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两岸大小事

9道工序打造盔头 入选第3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13-11-18 10:28:21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记者郝颖  在河北区三戒里小区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阳台上,一张张粗糙的硬纸板、成盘打卷的铁丝、白绸布,半个多月的雕刻、退火打磨、反复洗染,竟能组合蜕变成上百种精致华美的戏曲盔头。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霜打磨的这门古法手艺,在许振邦和老伴儿张春玲两位老人手中,又传承了三十余年。这也让津门许氏盔头,成为了梨园戏曲界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九道工序打造盔头

  提起戏曲演员扮相中华美艳丽的“冠盔巾帽”,想必很多人并不陌生,而这些精致的顶戴,在梨园界被统称为“盔头”。而与制作盔头的许振邦老两口聊天儿,总能让人产生“此能人巧匠只应古时有”的感觉。

  在他家不足十平方米的阳台上,你能找到半个多世纪前的刻活木墩,在工作台上随便抄起一把刻刀、锥子,年龄就能超过30岁。地上装满骨胶油漆的旧瓶旧罐,更是让人有种来到古时手工作坊的错觉。

  许老爷子不善言谈,采访期间多是老伴儿张春玲在一旁解释。记者正赶上老两口为一顶“五头凤冠”做收尾工作。翠蓝为底、珠顶镶钻的盔头,在灯光下闪着银光。

  张春玲老人告诉记者,想要完成一个盔头,至少要经过“设计样子、刻活、掐丝、合里儿、刷红土、立粉、贴金银箔、点翠、成活”九道工序。其中“掐丝”和“立粉”两个步骤最为关键。“掐丝就是捋着刻好图样的每个边,粘上用毛纸裹好的细铁丝,能保证盔头上每个装饰都坚挺而不易损坏”,张老太告诉记者,“立粉”更像是挤奶油蛋糕的花边儿,把调好的金粉或银粉,一点一点涂在边缝上,能增加整个图样的立体感,总之这些都是讲究功夫的细致活儿。

  沿袭古法纯手工打造

  正因为是吃功夫的细致活儿,待手艺传到许振邦这已三代,他仍坚持纯手工制作。“我们点翠用的翠蓝色绸布,在全市哪家布店都买不到”,张老太告诉记者,盔头上的长穗、绒球,无论是款式和颜色,都需要他们买来白绸、白丝,自己染色制作。

  一直负责刻活、合里儿等力气活的许老爷子,如今十指关节早已严重弯曲变形。平时不干活的时候,双手看起来仍像在忙活着雕刻花样。几十年下来,2寸厚、刻活用的木墩也早已被刻得凹陷不平。老两口告诉记者,除了偶尔看看戏曲,他们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做盔头。

  现如今,除了戏楼剧院会向他们定做盔头,像崔晓云、金果子等津门名票友也慕名前来。就在不久前,许氏盔头被批准成为天津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两口坦言,虽然订货的人不少,可两口的眼睛都有些支持不住了,像刻活、穿珠子这些细致活儿做起来很费眼神儿,“而忙活半个月才做出的盔头,最贵也卖不过千元,除去成本也挣不到什么钱”,但老两口不想这门手艺就此失传,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学习传承下去。

 

天津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安徽路6号 电话:022-8360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