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中原文化

修建星海湖,引得清水上邙山

发布时间:2015-05-29 10:06:40

经星海湖自然沉淀后,清水被引上邙山,解决了以前的诸多难题。刘刚摄

    2014年1月21日,由于黄河流量严重下降,邙山提灌站引水渠几近断流,市区用水受到影响。经过提灌站职工五天四夜的疏挖,桃花峪泵站顺利提水,枯水期引水难题得以解决。图为提灌站职工在开挖桃花峪取水渠。

    □首席记者 姚伟文图

    引子

    星海湖是招妙手。

    棋至中局,各种纠结,各种困境,几乎令人绝望。苦思良久,突然看到一招妙手,竟然可以将所有难题悉数化解。星海湖就是这样的妙手。

    星海湖上风光好。湖面瘦而长,微风吹来,湖水皱如锦缎,倒映出近岸的绿树红花,远处的苍翠邙山。

    建提灌站后,邙山头大变样,原来几乎寸草不生的地方,如今环境优美、生态极佳。不过,这座湖不是为风景而生,它是一步苦思多年的妙手。

    邙山提灌站运行十多年后,作用巨大,但麻烦和困难很多。

    浑浊的黄河水抽上邙山,要经沉沙池澄清,不但构成安全隐患,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导致运行费居高不下。偌大的沉沙池,一两年就淤平,必须兴建新的。 1979年春节前后,通往西流湖干渠上的大小沉沙池都淤满了,浑水进入西流湖,把郑州的水缸淤了半边。

    而将浑水提升到30多米高程,水泵转速极高,叶轮被泥沙磨损,必须频繁更换。泥沙中杂草极多,那是很长很长的坚韧草根,一旦进入水泵,能导致水泵停机不转,影响提水供水大局。

    连接主河道与提灌站的引水渠,时常“脱流”(被主河道摆脱)和淤塞,每年要开挖几十次,也是件让人头疼不已的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郑州市通过多方考察,决定改“取扬结合”为“取扬分离”,投资1500万,在上游桃花峪附近的西仓沟到下游枣峪沟之间,修建了一个沉沙池——星海湖。

    而星海湖的出现,如“四两拨千斤”般,让困扰多年、几乎让人绝望的诸多难题,迎刃而解。

    泥沙严重提灌站职工一年一半时间在挖渠

    黄河是桀骜不驯的河流。上到兰州,下到郑州,凡是想用黄河水的,无不绞尽脑汁、吃尽苦头。

    因泥沙含量太大,黄河主河道来回摆动,挖好的引水渠,时常被黄河“抛弃”;而汛期河水上涨,泥沙含量大增,又会淤塞引水渠。因此,黄河滩的引水渠经常不得不重新开挖。邙山提灌站选在“背流”(远离主河道)的枣峪沟,开挖引水渠的任务更繁重。

    开挖新引水渠,要先勘查。黄河滩地情况极为复杂,勘查时十分危险,提灌站工程师张新才、党支部书记王仁民等人,都曾差点为此丧命。张新才探水时被卷入河中,幸亏被水流冲到浅滩,才侥幸保住了性命。

    对提灌站职工来说,开挖新引水渠曾是工作常态,每年365天,大约有100~150天在黄河滩上挖渠。为了把河水引到泵房,提灌站领导、职工是很拼的。夏天还好说,冬天寒风刺骨,河水冰凉,长期在泥水中作业,很多人落下一身病:腿肿、膝关节肿疼、腰疼,等等,上山抬不起腿,下山膝关节针扎般疼。因受凉供血不足,王仁民右胯骨的股骨头坏死,肌肉萎缩,导致右腿比左腿短了3厘米。

    1982年年初,邙山提灌站发生了一次严重的“脱流”。那年黄河流量突然变得很小,引水渠又被堵塞,提灌站实在没办法,向市里求援。

    供水中断,当然是头等大事。郑州组织12万人次挖取水渠,最多的一天上到5万人。

    5万人进入黄河滩,拿铁锹去挖,却发现插进胶泥根本拔不出来。这怎么挖?5万人束手无策。

    王仁民只好一批批培训:在规划线路上,用脚踩,大胆踩,反复踩,把泥沙滩的水踩出来,将胶泥与河沙的饱和结构破坏,最后“牛皮肚”就变成硬沙板,那时候挖,就像切豆腐一样。

