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赣台心桥 > 博客频道

采风笔记

发布时间:2013-10-28 15:59:33

  曾绯龙

  2013年8月底,江西省吉安市组织30多名作家开展为期两天的峡江水利杻纽移民安置工程采风活动,参观了吉水的金滩、八都、水南、文峰、水田与峡江的巴邱、罗田等7个乡镇10余座移民新村。耳闻目睹,百感交集,浓缩为三个词:

  记 忆

  把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将一朵浪花开进另一朵浪花,血脉里的赣江,自庐陵古籍深处迤逦而来。穿越老家记忆,穿越快乐忧伤,穿越缱绻苍凉。我知道,一步一回首的乡亲,你们内心在创造,在重生,凤凰涅槃的痛苦与喜悦呼之欲出。

  时光可以流逝,岁月可以变老,但人内心深处的陶罐里,总会珍藏一些记忆的珠玑。这些熠熠生辉的珠玑,让人变得丰盈、柔软而感性,从而回归精神的家园与灵魂的居所。

  临水而居,除了诗意的潋滟波光与翩舞白鹭,亦有洪魔侵扰的惶恐与贫困缠绕的忧愁。尽管如此,要离开土生土长赣江边的故园,走出孩提时的记忆,对大多数移民而言,仍是艰难抉择。

  “忘不了以前的日子!”巴邱镇蒋沙移民新村的毛冬生有些伤感。当他因建房请不到小工而发愁时,镇里与县下派干部争当“义务小工”,帮毛冬生搬砖铲沙,使新居拔地而起。他接着说:“多亏大家相助,我开始遗忘以前的东西,希望明天的生活更好!”

  但有些传统的东西却很难抹掉,它长在人的骨头里,流淌在血液里,飘浮在梦呓里。

  在罗田镇万台移民新村,新建的祠堂恢宏典雅,听说万、高、李、林等诸姓族人均可使用。凡宗有祠,祠乃告慰先祖传文扬德之场所。肉体在奔波,而灵魂亦未落下,祖先的记忆如影随形,这种人性化的安排颇得民意。

  不管是吉水,还是峡江,我发现好几户移民家的厨房既有电炒锅、油烟机等现代电器,又打了柴火灶。

  这些可敬又可爱的移民呵,分明在掰指思量挑若干个喜庆日子,烧柴做饭,熏制腊肉,迎候嘉宾,重拾炊烟袅袅的芬芳记忆!

  但对于兼具移民群众与移民干部身份的水田乡西流村支书黄斌亮而言,他的记忆深处,除了赣江边的苍颜钓叟吹笛牧童,除了袅娜炊烟,除了从古色古香的祠堂里飘出或哀婉或喜庆的唢呐声,还有伤痛、委屈与责任。

  这位老实巴交的村干部,被不明事理的移民打得鼻青脸肿,家中物品被砸得稀烂时,很快便走出伤痛委屈的记忆,带着神圣责任,又风尘仆仆奔走在田间地头。夜深了,从移民家走出的黄斌亮脸上写着满足。皎洁的月光,将其疲惫身影拖得老长,老长……

  深 情

  最难言喻的,往往最具魅力;最难赞美的,往往最具风采。循着一个个乡村干部向上的背影,我丈量自身渺小。由此可在灵魂的苍穹下,望见那朵朵绽于田畴山林间的深情泪花,望见那飘扬其间至高无尚之生命感觉——寂寥沧桑、大爱无疆。

  正因为移民对故土根深蒂固的记忆与血溶于水的挚爱,才需各级干部给予移民博大胸襟与同样血溶于水的关爱。而干部深情的浪花,一定会被民心大海接纳。

  在匆匆两天采风中,所见所闻无不印证此理。

  谢庆玺,水田乡乡长,她能不暇思索报出80多个乡、村干部的手机号码。

  “移民安置任务紧,联系多呗,就自然记住啦!”

