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安康要闻

六十五年弹指间 沧桑巨变明珠璨

发布时间:2014-10-08 15:10:22

——安康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作者:艾蓓 余国琴 文章来源:安康日报

  安康,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史称“秦头楚尾”,居川、陕、鄂、渝交接部,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汉江横贯东西,古时因盛产黄金又名“金州”。建国65年来,安康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尤其是经历了1983年特大洪灾的肆虐后,全市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更加发奋图强,勇敢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努力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2000年安康撤地建市以来,安康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安康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汉江两岸拔起了一座现代化城市,为秦巴山区腹地嵌上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604.5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46.8倍,65年间平均每年增长6.1%。以2000年安康撤地建市为界测算,2000年与1949年相比,52年增长了10.1倍,年均增长4.7%;2013年与2000年相比,13年增长了3.3倍,年均增长11.9%,比前一时期年均增速高7.4个百分点。

  自2002年开始,安康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0%以上,特别是2009年以来,努力跟进全省发展步伐,经济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5年安康经济发展最快,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3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2938元,首次超过2万元大关,按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704美元,首次超过3000美元,安康经济的发展又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建设突飞猛进

  解放初,安康古城街巷窄小,房屋破旧低矮,道路泥泞坎坷,没有排水设施。“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是旧安康道路状况的真实写照,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建国后,政府多次拨专款兴修公共设施,城市建设逐年改观。尤其是1983年7月安康遭受特大洪灾后,国家拨专款一亿元恢复重建安康城,除了重点建设防洪城堤和汉江护岸外,城区内建成了三横三竖为主体的“井”字型城市道路骨架。至1990年,城区建设占地面积22.56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14.8万人,基本形成了现代化城市的雏形。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截止2013年底,安康城区建设占地面积已达39平方公里,比1990年增加18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近30多万人,已基本建成一个中等现代化城市。1991-2013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98.57亿元,年均增长21.6%,完成房地产投资201.54亿元,年均增长33.4%。

  特别是2008年以来,安康结束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西汉高速、西康高速、十天高速和安康至川陕界高速先后在安康境内建成通车,彻底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山门”,成为连接关天、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安康的公路建设路网密度大,高速公路通达里程多,农村公路建设更是走在了全省前列。截至2013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约2.25万公里,路网密度达到95.8公里/百平方公里。在全市公路网中,高速公路515.8公里,二级公路421.2公里。在农村公路中,已实现所有乡镇和92.7%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全市10个县(区)中,有7个县(区)通有高速公路,有9个县直接连接二级以上公路。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特色物产丰富多彩

  安康地域辽阔,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解放初期,农业生产以粮为主,农业基础条件十分落后,解放后,组织起来的广大农民大规模地开展了兴修农田水利、植树造林、推广良种、实行精耕细作,使农业生产有了质的飞跃。在不断深化的农村改革中,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在80万吨左右,特色农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1999年10月以来安康市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基本方针率先开始了退耕还林工程的试点(2003年国家颁布《退耕还林条例》),截止2009年底,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458.53万亩。在兼顾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的同时,全市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充分发挥县域特色优势,先后建成了一批林业优势产业。宁陕的板栗、核桃,平利的茶叶、牛王漆,岚皋的杜仲、漆树,紫阳的富硒茶、木本药材,白河木瓜,镇坪木本药材,旬阳柑橘、油桐和汉滨、汉阴、石泉等县区的蚕桑基地建设等,大大优化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特色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退耕还林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安康的生态环境,让安康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201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9.9%,居全省第一,比1999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阔步前行,支柱产业循环发展

  解放前,安康经济基本上就是单一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微不足道,全市工业只有2个小工厂和一些为数不多的个体手工业作坊。建国65年来,依托丰富的矿产、水利资源和特色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安康已逐步形成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装备制造六大工业支柱,工业发展日新月异。201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248.3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1.1%,比1949年提高38.2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24.5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4.8个百分点,从2005年到2013年,8年时间全市工业占GDP比重翻了一番。

  与1978年相比,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其中:水泥产量增长434倍,卷烟产量增长215.6倍,水力发电量增长11.6倍,蚕丝产量增长18.6倍。

  近年来,安康努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为构建安康循环产业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城乡市场日益繁荣,消费从紧缺到富足

  建国以来,我市消费市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实现了由紧缺到富足的重大跨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全市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品市场进入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购买能力,特别是2005年以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的实施,为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有力拉动了消费市场快速增长。201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72亿元,是1949年1098万元的1564倍,年均增长12.5%;是2005年46.76亿元的3.7倍,年均增长17.7%,2005年以来是全市消费市场快速发展时期。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从贫困迈向小康

  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建国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民生问题逐渐得到改善,就业岗位明显增加,工薪水平大幅增长,消费市场繁荣,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2533元,是1978年的131倍,平均每年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6624元,是1978年的76倍,平均每年增长13.2%。

  居住条件大大改善。解放初期,全市大部分居民家庭的住房是靠租房,人均居住面积十分狭小。197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仅为5.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9平方米。改革开放后,为了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条件,党和政府加大了民用住宅建设的投资力度,近年来更是通过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来千方百计解决居民住房难的问题,许多居民家庭告别设施简陋的住房,迁入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楼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8.97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6.1倍。在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大大改善的同时,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以扶贫移民、生态移民、灾后重建、危房改造为重点的移民搬迁安置工程,使原来居住在高山地区和易发生灾害地带的危居群众搬迁安置到相对安全地带居住。201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9.87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3.4倍。

  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解放前,广大民众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医疗条件极差。解放后,党和政府致力于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数量,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充实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力量,使得全市医疗卫生状况大为改观。2013年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3275 个,其中:医院39 家,卫生院180 家。共有床位11354 张,其中医院病床7761张,卫生院病床3159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358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358人,注册护士4784人。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234.3905万人,参合率达98.46%,极大地解决了城乡居民就医难问题。

  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97.38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25.80万户。一批大型文化、体育场馆相继建成开放,极大地满足了居民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需求。健身娱乐、休闲旅游、网上购物、网上银行交易等逐渐成为人们新的生活内容。

  经过65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快速发展,安康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与全国、全省以及省内外先进地市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安康市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跟进全省步伐、缩小与全省全国发展差距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安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安康属于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绝不是限制发展!作为水源涵养区的安康市,“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是安康的责任和使命,安康既要护水、增绿,还要治污、移民,更要兴业、富民。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安康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安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战略,这将是我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行动纲领,全市人民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循环发展的大路上奋力前行,建设一个更加美丽富裕的新安康,努力使秦巴腹地这颗明珠更加璀璨,开出耀眼的大花,结出更大的硕果。

  

主办单位:陕西省安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