    人们半信半疑,在河滩上踩了两天,看着像乱扑腾,却真管用。第三天,铁锹顺利把泥挖出来了。挖了三天,挖出7万多立方淤泥,开出一条1300多米长、12米宽的大引水渠,将黄河水引到泵房前,终于恢复向郑州供水。

    趁此机会,王仁民去找市领导,分析每年开挖新取水渠人力、财力的投入,分析停水对郑州的严重性,要求市里拨款60万买挖泥船。1982年,60万对郑州也不是小数,但市长孙华三咬咬牙跺跺脚,批了这笔钱。从此,人海战术开挖引水渠的故事才宣告结束。

    取扬分离,让黄河水自然沉淀

    1979年初,浑水进入西流湖,郑州的水缸被淤了半边。市领导急了,让提灌站赶忙派人沿黄考察,找到解决办法。

    王仁民、张新才等人前往甘肃、内蒙古、山西考察,比较各地方案,根据郑州地形、地貌,他们逐渐形成新思路:改“取扬结合”为“取扬分离”。

    所谓取扬结合,是从黄河取水后即用水泵抽上邙山,沿渠兴建沉沙池沉淀泥沙,然后把清水送往西流湖。所谓取扬分离,是在滩地建沉沙池,让黄河水在其中自然沉淀,澄清后再抽到邙山上。而这个沉沙池的泥沙,用抽沙船抽出来,回吐到黄河里,这样沉沙池可以永续使用。

    这个思路形成后,邙山提灌站当初的选址变成了一个极佳的方案。

    当初,邙山提灌站选址有桃花峪和枣峪沟两个方案。技术人员主张选在上游“靠流”的桃花峪,但有关部门采纳了郊区书记杜德新的意见,提灌站最终选在下游“背流”的枣峪沟。

    而取水方式的改变,当初选址枣峪沟的方案,因河滩开阔,适合兴建大型沉沙池,显得更为科学合理。

    取水方式改革确定后,根据黄委会设计院的方案,郑州投资1500万,在桃花峪附近的西仓沟到枣峪沟之间,建长2000多米、宽300米的沉沙池。

    1987年,沉沙池建成,即今天的星海湖。

    据郑州雕塑家吴树华介绍,当年冼星海与友人相约在郑州会合,从邙山头附近的古渡口过河(当时黄河铁路桥已毁)前往延安,在延安写出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因此,这个沉沙池命名为星海湖,以示纪念。

    应该说,取水方式的这次改革很幸运。因为国务院发出通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黄河排污(泥沙),而邙山提灌站的方案1985年获批,还可照常施工,如果晚一年,对于这个提灌站来说,泥沙问题或许永远无解。

    星海湖的建成,使清水上了邙山,改变了市区用水水质,延长了水泵使用受命,更解决了大量占用耕地、存在安全隐患、运行费用高企的山上沉沙池问题,不能不说是一招妙棋。

    引水黄河,仍面对诸多挑战

    黄河仍然桀骜不驯。

    尽管与当年相比,郑州的实力、邙山提灌站的设备和取水方式已不可同日而语。但面对黄河,我们仍有重重困难,仍必须保持一份敬畏。

    2014年年初,邙山提灌站就遭遇了大问题。

    2014年1月21日,黄河流量降至每秒200立方,这是小浪底启用后的最低点。引水渠几近断流,邙山提灌站只能向市区提水24万立方,这只是其任务量的一半多点,如果持续下去,市区用水将出现严重问题。

    在满是淤泥、寒风瑟瑟的河滩上,黄河游览区管委会主任雒国栋紧急布置,经奋力抢险,各阻水点被依次破解。1月30日,农历大年三十,提水量恢复到42万多立方,基本可以保证市区生活用水。

    同一天,经过五天四夜疏挖的桃花峪泵站顺利提水,这个泵站不仅为提灌站增加一个引水口,而且可以解决枯水期引水难题。

    看着浑浊的黄河水被水泵强有力地吸入闸门,然后出暗涵,入明渠,波涛滚滚地汇入星海湖,雒国栋和他的职工们才露出笑容,安心回家过年。

    (全文完)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