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赣台心桥 > 博客频道

击大浪·爬大树──记中国农函大先进工作者、江西省万载县荣生中药材种植基地主任黄荣生

发布时间:2013-08-23 16:03:46

  王景辉

  踏进江西省万载县鹅峰乡的多江中药材种植基地,眼前却显现一片葱郁繁茂的柑桔林。那柑桔树大约两三米高,叶子青翠欲滴;一串串桔子挂在桠枝上,宛如球形的碧玉缀满枝头。望着这圆圆的果实,我不禁赞叹道:“多么可爱的桔子啊!”

  “这不是桔子,它是中药材枳壳。”万载县荣生中药材种植基地主任黄荣生纠正说。

  “哦?今天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枳壳的芳容!它怎么与桔子长得一模一样呢?”

  “是的,看起来它们的样子极相像,但味道却不一样。桔子甜甜的,略带酸味,而枳壳既酸又苦。”

  钻进“柑桔林”,我们在“基地”上款款而行。眼下虽然已是盛夏季节,但太阳早已躲进云层里去了,山风一阵阵拂来,清凉、舒爽,并不感到炎热。放眼望去,只见在这漫山遍岭的各种植物中,除了中药材枳壳、黄栀子、吴茱萸,还有观赏苗木桂花树、红豆杉、罗汉松、香樟等。那黄栀子高约一米多,枝条上已结满了青绿色的栀子。那吴茱萸也是一米多高,正捧着含苞待放的花蕾。红豆杉的叶子状如杉树叶,但没有杉树叶子那样扎手,摸上去柔软柔软的。那桂花树、罗汉松、香樟等,也都生长得枝繁叶茂,青葱可爱。

  “咔嚓……咔嚓……”陪同我采访的摄影记者郭先生,趁着我与黄荣生交谈的机会,就以“基地”上的中药材或苗木为背景,为我们拍摄了几个精美镜头。

  黄荣生,这位于1964年10月出生在万载县高城乡奇丰村的“农门”子弟,身高约略1.7米,黝黑黝黑的脸上荡漾着阵阵春风;他头戴一顶旧草帽,上穿一件黑白圆点相间的旧汗衫,下着一条浅蓝色的旧裤子。若不听介绍,怎么也想象不到他是一位创建了8个中药材种植基地的百万富翁。我们现在参观的这个“基地”,就是他最早创建的一个。

  “我小时候很调皮!”谈起往事,黄荣生记忆犹新──

  他说,家乡有一条河,过往行人全靠渡船。但是,每逢夏秋,水温宜人的时候,他偏不过渡,却要脱下衣服从河水中往来两岸。打柴时,他将衣服绑在柴草上,担着担子涉水;上学时,他头顶着书包和衣服过河。下河击水,更是他的最大乐趣,每年夏天,几乎每天都要到河里畅游七八次。当然,曾多次呛水,每次都呛得他鼻酸喉梗,难受极了。为了此事,他不知挨过父母多少打啊!

  他说,家乡有一棵古老的樟树又高又大,大到四五个大人也合抱不过。曾听大人们讲,它是一棵“神树”,你若从它身边走过,不能在树下久待,也不能多看,更不准在树下撒尿。否则,就会生病。然而,他却“初生牛犊不怕虎”,不仅曾在树下“久待”、“多看”,而且还常常爬到“神树”上去掏鸟窝、取鸟蛋,甚至将它的枯树枝扳下来,拿回家去烧火做饭,过后竟平安无事。当然,曾偶然摔跤;不过,无伤筋骨,擦破皮而已。为了此事,他也不知挨过父母多少骂啊!

