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座落在南京城西风景秀丽的龙蟠故里,虎踞关前,乌龙潭边,为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始建于1954年,初名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改名为江苏省中医学校,1958年扩建为南京中医学院,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现为江苏省重点高等学校,是卫生部确定的全国中医师资进修教育基地、临床药理基地、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教育部国家基础学科理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又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家教委首批确定的接受和培养留学生及台湾地区学生的中医药高校之一,同时还是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的全国首批三个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之一,并具有博士生导师自审权和主要学科专业的教授评审权。1998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顺利通过江苏省教委的检查评估,成为江苏省首批、在宁高校中首家校风建设优秀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较为齐全。目前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港澳台培训中心)7个教学单位。有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两个7年制学、硕士连读专业,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护理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公共事业管理9个本科专业和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中西医结合影像、海洋药物学等专业方向。学校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4个教育层次,有中医学、中药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15个博士点,17个硕士点(博、硕士点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所有二级学科),并具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权,同时学校还是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目前各类在校学生5000余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500余人,各层次留学生和台湾地区学生近500人。
南京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全校(包括附属医院)共有教授、研究员、主任医药师12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副主任医药师309人,讲师、助理研究员、主治医师、主管药师73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6人。他们当中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同时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也都在各自的学科中崭露头角。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20000余名高级中医药人才,并为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4000余名中医药人才,他们中很多人成绩卓著,成为闻名中外的学者和专家。
南京中医药大学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是植物药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的挂靠单位。学校目前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部局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科技部规范化中药理实验室和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共完成科技成果鉴定103项,其中40项达国内领先水平,17项达国际先进水平,55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其中有3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另有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来校视察的李岚清副总理的充分肯定。目前,学校共承担政府资助课题20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9项。由学校牵头编篡并担任总审定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华本草》,被李鹏委员长誉为“当代《本草纲目》”。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外事教学与国际合作交流在世界上影响较大。学校早在1956年就已接受外国留学生,目前,在校留学生数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另外,学校还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合办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与美国南湾中医针灸大学联合培养中医学博士,是我国最早在国外进行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校与世界五大洲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广泛的交流和往来,并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学院校或学术机构建立了办学、办医、科研等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和港、澳、台学者、学术团体及各界人士的交流更为频繁。美国唐氏工业基金会及香港朱敬文教育基金会先后在学校设立了唐仲英、朱敬文奖助学金,资助中医药教育事业。学校每年都有大批专家、学者应邀赴国外讲学、考察和进行科学研究。通过交流,弘扬了中医药事业,扩大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
南京中医药大学拥有比较良好的学习、实习条件,校本部现有校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用房5万多平方米;有附属医院4所,总病床近2000张,附属制药厂1个,教学医院14所,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98个;学校图书馆为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分中心,藏书40余万册,并藏有中外文期刊2000多种;学校建立了信息高速公路,计算机校园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及因特网联通。
面对改革开放的机遇和挑战,南京中医药大学全体师生医护员工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继承为基础,以发扬为先导,正以高昂的工作热情,忘我的敬业精神,团结奋进,继承创新,为把学校办成全国一流、国际著名的中医药大学而努力拼博。
江苏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