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当前 面向未来 ------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理解
文/朱卫东
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的宏观理解
当今世界处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比、信息网络化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国际政经局势和权力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各种因素相互交织、互为作用的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两岸实现和平统一。是一项空前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无先例司借鉴,又无理论可指导,需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过去五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关键是得益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的提出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张,对台工作的理论创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实践创新。在两岸关系步人巩固深化新阶段、迈向“深水区”的时候,尤其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解放思想进一步探讨丰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以破解日益复杂的两岸关系难题,推进两岸统一进程。笔者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具有以下几十特点
(一)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以人为本”的特点。大陆方面始终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考虑台湾问题,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岸人民最大福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超越党派和个人利益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民族振兴有机地统一起来。和平发展是为了两岸统一,两岸统一是为了更高水平的和平发展。因此,这要求我们在进行两岸关系的理论探索时,也应以此为出发点和参坐标。提出一切有利于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设想。
(二)具有浓郁的“实践特色”和“发展观”卓有成效的两岸关系发展理论一定是在两岸关系的实践中“长”出来的,是两岸双方都能认可且有助于向前走的方案,而不是凭空杜撰一厢情駐地强加于对方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就是在深刻总结30年来对台工作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和平合作双赢”的理念已获得台湾大多数民众的认同,并被过去五年两岸关系发展的巨大成就所证明。它源于实践,也必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应把
它看作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鲜活理论,需要两岸在新的实践中共同丰富和完善。
(三)具有鲜明的”两岸特色”和“一中精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以及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政策主张鲜明地体现出两岸特色和“一中内核”。未来我们在进行相关理论探索时,一定要既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用的理论,顺应国际主流价值判断又不能违背国家领土主权不可分割的原则生吞活剥机械式地照搬现成的理论框框,自我设限、自我束缚。新的理论创造必定是两岸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必然是管用的、可行的、有效的。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处阶段的基本定位
从战略的角度看认清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实现两岸统一进程中处于何种阶段以及这一阶段的定位性质,对于统筹规划两岸关系发展、明确阶段陸目标和任务十分重要。
(一)从中长姻角度看两岸关系仍将处于国家尚未统一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初级阶段。所谓初级阶段:其基本内涵是两岸关系的和解合作与互信累积即通过全面双向直接“三通”,搭建平台桥梁通道,塑造环境条件机制以增强两岸民众的感情连结和利益连结.加快两岸经济一体化和社会融合的进程,不断累积提升两岸互信,直至完成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签署两岸和平协议。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初级阶段,台湾方面受限的因素较多。台湾与大陆合作的动力更多是源于应对内外压力的客观需要,并非是对共同政治目标的主观追求。因此,台湾当局所表现出的被动性、功利性和局限陸等现象,会导致初级阶段的两岸政经文教社会等交流合作呈现不均衡、不对称、不稳定的态势,同时,由于两岸在政治关系上既有的深层次的矛盾分歧的影响,以及岛内周期性选举政治的冲击。一旦双方不能有效管控处理.甚或“台独”分裂势力卷土重来重新执政.将使得初级阶段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一波三折,敏感脆弱,充满变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初级阶段的定位及其特征,要求双方深刻认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艰巨陸、长期性和复杂陸,保持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关键是把握好两岸和平统一的大方向,只要方向正确,每一步都是前进的脚步,至于速度快慢、幅度大小,只要符合两岸关系发展的水平和民众的愿望、都是合理的正确的。