  在黄荣生的心目中,父母是最善良、淳朴、勤劳、勇敢的。他们兄弟姐妹12个,6男6女,全靠父母含辛茹苦拉扯大了。父亲在种庄稼的同时,还种苎麻,自织夏布出售;母亲除了操持家务,还常常到山里去砍竹子、摘箬叶,然后编成斗笠到集市上去卖。

  从小受到父母熏陶的黄荣生,不但也传承了善良、淳朴、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而且还形成了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性格!这不──高中毕业后读过江西宜春农校,在基层担任过村长、乡团委书记、乡瓷厂厂长助理、乡政府办公室主任,曾被评为万载县十佳干部的黄荣生,于1994年主动申请、经组织批准后,承包了三星乡沙桥村已经倒闭了的砂轮厂。要使这砂轮厂起死回生谈何容易!他独自一人既管生产,又管销售。常常要北上河南、西走湖南、往来本省奉新县等地考察、取经、跑业务。但是,在一无经验、二无经费、三无精力的情况下,致使血本无归。面对失败,黄荣生只好自己安慰自己:权当小时候游泳“呛水”、爬树“摔跤”了吧!

  然而,家庭埋怨啊!旁人非议啊──

  “你是半天云里吹喇叭,响(想)得高呢!”

  “没有金刚钻,怎能揽这个瓷器活?”

  “…………”

  不该“响(想)得高”?不能“揽这个瓷器活”?不!他偏要再次“响(想)得高”一点,他偏要再次“揽这个瓷器活”!1999年,已是乡党委副书记的黄荣生,在万载县委“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帮助农民富”的号召下,他又主动申请、经组织批准后,在鹅峰乡多江村租赁荒山100亩,签约合同为期30年,创建了第一个中药材种植基地。

  当时,家庭的阻力还真不小呢──

  “承包砂轮厂的跟斗栽得还不重吗?啊?”老父亲反对了。

  “你有‘官’帽不戴却去戴草帽,何苦呢?”兄弟姐妹也反对了。

  “你已经翻过一次车了,难道还要重蹈覆辙吗?”妻子更加反对。

  然而,刚毅、勇敢的黄荣生铁了心!他就是要在栽过跟斗之后爬起来继续前进,就是要戴着草帽垦荒山、斩荆棘、建“基地”,就是要在“覆辙”的基础上铺就一条成功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他带领聘请来的技术人员与当地农民朋友洒下的辛勤汗水,浇灌出了一个惊人的喜讯!在这个“基地”上种植的枳壳、黄栀子、吴茱萸等,首次变成了2万多元的现钞。这给了他莫大的鼓舞!他一发而不可收,从2002年开始,便大规模地租赁荒山,先后单独或合伙创办了万载县的三星湖源200亩、沙源1000亩、康乐联和500亩等8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占全县10个“基地”总数的80%,总面积达3000亩,辐射全县5个乡镇12个行政村。其中,仅他自己单独创建的“基地”就有6个,占全县“基地”总数的60%,总面积达2000亩。每年收获黄栀子100吨、枳壳10吨、吴茱萸6吨,出售桂花树、红豆杉、罗汉松、香樟等苗木10多万株,总收入100多万元。他还拨出专款开展科普教育,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当地农民朋友举行知识讲座,培训各类人员8000多人次,发放科普资料3000多册,建立科普培训室300多平方米。因此,黄荣生被中国农村致富函授技术大学评为“中国农函大先进工作者”,其“基地”被江西省科协评为“江西省精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全省“科普惠农”先进单位,被宜春市科协评为“优秀基地”。他成为万载县“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的一面旗帜。

  然而,行船难免遭遇顶头风!黄荣生在创建“基地”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资金哪里来?黄荣生一名基层干部,工资不高,积蓄无几。要想创建“基地”,没有资金难上难。怎么办?借!先向亲戚借,再向朋友借,后来还用住房做抵押,向银行贷款。

  “基地”何处选?选良田?不行!选绿地?不行!砍掉森林种药材?更不行!又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租赁荒山。而荒山是农民朋友的,要把它租给自己种植中药材,怎能没有难度?但是,再难也难不倒这位硬汉子。他与当地农民交朋友,深入农户家中挨家挨户促膝谈心,摆出荒山空闲,分文难取的现状,描画种植中药材之后双方获利的美好前景。并向农民朋友频敬香烟,请他们共进美餐。最终水到渠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签订了合同。