  她是泛泛而谈,我越是掂量到短话里深情的份量。

  烈日下。谢小波,这位八都镇党委副书记,连个草帽也不戴便帮着住岐村的留守老人收谷子。“老人也晒着呢,我权当到非洲逛了一趟。”

  罗波兴,文峰镇人大副主席,今年7月大病初愈便进驻元霄岭移民新村。一次有移民家门口的下水道盖板被卡车压裂,移民不问事由便对督工的罗波兴大打出手。罗波兴脸膛鲜血直流硬是一声不吭。“群众终究会理解的,对抗不是办法。”他说得平静,我却无比震撼。

  金滩镇金星居委会主任曾发远,冒着高温为移民腾空旧房、搬砖挑瓦,腰椎肩盘突出发病,痛入骨髓。他咬牙忍受,汗水浸湿了衣裳,干了又湿,一遍又一遍……

  为了移民,吉水干部王风鸣未能见患癌母亲最后一面;为了移民,峡江干部覃小令,利用自己是三峡移民特殊身份做工作,让不少“钉子户”思想通了……

  而罗田镇一名镇干部,在一次从上午8点开到翌日凌晨4点的群众大会之后,记下这样的文字: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一晃就到了凌晨4点,大家虽苦但觉得幸福,虽累但觉得快乐……雨停了,月亮出来了,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这些煎熬之后沉淀的文字,看似轻灵,却字字千钧!

  在采风中,我获悉许多移民干部住在废弃学校里打灶做饭。有独生子女,第一次学会了炒菜。他们下乡,最喜欢带“五件宝”,即草帽、雨鞋、伞、解放鞋与手电筒。不少女孩,一年未穿过连衣裙与高根鞋……点点滴滴,折射出移民干部对事业的无限深情。

  幸 福

  飞檐翘角,云烟缭绕,流水小桥。多么淡雅清新的一幅水墨画!我能瞥见这个初秋的手指,带点微凉,拈着着墨的画笔觅寻那枚上苍馈赠的柳笛,童年的柳笛。音符雨飞扬。空灵恬静,幸福悠长。

  爱过,是一种幸福;奉献过,亦是一种幸福。

  怀着对这片红土沃野一草一木深沉的爱恋,水田乡干群齐心协力,全面完成库淹区536株古木的抢救性移植。

  “当我漫步于庐陵文化生态园,看到那株移植后的最大古樟爆出新芽,心田里的幸福感像电流一样,飞快传遍全身……”水田乡挂职乡长助理徐小军这样诠释幸福。

  同样在水田乡,我获悉乡党委副书记刘后瑜在一天之内,带领乡、村干部将八副棺木从移民老房扛至临时过渡房,累得几近虚脱。即将退休的县下派移民干部毛青春,目睹王薇薇、孙华等乡干部因工作强度太大相继病倒打点滴时,再也控制不住情绪,生平第二次流泪。第一次是他老母过世。

  “是啥力量支撑你这样做?”

  刘后瑜这位黑不溜秋的“七零后”沉默不语。脸上挂着微笑,但我分明窥见他眼眶里闪烁的亮光。

  倒是毛青春直言直语:

  “我投身于江西最大的水利杻纽工程最核心的移民区,奉献热血,感到一种掺杂痛苦、艰辛、荣耀、委屈与收获的别样幸福,可以说是泪里含着笑吧!”

  泪里含着笑。在泪花绽放的瞬间,心花怒放,这就是移民干部心中幸福的滋味。

  当移民外迁,离开险恶贫瘠的生存环境,搬进安全惬意的新居时,虽然部分家业抑或某些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可能舍弃,但放在长远来看,无疑赶上了好时代,因而这种付出这种历炼终归是幸福的。

  于是,我在八都镇中村一户移民家中,发现每个窗棂均贴上“福”字窗花。不言而喻,一字双关。既陶醉于当下的幸福,又希翼更多的幸福来敲门。

  我又在水南乡神岗村一户移民家中,发现一块石碑上刻着“神”字。是渴盼神的庇护,还是感叹这神奇的时代让自己过上条件优越的神仙日子?也许都有。这户移民满口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便生动解读了当地干部的口头禅:

  “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移民的幸福指数。”

  终于要离开最后拜访的一户移民了,我恋恋不舍。抬眼远望,骤雨初歇。错落有致、美观大方的庐陵风格移民新居,掩映在绿色枝网与淡蓝氤氲之间,耳畔依稀荡漾古朴悠扬的民谣。我下意识地想到《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一段话: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是说金、石、丝、竹、匏、土、草、木八种乐器各有不同音调,而同奏一曲时,却体现一种中和之美,抵达天人合一、神人以和的超然境界,何其和谐!

  峡江水利杻纽工程虽然才历时两年多,却已移民两万余。这种节奏,这种速度,堪称奇迹!几多矛盾冲撞,几多艰难困苦,几多悲欢离合,几多风雨彩虹,“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终于交织成一首荡气回肠、和谐悦耳的交响曲,终归“神人以和”!

  江西省吉安市文联

江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