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民俗五题
尤家园元宵冥斋会
苍南县括山乡尤家园村有一个五雷元帅庙,这五雷元帅庙每年元宵节都有一个冥斋会,这冥斋会仪式隆重,场面热闹,吸引了全村的老少。
冥斋会,少不了冥斋,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做冥斋。正月十二日一早,由上年抽签选出的“头家”,就要请来数十个村里的青壮年人,开始做冥斋。先是把大米浸在水中泡透,再用米磨盘将大米磨成米粉,再将米粉过筛,分出粗的与细的,加少许水搅成粒状,先细后粗,放入蒸笼里蒸。蒸熟了,一笼一笼端石臼内舂至起粘成糕,再把米糕搬到一大木板上,由20多个青壮年人用胳膊顶着揉成顶尖下圆的锥形米柱,用红、黄、蓝三色的颜料自上而下画出三条螺状纹,继用手掌自下而上在米柱的不同立面劈出三条小沟,取三支木棍压在沟里夹住,外有红绸布扎牢作支撑,置木板上晾硬,这样冥斋才算做完成。冥斋一般做9个(近年只做5个),一个最高,高超4米,底部直径超30多厘米,要用160多斤米才能做成,四个稍小,另四个更小些。做冥斋的米以前由头家到村里各户收凑,全村400多户,每户出2斤米差不多就足了。近年,由头家不收米,到各家收钱,每家收10元,再拿钱去买米。
正月十三日晨,头家先到五雷元帅庙内升挂上五色灯彩,擂起大堂鼓,告知村里人冥斋要进庙了,大家可来观看。三通鼓过后,约8时许,庙里火铳、鞭炮、鼓乐齐鸣,鼓乐声中,每只冥斋由三个壮年人抬到五显爷庙。“头家”在神座前设一张大八仙桌,将冥斋摆在桌上,最大的一只居中,中大的择两只分摆在最大的两侧,最小的也择两只摆在中大的两侧,象五座一字排开的山峰,余下四只留着备用。再在冥斋前摆上牲礼、香、红蜡烛等供品敬神。世居尤家园、现年74岁的钱瑞平先生说:冥斋是用稻米做成的,稻米属五谷,摆五个冥斋是取“五谷丰登”的吉祥意义,五个冥斋一层比一层高地排列,是取“一年更比一年高的”蕴义,祈求神灵保佑来年五谷丰登、日子一年过得比一年好。冥斋牲礼上殿后,村民不分老幼均可到庙里来击鼓取乐。直至晚9时许,庙里再度鸣铳奏乐,大家都晓得“头家”要在庙里办留灯酒。留灯有“留丁”即人丁兴旺的意义,各家各户自然都会前来吃酒,讨个吉祥。留灯酒从十三夜办至十六夜,连办四个夜晚。每场留灯酒,都要从供桌上搬下一只供过神的冥斋,用锯子锯成一小截一小截,再用刀切成小块,烧软给大家当点心吃。每从供桌上搬下一个冥斋,同时要补上一个等大的冥斋,四场留灯酒下来,除中间最大的那个不能动,其余四个均已换了备用的。留灯酒的酒菜开支按参加的人头分摊。近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思想的深入人心,村民改变了多子多福的老思想,留灯酒也就停办了,备用的冥斋也用不上了,所以每年仅做五个冥斋。 十七日上午,村民集聚到五雷元帅庙,大家齐心协力取下最后的五个大冥斋,按出钱的户数的多少,用锯木头用的锯子将冥斋锯成若干等份,各家各取回一份,冥斋会才算结束。 在苍南县金乡镇的湖里村,还有一个大寿桃会的习俗,形式与内容和尤家园村的冥斋会基本相似,只是载体不同,一个用冥斋,一个用米粉做成的寿桃。
库下唱茶戏迎元宵
苍南县霞关镇库下村的林阳振介绍,以前库下宫只供奉着郭圣王(又称广德尊王),清乾隆年间,有人把南坪树柏林村宫里供奉的“采茶佛”偷抱到库下宫供奉,这“采茶佛”爱热闹,喜欢听“采茶戏”,自此,每年除夕夜,有爱热闹的人,就会乘着家家户户忙于吃年夜饭的时候,悄悄躲到库下宫,把供奉在神坛上的采茶佛抱下神坛,这样,为保地方平安,村里的头人就会召集人马,办茶灯、排采茶戏给“采茶佛”看,也给郭圣宫和本地人过年添一番热闹。 正月初一,早起烧头炷香的人来到库下宫门口连打三声空嗽,通知庙里的佛公:我来了。进得庙门,见“采茶佛”“坐”在地上,不敢丝毫怠慢,就要赶去告诉村里的头人。村里的头人听了禀报,赶到宫里看看不假,急急拿出铁铳,装上火药,连放三炮,村里的人就知道又要办采茶戏了。于是,从正月初一这天起,家家户户都会主动忙起办茶灯的事。
