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中原文化

叔度封蔡与蔡仲复兴

发布时间:2014-09-03 09:40:17
 

蔡国故城是周朝时期诸侯国蔡国的国都遗址,199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策划文体新闻中心执行记者游晓鹏文图

    引子

    河南省新闻名专栏

    在豫东南,从西周初年起便挺立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国度。

    说它小,它和它的国君确实从未进过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榜单,“提名”都没有。但它也有丰功伟业,它曾派军翻山越岭深入湖北攻入楚国的郢都,以致楚王咬牙切齿忌恨很多年。

    但若说它大,面积最大时长宽也没超过200公里,一遇强敌压境,国都便岌岌可危;它的国君倒也硬气过,但更多的时候,不得不俯首屈为周边列强的附庸,在魏、楚、吴、韩等大国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即便如此,这个古国仍然在乱世里顽强地挺立了六七百年,传侯二十余世,并创造了汉文化圈中一个独特的文化——蔡文化。

    它,就是蔡国。而蔡国的源头,便在我们此次要走访的千年古县——上蔡。

    上蔡位于驻马店市东北,东靠项城,西连西平、遂平,南接汝南、平舆,北临商水、郾城。蔡国故城,坐落在上蔡县芦岗的东坡,而上蔡的得名,与蔡国有着密切关系。

    蔡国是周朝的一个重要封国,其始封者为姬叔度,因封于蔡,故称蔡叔度。蔡叔度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排行老二,他排行老五。《史记·管蔡世家》中说:“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

    蔡叔度在周初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对于叔度封蔡,史书多有记载,传统说法多源自《史记》,认为叔度是由武王分封的。《史记》中的《周本纪》和《管蔡世家》中说,武王灭商之初,“封功臣谋士”,姜子牙是首封,封于营丘,叫做齐;封周公旦于曲阜,叫做鲁;封召公于燕,封叔鲜于管(郑州),叔度于蔡。

    所以,武王伐纣的时间,也就是约公元前1046年(学界说法不一),通常便被认为是蔡国的始封年代,而当时的上蔡,就叫做蔡。

    按理说,这帮打江山的兄弟血浓于水,各有所得,应当和睦相处。但仅仅两三年后,周公旦、叔鲜、叔度等人就闹翻了,兵戎相见。由此,导致蔡国遭受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危机。

    父亲的冤情

    兄弟闹翻的直接背景,是老哥武王之死。

    众所周知,武王伐纣成功,费的力气并不大,纣王实在不得人心,牧野之战奴隶们纷纷倒戈。但也因此,殷人的实力并未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其族群在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的统领下,继续居留在殷畿一带(安阳附近),虽然他们已经臣服周人,但仍是一股极不稳定的势力。

    史书记载,在这种情况下,武王将叔鲜、叔度、叔处这三个弟弟,安排驻守在殷都周围的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原本天下风平浪静,但武王一死,立刻危机四伏。武王的儿子成王才十二三岁,一时难堪大任;殷人蠢蠢欲动,意图复辟;《尚书·大诰》记载,周王室内部也出现矛盾,周人沾染了殷人失国前的骄奢之风。

    当此时,在兄弟中排行老四的周公旦突然成为主角,取得辅政资格,大权尽揽于手。有关于此,历史记载颇多。《左传》、《墨子》中说,周公与召公成为辅政大臣,“佐相天子”,而《史记·周本纪》中说“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前者说周公相当于宰相,后者则指明周公摄政,已跟君王差不多。而《韩非子》等书中说得更不客气,“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周公践天子之位”,已经称王了。

    史籍表述的差异,导致后世学者对周公以什么身份掌政,有着不同认识,但可以确认的是,周公确实“上位”,且没经过他的几位兄弟举手表决。周公直接发号施令,既让封在外地的几位兄弟被排挤在政治核心之外,也让他们十分不安,不知周公意欲何为。

    周公在七年之后,还政于成王,成就历史美名。他自然也是位极了不起的人物,制定了礼乐,完善了分封,孔子尊其为偶像,言必称周公。但是,周公在摄政这件事上,最初显然并没有让人信服,依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即使成王、召公也对周公心存疑虑。

    《尚书》载,“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威胁成王)”。三监发布通告讨伐周公旦,保卫成王。此时,武庚认为他的机会来了,联合起兵作乱。

    局势十分严重,周朝初定的基业岌岌可危,周公于是率军东征。

    这场战争,正史中只有结果,并无细节。不过在上蔡当地,倒是传说蔡叔度凭借蔡城与周公的军队对峙,周公后来利用地势攻破了北城墙。

    城破,蔡叔度被俘,三监之乱很快被平息,武庚被杀。大约是依据与武庚的瓜葛深浅以及参与叛乱的程度,周公对三个兄弟的处置并不一样,他杀了管叔鲜,废霍叔处为庶民,而放了蔡叔度。

