情景。又如宋朝人吴惟信写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枝杨柳属流莺。”生动具体的描述了半数的杭州人,在清明这一天去苏堤踏青游玩的情景。还有明代王磐的:《清江引•清明日出游》:“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等等。

  至于清明扫墓,缅怀先人,更是普遍。如宋代诗人高翥写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明代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祖国尚未统一,远在台湾的同胞,他们在清明节思乡怀亲,纷纷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诗词,读来甚为催人泪下。如曹希元先生的《春寒》诗:“春寒料峭忆家乡,草长莺飞农事忙。我若腾空驾雾去,清明与祭好商量。”还有郭汤盛先生的《清明感赋两绝句》:“今日又清明,心伤为客居。松楸阻路遥,莫奠一杯酒。”和“佳节倍思乡,胸中常抑塞。何时得赋归,祭拜先茔侧。”字里行间都道出了一个客居异乡的游子,在清明时节思亲怀乡的真情实感。读来令人伤感,不禁潸然泪下。但愿台湾宝岛与祖国大陆早日统一,以了却台湾宝岛亲人无限的思念之情。         

  (万载台办  王水宝)

江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