  “嘟嘟嘟嘟……”在为“基地”除草的时候,那割草机欢唱起来了。然而,正当它“放声歌唱”的时候,突然,“沙──”的一声,“歌声”戛然而止──割草机损坏了。原来这割草机难以“耐劳”,它割不上几天或几小时就会损坏。每次一损坏,他就要亲自骑上摩托车跑到50多公里以外的宜春市去修理,因为万载县没有修理割草机的场所。有一段时间每天要去宜春修理一两次,乃至三四次。若是配件损坏了,还要远跑广西桂林去购买,每月也要去两三次,多的时候在一个月之内连续往返桂林达六次。割草机呀割草机,你真是“折腾”机、“磨人”机啊!

  “栀子花开香又白,四方宾客赏花来……”每年五六月份,黄栀子盛开着白色的花朵,馨香浓郁,景象迷人,吸引了无数游客踏着愉快的歌声前来观赏。不少专业与业余的摄影工作者也纷纷在此摄像与拍照,把这中药材种植基地变成了创作基地。但是,就在这“繁花似锦”过后、果实采摘之时,黄栀子的销售曾经却一度遇到料想不到的困境。本来与收购方谈妥了每斤黄栀子的鲜品价格为1元。但是,待鲜品运到收购地之后,对方却以种种理由而拒收。他们或说未成熟,或说有青果,或说杂质多。最后拿出杀手锏:“要不,你运回去吧!”天哪!千辛万苦地从远道运来,又万苦千辛地运回去?黄荣生无奈他何,只好央求他们买下。对方说,买下可以,但要降低20%的价钱,算8毛钱1斤吧!这不是在故意压价吗?黄荣生一咬牙,压价就压价,8毛就8毛,好货也只能贱卖啊!更叫黄荣生伤透脑筋的是,在“基地”上还有几万斤的黄栀子正待“出嫁”呢!如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老死闺中”──白白烂掉。这是多大的损失啊!“呛水”!又一次“呛水”!

  “岂能如此受制于人!”黄荣生下定决心,必须自己学会加工这门技术!于是,2008年,他带着几个技术人员和农民朋友先后到本省的抚州、临川、金溪以及福建省的漳州等地学习烘烤技术。“学业”完成后,立即动手烘烤。但是,由于是用煤炭烘烤的,技术不过关,热量不均匀,要点未掌握,有的烤焦了、有的未烤干,20000多斤黄栀子成为废品。“摔跤”!又一次“摔跤”!

  “鸟凭翅,兽凭腿,人凭智慧鱼凭尾”!他不相信学不会烘烤技术。他带着技术人员和农民朋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苦苦钻研,反复试验,改用木柴烘烤,成功了!每天可烘烤30000斤,比原先用煤炭烘烤的功效提高了10倍,成本却减少了1半。质量也过了关,在全省竟然名列前茅。安徽亳州药商李老板莅临万载考察后说:“你们加工的黄栀子颜色、干度均佳,是真正的全红全干,符合国家规定的含水量低于5%,黑果未超过3%的标准。规模这样大,质量这么好,真不简单!真了不起!”并且当场拍板将黄荣生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作为他们的定点供应“基地”。从此,黄荣生的黄栀子再也不愁销路了,更不愁压价了。这是黄荣生“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的又一个极好体现啊!

  那么,“帮助农民富”呢?这也早已变成了现实!黄荣生租赁荒山所在地的农民朋友,除了分到荒山租赁费之外,还可赚到一个多月时间的采药工钱,仅此一笔,每户每年平均就能增收600来元。黄荣生聘请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当地农民居多,他们不仅每月能够及时领到1000多元的固定工资,年终还能领到一定数额的奖金,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又能得到数百元的红包。此外,黄荣生还为他们买养老保险、买手机、报话费。黄荣生曾在万载边远山区的赤星乡任职时,结识了一位穷苦农民黄流根。10多年前,他将黄流根带出来,安排在多江“基地”做管理人员,还特意盖了一栋约100平方米的崭新房屋给他一家4口居住。现在,这位曾经贫苦的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购置了各类家电、骑上了摩托车,还在城郊买了新房子。在多江“基地”,他养鸡、养蜂、种菜,与工资、奖金等合在一起匡算,每年总收入可达三四万元。

