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赣台心桥 > 两岸关系

2013年两岸关系综述

发布时间:2014-03-03 08:38:10

  吕存诚

  2013年是两岸关系稳步推进、全面发展、成果丰硕的一年。两岸双方秉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思路,着力提高交流合作的质量效益和机制化进程,巩固深化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持续创造了两岸互利双赢的新局面。

  两岸双方在巩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增进了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夯实了两岸政治互信

  (一)两岸高层持续良性互动,进一步聚同化异,就一个中国框架形成了更清晰的认知。

  中共十八大报告对台工作论述揭示了大陆方面希望两岸双方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年内,两岸双方均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习近平总书记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会晤,重申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提出就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形成更清晰的认知和一致立场。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连战时表示,希望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6月13日,习总书记会见吴伯雄,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4点意见。吴伯雄表示,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实施一个中国原则,都用一个中国框架定位两岸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关系”。马英九也在多个重要场合重申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更“不是国际关系”,不会推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及“台湾独立”。台湾方面首次呼应大陆一个中国框架主张,使两岸携手推升政治互信达到新的高度。

  (二)张志军与王郁琦首次会面,双方表示共同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发展。

  1 0月6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印尼巴厘岛陪同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后,与台湾方面大陆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王郁琦进行了简短寒暄,双方同意建立直接联系,加强交流沟通,并推动双方主管部门负责人互访。这样的安排符合一个中国原则精神,适应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需要,合情合理,积极务实,有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开创新局。

  (三)两岸双方秉持沟通协商,务实解决台湾涉外事务问题。

  年内,两岸通过沟通协商,由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主席高贝发函邀请中华台北民航局派员作为理事会主席客人列席国际民航组织第38届大会,从而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妥善解决了台湾参与国际民航组织活动的问题。此外,1 1月1 5日突发台湾与冈比亚“断交”事件后,马英九当局及岛内主流舆论均表态“此事无关大陆”。这展现了两岸双方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头的诚意和努力,增进了良性互动,成为政治互信加深的注脚。

  两岸协商对话取得新进展,制度化交流水平迈入新境界

  (一)两岸两会领导人互动密切,成果突出,巩固了制度化协商机制。

  2 0 1 3年是海协会会长陈德铭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各自履新后展开的首个工作之年,两会保持了机制化交流互访。林中森6月2 0日率团访问大陆,两会领导人在上海举行第九次会谈,实现了两会新一届领导人的首次会面。陈德铭于1 1月26日回访台湾,增进了两会高层情谊与互信。两会领导人在上海签署了ECFA后续协议之一的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为两会协商再添新成果。两会在3月正式将互设综合性办事机构列入协商议程后,就具体事宜展开积极磋商与安排,达成一系列共识。这些都有力促进了两岸交流制度化的框架建设。

  (二)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两岸政治商谈营造氛围,创造条件。

  年初,大陆方面积极鼓励两岸学术界从民间角度就解决两岸政治问题开展对话,这不仅获得岛内蓝营学者支持,而且引发部分绿营学者共鸣。马英九在6月也表示对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从未限制”。10月1 1日,两岸4家民间团体和学术机构共同发起举办首届两岸和平论坛,红蓝绿不同背景的学者积极参与,共同发表了首届两岸和平论坛纪要,为新形势下开展两岸民间政治对话搭建了平台。两岸学术机构、社会团体包括绿营智库,在两岸三地多次共同举办“筑信研讨会”、“北京会谈”、“香港会谈”等代表性广、影响力强的民间政治对话活动。这些对话有利于消除两岸在政治关系、军事安全、涉外事务等方面的隔阂和误解、增进理解和信赖,有利于为今后开展两岸政治商谈积累经验,营造社会氛围。

  (三)两岸再增企业家交流合作新平台,填补制度化交流空白。

  年内,两岸举办了第九次两岸两会协商、第五届海峡论坛和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巩固深化了原有的两会协商机制、两岸民间交流机制和两岸政党交流机制。在此基础上,两岸将成立于2008年的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升格为两岸层次最高、最具权威性的两岸企业交流平台,于7月1 1日在北京宣布成立两岸企业家峰会,曾培炎和萧万长出任共同理事长,并于1 1月4日在南京召开升级后的首届年会。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的成立,为两岸企业家交流合作搭建了舞台,标志着两岸启动了深化经济合作的长效机制,成为继两岸两会协商、海峡论坛和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之后的第四大制度化交流合作平台。

