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民俗采风

万荣软槌锣鼓表演——火药味十足

发布时间:2015-07-08 13:40:26

  山西省万荣县锣鼓文化历史悠久,如今万荣花鼓已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当地的花鼓艺术异彩纷呈,但一枝独秀的当属万荣县皇甫乡高家庄的软槌锣鼓。高家庄的鼓槌不是采用硬质杂木旋制而成,而是用麻绳纽结而成,因其质地柔软又有韧性,故名“软槌”。

  软槌锣鼓起源于何时,并无文字记录,但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有资料显示,唐武德初年,王行本据蒲州反叛,李渊命李世民率部征讨,他们途经汾阴薛通城(今万荣县万泉乡),被盘踞在该地的薛万彻阻拦。两军对垒,李世民不能取胜,遂退据孤峰山。晚上,李世民巡营,听到山南一带,闷雷滚动,又似千军万马厮杀,遂问老乡,得知那是高家庄的村民在练习锣鼓。李世民计上心头,何不请他们助战?

  高家庄一带村民听到李世民召唤,立即联合四社八村锣鼓队,浩浩荡荡,奔赴前线。高家庄的鼓手们憋足了劲,擂鼓助威,一些队员用力过猛,竟将鼓槌折断。情急之下,他们捡起遗弃在战场的马鞭,代替鼓槌,不意效果特好。一阵阵排山倒海的鼓声,使薛万彻甚为恐惧,以为千军万马杀来,竟不战而降。自此以后,高家庄的锣鼓渐渐演变为今时的软槌锣鼓。至今,孤峰山尚有李世民指挥作战时的秦王寨等遗迹可考。

  高家庄的软槌锣鼓和晋南各地的锣鼓文化相比,特色鲜明、独树一帜。一是锣鼓独特。所配置的八面大鼓,直径大于其他鼓种,鼓槌系用粗麻绳制作,用时头天晚上用冷水浸湿,并用文火烘干,打起鼓来格外响亮。二是锣鼓表演独特。演员全部着古代将士服装,英姿飒爽,共有两种表演形式,即“行路鼓”和“阵地战”。鼓手们手中的鼓槌灵巧有力、柔中带刚,辗转腾挪,变化多端。有专家说,欣赏高家庄的软槌锣鼓表演不逊于观看一场恢宏的交响乐演奏。三是曲牌独特,多与战争有关,火药味十足。最具代表性的曲牌为《风雪战》,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出征》,通过鼓声的强弱、节奏的变化,展示了将士们厉兵秣马、日夜苦练的情景。第二是《鏖战》,通过队列变换,淋漓尽致地表现官兵浴血奋战的情景。第三是《凯旋》,以花打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欢庆胜利的场面。第四是《尾声》,鼓手们以密而有力的鼓点及参差有序的举槌造型,展示出胜利之师的宏大场面。

  近年来,万荣软槌锣鼓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走出晋南,收获了无数好评和赞誉。为留住这一世代相传的文化珍宝,当地加大了对这一项目的保护力度。首先,是对老艺人进行抢救性保护,对他们的绝活进行了录音、录像;其次,在当地成立了锣鼓研究会和锣鼓表演队,在小学开设了校本课程。(来源:中国文化报)

主办单位:山西省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