(二)从短期角度看,目前两岸关系处于坚持“九二共识”的马英九当局第二十任期最后三年的阶段。不同政党和政治人物在台湾执政,会使两岸关系面临不同的发展前景。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国民党继续在台湾执政,有助于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由于目前岛内经济不景气及马当局施政困难等原因,马连任后国民党并未走出执政困境,加之民进党的蓄意反对和国际势力的牵制干扰,以及台湾主体意识盛行,马当局在两岸关系上缺乏迈大步的意愿和动力,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另一方面,过去的选举经验以及岛内民意的新变化也使马当局认识到,发展两岸关系是其施政的最大亮点是提振台湾经济和提升其施政满意度的重要动力。在此背景下,下一步马当局在发展两岸关系上能走多远,端赖其能否有坚定的意志做出正确的选择,更加充分发挥好“两岸牌”的效用。
(三)从两岸合作角度看,目前两岸关系发展已“由易入难”。步人“深水区”。两岸关系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两岸双方都必须建立全新的思维培养和累积互信,努力构建一种新型的两岸关系发展模式,这种思维包括:在方式上,由“单独决定论”转为“共同决定论”;在结果上,由“胜败零和论”转为“双赢共赢论”;在阶段上,由‘目标决定论”转为“过程导向论”;在对象上,由“寄望当局论”转为”以民为本论”;在认识上,由”恶意对抗论”转为“善意合作论”等等。通过信心耐心和诚意善意,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更多的诱因、更大的空间和更强的动力.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任务
鉴于上述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处阶段定位的分析,笔者认为,未来几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进中求质、全面发展。要继续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良好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建设,在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架构,诸如商签两岸文教交流协议、开启两岸政治协商乃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等方面创造条件并
取得实质进展。
(一)继续巩固深化两岸在非政治领域的交流合作,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乎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这已指明今后大陆对台王作的大方向和主要任务.它表明巩固和深化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任务.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下,未来两岸关系能做可做的部分仍将主要集中在非政治领域,这是因为,一方面目前两岸经贸、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仍属初级阶段,需要巩固深化保障成果,进一步提高交流合作的水平和层次;另一方面,在两岸缺乏足够政治互信的前提下推动两岸政治谈判远不如继续推进非政治领域的交流合作容易。更为重要的是,马英九当局对开启两岸政治谈判的意愿不强,仍然主张“先经后政’。“政经分离”甚至“只经不政”。因此,继续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扩大两岸同胞共同利益,继续加强两岸文教社会交流,深化两岸同胞感情融合,将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必然选择。
(二)继续创造条件,在推进两岸政治对话问题上积极作为。经过五年多的两岸交流合作,两岸双方既有蚵玫治分歧和发展中面临的政治障碍已越来越影响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政治议题不仅无法搁置也难以回避。既然如此,双方理应努力为破解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所谓两岸政治对话协商条件不成熟的说法,不应成为回避拖延两岸政治对话的理由,也丝毫不应妨碍双方多做一些“开渠引水”的工作,以营造有利于政治商谈的环境与条件,逐步达到“水到渠成”的境界.要使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认识到,两岸政治商谈不会使台湾被“矮化、吞并”。也根本不存在所谓“亲中卖台”、台湾被“统战”,越早商谈,对台湾越有利:目前开展两岸政治商谈并不是进行两岸统一的谈判,而是要解决阻碍两岸深层次交流合作的障碍。台湾当局应在这些问题上拿出勇气与智慧,理直气壮地向岛内民众讲清楚说明白以利岛内社会能够对这些问题形成共识和良好的氛围。
当然,即使是推动两岸政治对话商谈,仍应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思路,在两岸的共同协商下逐步稳妥推进,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
在探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两岸政治关系安排的时候,耍充分考虑到当前两岸关系仍处于和平发展初级阶段的基本现实,不好高骛远,不急不躁,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在破解两岸政治难题的路径选择上,要充分运用好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具有很大包容性的主张,努力寻求双方的连接点,扩大共同点。两岸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主张,駟』性体现在“一国”的概念上,核心是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务实性体现在对那些理论上不违背一个中国,实践上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各种构想主张的包容与弹性,增大了一个中国的容量和韧性,为在政治上寻求双方“一中”主张的连结点和两岸共识的融合提供了动力和空间,是一个体现诚意、善意且有助于两岸双方共同培育、共同完善的理性选择。两岸双方有责任共同丰富充实一个中国框架的内涵,发挥它具有很大包容性和韧性的作用,从而找到彼此均可接受的解决办法。
笔者认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继续坚持和把握“稳中求进、进中求质、全面发展”的基调。“稳”是前提和条件,要避免人为的动荡波折,但“稳”绝不是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进”“质”和“全”是对发展的基本要求,即未来的两岸关系发展应该向前看、朝前走,更加注重质量和效果,两岸各领坡交流合作应该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两岸政治关系不应成为两岸其它领域发展的短板和制约因素,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关键是“求”。即要顺应两岸民众的意愿,抓住机遇、保持旺盛的进取心,而不是消圾等待、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