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名人名门

晋商世家闻喜李氏

发布时间:2015-07-08 15:37:16

  明朝末年,兵燹不断,土寇四起,世居闻喜县城十字街府厅前的李振庚携妻带子来到稷王山下峨嵋岭上的上岭后村定居下来,过起了与世无争的农耕生活。很快到了康熙年,李振庚的孙子李九献已经是李晏、李景、李晙、李昌、李旼这5个儿子的父亲了。据王五乙先生的《嵋岭居士集》记载,九献“于村西岭上种李若干,树蔚然成林,岁售钱以度日”。然而好景不长,李树林“被偷儿骚扰,遂决然砍去”。为了养家糊口,九献“赴河南汤营镇,肩挑货物,昼出夜入,辛苦备尝,数十年如一日,而又手减口省,衣粗布,食蔬食,不肯妄费分文,始则稍有盈余,如数带归”。友人劝他:“若如是,手无余存,君将老矣,曷为后日计!”于是,九献用数十年积攒下的钱在河南嵩县汤营镇开设了首家商号“新盛号”。以后的200年里,在李氏家族五六代人的努力下,家族生意日益兴隆,在山西闻喜、河南汤营、四川成都、西藏塘沽等地先后开设了“新盛兴”“新盛通”“昌盛和”“仁盛公”“昌盛仁”“新盛恒”“新盛源”“新盛振”“新盛和”“魁盛隆”等商号,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业世家。

  闻喜县上岭后村李氏从一条扁担起家,能成为晋商中雄居一方的名门,定有其必然性。李氏家族在其20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经营品格,它是李氏家族成功的重要秘诀。忠厚待人是李氏家族的家范。李氏家族教育子孙要“忠厚接物,勤俭治家,不以逸而志劳,恒以勤而为约”。李九献的孙子李希杰继承祖父遗泽在河南汤营经营生意,由于李氏有药材铺,希杰自然便要熟读医书,逐渐精于外科,远近驰名。汤营有一乡人患“贴骨溜”病,数年经多位大夫医治无效。希杰把他带到伊水滩,令他喝麻药数口,其人晕倒在地。希杰用刀将腿割开,贴骨一层色尽黄。用刀刮之,黄尽白出而止,然后敷丹药,又以药线缝其口。数日而愈。不少患者感其恩,谢重金,不受;谢靴帽袍褂,仍不受。民国时,李氏家族仍然保存着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十月下丁村患者赠送的题有“杏林春暖”四字的匾额。光绪三年(1877年)三月二十日,河南嵩县汤营镇人李伯谦的《懿行屏文》中对李希杰赞道:“先生之为人焉,胸襟豁达,寓春风之和气,意量洪廓;具渊涵之大度,慷慨向义。”正因此,其商号门前车马络绎不绝,生意大盛。

  乐善好施是李氏家族的又一品格。李氏家族认为,“天下事往往成于惧而败于忽。忽者,祸之门;惧者,福之源也。”他们不管男女老幼,不管贫富贵贱,一律平等对待。俗话说:“饱与一斗不如饥与一口。”李九献的曾孙李克睿在河南经营着“新盛和”商号。光绪三年(1877年),中原大旱。一时间,粮价昂贵,“贫寒之家数日一餐者有之,数日不烟者亦有之。”“贫寒者皆怨骂而无可如何,惟有待死而已”。李克睿对店内伙计说:“饱汉宜知饿汉饥,每斗麦价银三两,谷与玉谷每斗价银二两上下,贫者何以生存?”于是,他屡施赈捐,或白昼,或半夜,无论三合二合,无论一斗半碗,救活穷黎无数。镇人对他感恩戴德,称颂不已。清末民初,土匪骚扰,商号损失严重。到“新盛和”前,匪首说:“余祖父皆被其泽,得以有今日,勿强逼迫。”当年的一米一饭,使“新盛和”得以保全。

  人尽其才是李氏家族成功的第三大法宝。李九献的另一个曾孙李克惠在闻喜县城内经营一个绸缎庄,叫“新盛兴”。号内司事者有三人,一个是吴村的陈先生,一个是凹底村的王先生,还有一个是冷泉村的康先生。在经营过程中,三个人经常意见不和,诸多掣肘,绸缎庄生意一直没有生机。李克惠仔细观察三人,发现陈先生才长谨守,就命他站栏柜;王先生才优肆应,就命他办外事;康先生才善记识,就命他司账目。三人各有所长,人尽其才,各有分工,尽其所能,不数年,绸缎庄生意兴隆,李氏家道日昌。

  不畏艰险是李氏商号兴盛的第四大秘诀。李九献的“一根扁担成大业”的故事成了李氏家族教育子孙最好的教材,其精髓就是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西藏还是荒凉之地,商人多不愿去,而李九献的五世孙李一臣鸟却去了。李一臣鸟走前是下了很大的勇气,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他先把妻子和四个儿子冠荣、冕荣、采荣、彩荣从上岭后村迁到县城大西门内,安顿好,然后才从容赴藏。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到了西藏塘沽后,他竟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里。西藏与山西,相隔千山万水,且环境恶劣,交通险峻,为了照料塘沽的生意,他只好永远留在了西藏。与堂弟一鷟相比,他算是非常幸运了。一鷟在四川成都经营“魁盛隆”商号。光绪九年(1903年)七月二十二日,一鷟赴嘉定府送银途中,不料误入贼船,贼用蒙汗药迷倒他,捆住投入江中,掠去白银四千两。一鷟遇害的讯息传到闻喜后,其父克顺看着年幼的孙子昇荣悲痛欲绝。在代孙子写的祭文中,他哭道:“念及此而裂断肝肠也,念及此而心如刀绞也。呜呼,痛哉!”李氏家族是把经商与命运融合在一起,义无返顾地走上了从商之路。 

主办单位:山西省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