  两岸经济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迈上量质齐升新台阶

  (一)ECFA后续协商进程稳步前行,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水平不断深化。

  年内,两岸积极推动ECFA后续协议的落实、签署和协商,进一步紧密制度化合作关系。2月1日,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海峡两岸海关合作协议正式生效。6月21日,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完成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机制不断充实。同时,两岸货物贸易协议协商逐步缩小分歧,争端解决纠纷机制协商取得诸多共识,有望适时达成协议。1 2月,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第五次例会在台北举行,确定将尽快启动第二波经贸社团互设办事机构,两岸经济制度化协商管道更加多元、密切。

  (二)两岸产业合作、双向投资逐步扩大,不断探索和形成新的合作途径与模式。

  两岸贸易保持良性增长,双向投资不断扩大,产业合作逐步向更宽、更深领域拓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年两岸贸易额近2000亿美元,同比上升约21.l%。两岸产业合作领域在LED照明、无线城市、冷链物流、显示产业及汽车5大领域取得新突破,逐步形成了机制完善、措施细致、效益双赢的合作途径。

  (三)两岸金融合作取得阶段性突破。

  两岸金融合作空前紧密,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1月29日,大陆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台参加两岸证券期货监理合作平台(通称“两岸金证会”)首次会议,两岸共同宣布六大证券市场开放措施,两岸资本市场相互投资、证券业相互设点参股均取得重大突破。2月6日,岛内外汇指定银行正式开办人民币业务。4月1日,两岸银行业监管机构签署备忘录,正式启动两岸货币清算机制。两岸货币互通的实现,成为继两岸“三通”之后的“第四通”。12月10日,大陆4家商业银行在香港的分支机构在台北同步发行“宝岛债券”,被视为两岸金融合作新的里程碑,有利于两岸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两岸文化、社会交流质量和综合效益稳步扩大,巩固深化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格局

  (一)两岸各界巩固并建立更多机制化交流平台。

  两岸各界为增进交流,在持续开展已有的互动平台基础上,新增了一系列适应形势发展和民意需求的机制化平台。在各领域中已逐步具备品牌效应的两岸文化创意产业论坛、两岸产业合作论坛、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等继续发挥平台作用,同时首届两岸“文创汇”、两岸四地青年论坛、海峡两岸歌会、两岸婚姻家庭论坛等一系列新机制化平台,为两岸民众更直接、广泛和深入的交流互动创造了良好条件,加深了相互理解,密切了同胞感情。

  (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求学持续增温,促进两岸双向交流迈进新阶段。

  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保持良好势头,尤其是赴台个人游发展迅猛。大陆6月和8月共开放第三批13个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台当局逐步放宽限制,从4月1日起将赴台团体游每日配额上限由4000人次调高至5000人次,赴台个人游每日配额上限由1000人次调高至2000人次,游客在台时间延长至15天,在12月1日再次将个人游配额上限调高至3000人次。9月,两岸旅游界首次联合发布超过70项的旅游便利措施和优惠政策。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大陆赴台团体游人次约为240万,较去年增长约12%,赴台个人游人次约54万,较去年增长约2.8倍。目前,两岸旅游人数约占同期赴台交流总人数的75%,旅游已成为两岸民众交流的主渠道,有利消除隔阂、增进理解。

  台湾当局进一步放宽陆生赴台就读限制。3月,马英九表示,未来大陆学生赴台“朝放宽方向走”。3月12日,台当局宣布扩大采认大陆高校学历,由原来承认大陆的41所“985工程”大学学历,扩大至承认70所“21 1工程”大学学历,总数达到1 1 1所。5月,台当局进一步松绑台湾高校招收大陆学生政策,使招收陆生总人数上限增长近1倍,每年可新招陆生,约5700人。2013年,本科生实际招收量增长82%,硕博士生增长了约1倍。这有利于缩小两岸双向教育交流不等量的状况,进一步增进两岸青年学子的互动。

  (三)两岸热络交流氛围深刻影响部分民进党人士主动投身两岸交流,为两岸关系发展增添正能量。

  大陆方面一贯鼓励和支持台湾各党派人士积极参与到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来。受到两岸大交流的影响,部分民进党人士也以两岸城市合作和学术交流等形式与大陆保持互动。7月18日,台南市长赖清德首次参访香港,推动台港城际合作。8月9日,高雄市长陈菊时隔4年再访大陆。6月,主张两岸务实交流的谢长廷在香港与大陆智库合作举办民间性质的政治对话。这表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江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