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颜与万阿姨家的孩子成了好朋友
“进了这个家,就是这家人。”19岁的台湾辅仁大学大一学生颜三源忐忑地敲着门,女主人万阿姨迎接她的第一句话瞬间拉近了彼此距离。今年暑假,颜三源通过公益项目首次到大陆,暑期6周,她将寄宿在津城一户普通人家,感受原汁原味的津味儿生活。
以往,人们更多习惯于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时寄宿在当地家庭,而随着天津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每年假期都有众多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子来津寄宿,或求学或当志愿者。像万阿姨家一样,越来越多的普通天津人家加入志愿寄宿家庭的行列——打开家门,将远方的客人邀请进门,开始一段奇妙的缘分。
台湾姑娘的寄宿缘
昨天傍晚,颜三源和万阿姨一家人享用了美味的晚餐,小姑娘主动请缨清洗全家包括她一共8个人的碗筷。今年7月12日,小颜通过AIESEC这一全球最大的青年领导的公益组织赴津参加公益项目,在南开大学分会同学们的帮助下,她找了寄宿家庭,拎着大包小包第一次叩响万阿姨的家门。
白天,小颜到天津自闭症康复机构从事志愿服务,其余时间就和万阿姨全家生活在一起。起初,她还有些拘束,用个洗手液都要“申请”,但万阿姨一家人特别亲切、随和,把她视为家中的一员。冰箱里的东西饿了随便吃,大门钥匙也给小颜配了一把。
在小颜看来,在天津入住普通人家,可以认识一个新的家庭,更亲近地感受不同的文化,而万阿姨也成为她在天津的“第二家人”。其实,小颜和寄宿家庭有着特殊的缘分,在台湾时,她自己家就做过寄宿家庭,接待过一位从北京来的女学生,当年同为11岁的两人像姐妹一样感情深厚。这次首次到大陆,小颜和北京的“老朋友”取得联系,相约一起游玩京津。
打开家门迎进世界
小颜是万阿姨接待的第二位寄宿学生。在小颜之前,万阿姨一家人短时间接待了一位法国女大学生志愿者Math,Math不会说中文,万阿姨一家人除了9岁的女儿,没人会说英文,可是就凭手势比划、英汉词典,彼此间的交流竟也毫无问题。
万阿姨是很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寄宿家庭”,今年暑假,她没有给9岁的女儿和7岁的儿子报名补习班,而是在网上搜索自闭症儿童青年夏令营的信息,想带孩子参与公益活动。电话聊了之后,自闭症项目的负责人打来电话:“万阿姨,您家住在水上公园附近离南开大学很近,愿不愿意做寄宿家庭呢?”
尽管这个名词很新鲜,但是万阿姨在征得家人的同意之后爽快地答应了。
Math在家里住的时候,和9岁的小女儿刘鸣成了好伙伴,她们一起去看凤冠霞帔的制作过程,感受中华文化。她们一起出行时,刘鸣主动放弃妈妈给的打车钱,和Math一起乘公交车去参加活动。
“Math吃饭的时候从来不说话,她很注重个人隐私,细小到杯子都不混用。小颜非常懂礼貌,留学生学历高、素质高,这些对我孩子的性格都有积极的影响。”万阿姨告诉记者。“儿女有一天也有可能会走出家门,也需要得到陌生人的帮助。尽管我们生活在天津,但是把家门打开,就能把世界迎进来,让孩子感受多元文化,何乐而不为?”
志愿家庭越来越多
AIESEC南开大学分会负责人、该校哲学院学生郭亚沙告诉记者,今年暑期在天津从事自闭症公益项目的12人,来自美国、乌克兰、挪威、哥伦比亚、埃及、摩洛哥等国及中国台湾,在津学习生活6周,其中10人都入住在津城寄宿家庭。该组织每年提供给全球青年大学生跨国商业实习、文化交流、参与公益的机会,天津有南开、天大两家分会。
他们招募愿意给留学生在津期间免费提供食宿的家庭成为志愿家庭:报名参加志愿家庭并不需要多高的条件,“只要具备‘一颗热心’、‘一张床’和‘三顿饭’的家庭就可以提出申请”。申请提交后,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申报资料进行审核,并会到初选的家庭进行“家访”。之后,合格家庭的资料将被存入专门的数据库,与海外学生进行双向选择。
记者了解到,天津已有越来越多寄宿家庭志愿者,集中分布在大学校园周边和滨海新区,这些志愿寄宿家庭中多有大学生子女或小朋友,也有津城单身白领一族加入。
来源:渤海早报
天津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安徽路6号 电话:022-83609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