    说是放,实际仍是囚禁。据说,蔡叔度就被囚禁在今天上蔡县城西北的蟾虎寺,自我反思并没有不轨行为,却落得个反叛的罪名,郁闷成疾,不久就去世了。

    上蔡蔡氏宗亲会文史顾问刘孔名对这段历史做过系统研究,他认为,蔡叔度后来背上叛国作乱之名是比较冤的,若说叛,叔度叛的是周公,而非成王。而《史记·卫康叔世家》中又载,“管叔、蔡叔疑周公,乃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周”,一个“欲”字,说明只有动机,还没起兵攻周。只是武庚作乱是实打实的,他真的很想复国。

    儿子的抱负

    蔡叔度被奉为蔡姓始祖。今天,出上蔡县城向西不远,有座蔡氏始祖叔度公陵园,叔度就葬在这里。一到清明节,国内外蔡氏后人前来祭祖凭吊者络绎不绝。

    蔡叔度被囚,蔡国也因之废置。蔡叔度的儿子叫胡,其德行和能力都有目共睹,《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周公知道后,推荐胡到鲁国居官,鲁国被治理得很好,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

    蔡仲就成了蔡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墓园就在上蔡城内,一直香火缭绕。

    周公对蔡仲的“关照”,不知是否带着一点点对叔度的歉意。不过,他对蔡仲可能并未完全放心,写了《蔡仲之命》来告诫,要蔡仲克勤无怠,和睦邻国,爱护百姓。

    蔡仲果然不辱使命,悉心经营蔡地。据说,蔡叔度受封之后就开始营建蔡城,还没修好就摊上三监之乱,城也成了半拉子工程。蔡仲继续筑城,他亲自参与设计和修筑,两年间就筑好了蔡城。而这座城,历经三千年风雨,留存至今,成为初到上蔡必看之景。

    在上蔡的几日,我有幸与刘孔名先生等人同游古城,虽然城墙多已布满草木,但城壕、城墙与城门的豁口清晰可辨。在古城最巍峨的部分,北墙上的烽火台,夯土层更是醒目,复修时夹杂其间的古砖碎瓦历历可见。

    同行的上蔡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张海波说,古城墙的中下部夯土中,包含有仰韶、龙山、商代和西周的陶片,上部夯土中则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和陶片,专家们确认,这座城始建于西周初年,春秋战国时期曾进行过修复。

    考古资料显示,蔡国故城周围长10490米,从地图上看,呈长方形,东西略短,南北稍长,各城墙角均为圆角,唯独西南角是尖角,向外突出。根据上蔡文史专家尚景熙先生1963年所测,城墙高约4~11米,宽15~25米,最宽处为70~95米,在河南乃至全国,经历如此年月又能保存到这种程度的古城,着实不多。

    但蔡国故城的弥足珍贵又不止于此,城外挖有城壕,城内设有瓮城,城墙上又多设烽火台,这里的瓮城遗址应为开先河之作,人工烽火台也是我国最早的。1996年9月,蔡国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文解字

    “上”、“蔡”二字在殷商时期的古文字材料中就已经出现。其中“上”是一个指事字,甲骨文中作“”、“”,短横画在长横画或弧笔之上,用以表示位置在上。前一种写法为两周时期所承袭,只是春秋时期同时又出现了在长横画上边添加一竖笔的写法,而这种写法正为后世隶楷文字所本。“上”字本义是指方位,与“下”相对。《说文解字》:“上,高也。”由高义引申可指天或君王。《尚书·文侯之命》:“昭升于上。”汉儒马融注:“上,谓天。”《班簋》:“公告厥事于上。”这里的“上”即君王之义。

    蔡字,商周文字中作“”,构形不明。或说该字从大,即正面站立的人形,从倒毛,像毛下垂之形。战国文字承袭春秋金文,或略有变异。蔡侯产诸器中的蔡,均用为国名,如“蔡侯产之用剑”(蔡侯产剑)。战国文字中又追加义符“邑”,更好地表明该字用为国名。只是这个时期,同时又出现了从艸、祭声的“蔡”字,而这个字形为秦代小篆及后世隶书楷书所本。“蔡”本义是指野草。蔡用表国名、地名,当是用其假借义。古代又有“蓍蔡”(蓍草与蔡龟)一语,这里的蔡仍用其假借义,蔡龟指蔡山的占卜用龟。

    解说专家:

    齐航福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文学博士、古文字学专家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