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赣台心桥 > 博客频道

荷香十里出湴塘

发布时间:2013-05-17 08:55:04

  曾绯龙

  湴塘,位于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一个很普通的村庄,却缘于杨万里故里而声名远播。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诗意盎然的季节,我踏上诗情氤氲的湴塘。先是参观了布展丰富、古色古香的杨氏总祠,尔后拜谒了杨万里墓,最后随前来采风的吉安市文艺家一行走过砥柱桥。

  砥柱桥,仿古回廊结构,乃当地人在原兰溪桥旧址重建。名称虽不雅气,但寄予了湴塘人对先贤的景仰以及对后辈的期待之情。

  随行的肖镇长指着附近几口水塘介绍,八百多年前,这里都是荷塘,杨万里就站在兰溪桥上写下千古绝唱《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遥想当年,杨万里每日走过兰溪桥去山那边的私塾念书,他青春勃发,诗兴遄飞。面对一池清水,面对出淤泥而不染亭亭玉立的小荷,是否会想到自己不久后将科考从仕,也像小池里的清荷一样洁身自好呢?

  作为与杰出的诗人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的“中兴四大家”之一,杨万里创造了清新自然、语意活泼、蕴含哲理的“诚斋体”。“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四海诚斋独霸诗”,便是同代人对他的高度评价。

  “但杨万里早期诗作缺乏特色,”随行的一位老作家介绍,“他自幼喜好‘江西诗派’的诗,遂极力模仿。去湖南零陵当县官时,35岁的杨万里共创作千余首诗,但他总觉得要摆脱与‘江西诗派’形似而神散的怪圈唯有一条路,那就是创新。于是,有一天杨万里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毅然将千余诗稿全部焚毁。”

  “这就是杨万里焚诗的故事,”老作家告诉我,“从此杨万里的诗作脱胎换骨,杨万里本人亦成为转变南宋诗风的关键人物,终树诗坛丰碑。”

  从湴塘兰溪桥旁的小池边出发,杨万里开始四十载从政生涯。离别前,杨万里特意游赏吉水的佛教胜地东山,写下《东山晴雪》;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阳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在赴任旅途,杨万里对蓬勃傲放的野花由衷地赞叹:

  “园花落尽路花开,白白红红各自媒。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杨万里历任漳州、常州等地方官,入朝廷在礼部、吏部任职,还担任过太子侍读。不管身居何位,他皆以荷为榜样,为官清廉刚直,厌弃庸俗污秽的市侩生活,渴望回归宁静淡泊的诗化自然。他在《秋雨初霁》中写道:

  “抽身朱墨尘埃里,入眼山林气味长。”

  同时,杨万里对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他写了一首《悯农》诗: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正因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人民,不满权臣误国,官场昏晦,杨万里65岁时罢官回到湴塘居住,虽朝廷屡召进京仍不为所动,直至79岁离世。

  在中国,一个优秀诗人的素养,往往由儒、禅、道三家学问构成。只不过在不同时间,不同境遇中,他们以不同心态来看待自然。闲适、恬淡,是禅家风景的特点;寂寞、虚无,是道家风景的内涵;凝重、隐喻,是儒家风景的实质。晚年的杨万里,闲居湴塘,寄情野山野水,于纯粹空灵原始的大自然中,品味兼具儒、禅、道三家内核的别样风景。

  你看他描绘《新柳》: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他吟唱《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就连天上的明月,杨万里亦“耍玩”一番,写出自我寻乐之趣,写出儒思禅意道理:

  “仰头月在天,照我影在地;

  我行影亦行,我止影亦止。

  不知我与影,为一定为二?

  月能写我影,自写都何似?

  偶然步溪旁,月却在溪里!

  上下两轮月,若个是真底?

  为复水是天?为复天是水?”

  最能体现恬静温馨乡村生活的是《桑茶坑道中》:   

  “晴朗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最意趣盎然的要数《鸦》:

  “稚子相看只笑渠,老夫亦复小卢胡。

  一鸦飞立钩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

  这首诗写孩子看看下巴上长须的老诗人,又看看立在横栅上的乌鸦,不禁失声笑了起来。原来孩子是笑“老夫”的须与乌鸦多么相似,又相映成趣。而老诗人呢,并不觉得稚童的笑是不礼貌,于是,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低沉的“呵呵”笑声。

  想想看,壮志未酬、童心未泯的杨万里,只有在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父老乡亲身上,才能觅寻久违的诗意,久违的快乐!

  三月的湴塘,我与一群吉安市的文艺家边闲聊边观赏美景,我脑海里不时闪出杨万里的一些经典诗句,如沐春风,如饮甘醇。蓦地,前头一位女摄影家边拍照边喊叫:

  “多漂亮的油菜花哟!”

  哦,我于是看到湴塘这个季节最美的场景:一群放学儿童如活泼蝶儿,在油菜花丛间穿行,金黄的笑声撒得满地都是。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人已杳,铿锵吟诗之声犹荡耳畔。

  湴塘不大,方圆不过十里,却因杨万里,因其《小池》等唯美诗歌而扬名四海。

  我突然间想起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那飘过十里湴塘的仅仅是淡淡的荷香么?不!分明还有“诚斋体”诗歌的芬芳,杨万里人格精神的芬芳,庐陵文化的芬芳!就像诗人所描述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香十里出湴塘,那小小山村飘袅的荷香,分明已经飘向神州各地,并珍藏于中华文明的史册,经年缭绕,日久弥香!

  江西省吉安市文联 

江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