  善良、淳朴而又最重感情的当地农民,从黄荣生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上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怎能不密切关注“基地”的建设与兴衰呢?2009年2月,康乐镇联和村一村民在烧田埂上的枯草时,不慎引起一场大火。一时间,火凭风势,风助火威,噼里啪啦,烈焰腾空,大火很快蔓延到了黄荣生的“基地”。“救火呀,救火呀,快来救火,快来保护中药材基地!”听到呼叫,村民们都迅速赶到现场,很快就将大火扑灭了。当黄荣生向扑火的村民表示感谢时,村民们都说,我们更要感谢你呢!你的中药材是“摇钱树”,“基地”是“聚宝盆”,如果中药材烧了,“基地”毁了,我们致富的路子也就断了。

  何止是“帮助农民富”!前几年,万载工商银行有俩夫妇双双下岗,无事可做。他们找到黄荣生帮忙想办法,出主意,度难关。黄荣生二话不说,立即为他们选项目、找荒山、买苗子,也帮他们创建了一个中药材种植和苗木生产基地,面积达250多亩。同时,还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帮他们管理、收购、销售等。现在,这俩夫妇每年盈利五六万元。

  即便是外地人,黄荣生也同样为他们致富而出谋划策。几年前,广东韶关的刘先生慕名来到黄荣生的“基地”考察,回去后也建起了2000亩吴茱萸的种植基地,每年获利数十万元。他的苗子就是黄荣生提供的,他的销售渠道、商品信息等也是黄荣生介绍的。现在,刘先生经常来电话向黄荣生请教、咨询有关问题,黄荣生都能向他进行详细解答,实行“遥控指导”。

  顺带表述一下,受父亲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影响,黄荣生的儿子也驱动了勤工俭学的车轮。他那正在大学读书的儿子一边学习一边打工,不仅不要家庭一文钱,而且还会将多余的钱寄回家中。前不久一次就寄回来5000元。这不是“农门”也能“出虎子”么!

  采访将近尾声,我请黄荣生描绘了宏伟蓝图──

  他计划,未来还要增加种植面积,准备发展到5000亩,力争逐步达到10000亩的规模。

  他打算,未来还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要求每亩产值达到1500元,总产值1.5亿元。

  他预备,未来还将不断举办科技培训,培训对象就是当地农民朋友,要带着更多的农民干,做给更多的农民看,帮助更多的农民富。

  “呼……呼……”又一阵阵山风吹来,让人感到十分凉爽和惬意。那中药材与苗木的枝叶在风中摇曳着、飘荡着,也显得无比欢快。

  我们漫步来到了“基地”的“制高点”。举头四望,那一个个山峰就像一个个波涛在翻滚。这不正像绿色的海洋吗?

  “黄主任,你现在还像小时候一样,天天在这里击水畅游呢!”我开玩笑说。

  黄主任微微一惊!

  “你看,这山山岭岭,就像那大海的波涛!你刚才不是说,除了下雨、飘雪,天天都在这里巡视、管理吗?这不正是你在‘海洋’里搏击‘大浪’吗?”

  “是啊!黄主任就像这‘大海’中的‘蛟龙’!”郭记者也称赞道。

  “还有,”我说,“你又像小时候爬大树时掏鸟窝、取鸟蛋,这大山就是那‘大树’,这‘基地’就是你掏之不尽的‘鸟窝’,这黄栀子、吴茱萸,‘桔子’等就是你取之不竭的‘鸟蛋’。”

  “基地”上飞起了一阵爽朗的笑声!

  “站好,站好,”郭记者说,“你们站好,就在这‘海洋’里,就在这‘鸟窝’中,我再来给你们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我与黄荣生的身影就又“咔嚓”在那镜头中去了。

江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