首先是头人,初一上午,他就要在村里至少物色2个男的12个女的年龄在12至14岁儿童做演员,当天晚上就要带这些孩子到库下宫学唱戏。其次是蔑匠(一般是郭进柯和郭宝银两人),尽管是正月初一,他也没得休息,要到山上去采伐竹子,备办一些色布,开始扎唱采茶戏要用的竹马。再就是村里的人,有的想抢头彩,会尽早去备办一些唱戏用的行头,送到庙里备用,有的会尽早去办自家要用挂的灯彩,有的开始悄悄盘算把茶戏请到自家来唱一出,也有的没事就会到庙里来看排戏。
经过十多天的排练,正月十三晚,茶戏排练停当,便要开锣唱戏,家家户户家门口也高高挂起两盏彩灯,把村头巷尾装点得灯火辉煌。
第一出戏在庙里开演,首先演得是“贩茶”。这是一出说教戏式的折子小戏,全戏只有哥、嫂、姑三个主要角色,分起行和归家两段,白、唱均用京腔,说得是一家三口的当家人朱元宝(哥)去泉州贩茶,一去三年方回,妻子刘三春和倘未婚配的妹妹熬不住寂寞,均有了私情,朱元宝回家发现内情,本想发作,见妻、妹均有愧过之意,便饶恕了她们的过错,为此全家又和睦相处、团圆美满。 接着,还要表演一些《大补缸》、《小补缸》、《卖布》等民间小调戏和《刘秀走南阳》、《那吒闹海》《空城计》、《甘露寺》、《狸猫换太子》、《天雨花》等京剧折子小戏。
最后一出演得是“采茶戏”。采茶戏仿佛一出小舞蹈剧,以舞为主,载歌载舞,由2男6女或2男8女分成红绿两队表演。红队称“头军”,绿队称“二军”。红队的领队称“招凤”,由男童饰演,戴头盔,骑红色竹马,武生打扮,手执红旗在前领队,身后为6至8位身着红衣的采茶女步行跟随。绿队的领队称“压山”,由男童饰演,戴仆人帽,骑绿色竹马,丑角打扮,手执绿旗在绿队中领队,身后为6至8位身着绿装的采茶女步行跟随。采茶女均手执点着红蜡烛的彩灯,描眉打扮。竹马均仿照马的形状用蔑扎纸糊而成,红马外用红绸布装饰,绿马外用绿绸布装饰,分马头与马身两段,齐腰捆缚在扮演者腹前和背后,人居中间,走起来像骑马一样,马头下挂着一个小铃,背后有一纸扎马尾,跑起来能上能下左右摆动,马铃叮叮作响,马头、马身中部都点着红蜡烛,夜晚表演,灯火晃动、烛影迷离,场面动人。表演时,“招凤”和“压山”在队前呼引茶女,出场表演。在悠扬的民乐声中,孩子们边唱着民间小调“正月里来”边表演舞蹈,红、绿两队不断在舞台上相互穿插、变化队列,表演着“南蛇游”、“小篦篱”、“大篦篱”、“田螺旋”、“铰剪鼓”、“四柱穿”、“南蛇脱壳”等队形阵势。在库下宫里表演结束,要按“招凤—红队采茶女—压山—绿队采茶女”的序列组成队形,“出坛”表演,即到村里的各个庭院表演,甚至到各家各户演唱,邻近村镇有红帖前来邀请,茶戏队也乐意赴他村演出,每次表演完毕,主人要给竹马和彩灯换上新的红蜡烛,送表演队一个红包,所谓“利市包”,以示大家都吉利。
出坛表演最长至正月十八日结束。表演结束后,正月十八日晚要举行一个“上殿”仪式,即仍旧把采茶佛抱上神座的仪式。
十八日晚天色近暗,库下村的青年就会聚拢到库下宫,自愿组合成两班队伍,一班在宫内,一班在宫外,熄灭所有灯火,双方分辨不清对方是谁,摸冥对抗。在宫外的一班抱着“采茶佛”,要把“采茶佛”送上殿,在宫内的一班奋勇拦住对方,不让采茶佛进庙门,一进一出,推来推去取乐,约至东海的潮水开始上涨的时间,在宫内的队伍才开始松劲,让宫外的队伍抱“采茶佛”“登殿”。人们也在鞭炮、火铳的齐鸣声中渐渐散去。
