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沧桑话太湖
无锡在太湖之滨,无锡人民能与太湖为邻,是一种得“水”独厚的幸福。太湖有几许高龄?没有人作出过符合科学的推算。她似乎永远是那么具有活力,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气势磅礴。
太湖有多大?有人作过测量,它的东西有56公里,南北为69公里,面积为2250平方公里,号称36000顷。
太湖从何而来?目前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的地质学家从太湖边岸的曲折迂回,太湖有海蚀平台等现象来推断,远古时,这里原是一片有着茫茫海水的海湾。由于滚滚东来江水中夹带泥沙的淤积,迫使大海逐步东移,海湾向海的一面经泥沙壅塞,形成了湖泊。如果这样的推断准确,那么太湖起码有5000岁左右高龄了。
据考古学家发现,这里有生活在约万年前的纳马象的骨骼化石,并且发现有生活在五、六千年前的人类遗址。据宜兴县志记载,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江南大旱,太湖许多水域干涸见底,发现有“丘墓街市”。20世纪70年代初,无锡人在马山围湖造田,露出的湖底发现有汉代古井和陶器。太湖其他水域底部也曾发现古代建筑、丘墓、水井遗址。据此推断,这里原是一低洼沼泽地区,由于洪水泛滥,积水汇聚而逐步形成湖泊。如果这一推断成立,太湖的高寿则在两至三千岁之间。古代称太湖为“具区”,不知与这一现象有否联系?
太湖的形成还有多种说法:有说是若干万年以前,一颗天外来星陨落在这里,撞击成巨大的陨石坑,水流积聚而成湖泊;也有说是远古时这里曾经发生过强烈地震,地壳断裂或凹陷而积水成湖;更有说是由于巨大的风暴、旋卷水流侵蚀地壳造成了湖泊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经过地质学家、考古学家等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太湖成因之谜终将被揭开。
太湖古代有“震泽”和“具区”的称谓,又因它与雒湖、上湖、射贵湖、长塘湖相连,有“五湖”的别称。现统称为太湖。湖中有大小岛屿48座,与湖旁的半岛及山峰,号称为七十二山峰。太湖水秀山明,风光旖旎,千古以来的墨客骚人,吟咏了无数词章。有描写景色,有借景抒情。其中写得比较传神的要数宋代的范仲淹和明代的文徵明。
范仲淹写的是五绝:
有浪仰山高,无风还练静。
秋宵谁与期,月华三万顷。
文徵明写的是七律:
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
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
天远茫涛翻日月,春寒泽国隐鱼龙。
中流仿佛闻鸡犬,何处堪追范蠡踪。
【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
江苏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