库下村过年唱茶灯戏的习俗一直延续至1998年库下宫戏台塌毁后才停歇,1998年扮演朱元宝的叫郭进镇,现年已有23岁,扮演朱文宝妻刘三春的是郭玲钗,现年已有25岁,两人均在外地经商,均还记得当年表演的台词唱腔。
宕顶小过年
苍南县灵溪镇宕顶村的吴姓村民过年有自己独特的习俗。他们在农历十月十一日这天,家家户户就要象正式过年一样,先过一个小过年。
农历十月初十,宕顶村吴姓村民家家户户就都要宰鸡杀鸭、舂好年糕、备好年料,还提前去邀请外公、娘舅、姑姑、姑夫和出嫁的女儿来家一起过小年。吴姓人过小过年要先祭请祖宗。十一傍晚,各家的亲戚差不多都到齐了,各家各户就都要择最好的菜蔬送到祖屋大厅,在祖屋大厅摆上两张大桌,在桌上摆好米粉做成的冥斋、寿桃,水果、年糕、木耳、香菇、香、红蜡烛、纸暝钱(大金、银子)、一杯茶、三盅酒等,及各家各户送来的烧得半生不熟的菜疏、牲礼等祭物,开始祭请祖宗。祭请仪式由族中有威望的长辈主持,点上香、烛,给土地公烧大金纸、给祖宗灵位烧银子纸,对着土地神位和祖宗灵位祈祷、跪拜后,各家要派代表或全家大小逐一上前祭拜。拜祭毕,主持人用手推倒放在祭桌上的冥斋,宣布撤位,各家便可将自家送来的菜蔬、牲礼端回烧小年夜饭吃。对这,当地人有个说法,叫做“冥斋打倒,糕仔来烤”。全家及直亲围拢吃好年夜饭,便可一起出去看村里专门请来的戏班演戏。 关于这一习俗的来历,吴姓人的说法是:宕顶村吴氏肇基祖光星公自闽永春县迁至宕顶定居后,思亲心切,于农历十月十一日回闽省亲, 因路遥千里, 其妻郑氏预计其要跨过新年才能返回与家人团聚, 故置办了酒席,率子媳于他出行之前为其饯行,意为合家先过个早年。孰料光星公一路风霜,过于疲劳,在故梓因病亡故,一去而不复返。为纪念光星公,吴姓村民把光星公回乡省亲之日——十月十一日,定为光星公的祭日,年年不忘祭奠。并把这日称之为小过年。
新年贴绿对联
过年贴红对联是中国人的习俗,没有丝毫稀奇,但过年贴绿对联,这仅是苍南县金乡城内人家的一种独特习俗。金乡人过年并不是家家户户都贴绿色对联,只是在一年里有人丁过世的人家,才贴绿对联。绿对联用绿色纸写上黄色字,与别家的红纸黑字相比较特别的显眼。
金乡人说,有人丁过世的人家过年之所以要贴绿色对联,一是因为带丧未满周年,不便大红大彩,贴绿对联以表示对亡故者的悼念。二是凡上一年有人丁过世的人家,正月初二这天都要祭奠亡灵,他家的各方亲戚也都要赶来参加祭奠,同时表示慰问。正月头,一年刚开始,大家都想图个吉利,参加祭奠的人若走错家门那可是麻烦的事,因而主家贴了绿对联让来宾容易辨认,不会走错门。
刚过新年,往来拜新年的人特多,但正月初二这天,金乡城内的人由于在这天有祭奠死者的习俗,绝不出去串门,更不去走亲访友,这天若无缘无故到人家家里去串门,主家会很不喜欢,因为初二这天只有还在带丧的人家才会有亲戚走动。
中秋摆祭祈平安
对苍南县灵溪镇大观南山边郑姓村民来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是中秋节,在该地有“尝新不值七月半,七月半不值八月半”的说法。郑姓人过中秋之所以特别排场,就是因为在这天他们要祭请家神“三乳妈”。中秋节这天,郑姓人家家家户户要邀请外公、娘舅等直系亲戚来家过节,出嫁的姑妈、女儿也会主动赶回娘家过节。过节前要先行祭请“三乳妈”的仪式,以求“三乳妈”保佑族中大小和顺平安。
大观南山边郑姓人家祭请三乳奶,可一排屋或整个自然村合祭,也可一家单祭。单祭在自家进行,合祭一般在祖屋大厅举行。单祭,可在自家选择清静处,横着摆放一张桌子,桌上左侧立三乳妈的神位,右侧立土地爷神位,神位前摆放九层米糕一笼,米粉做成的冥斋、寿桃各五枚,水果四盘,全鸡一只,鱼一条,肉、紫菜、香菇、木耳、红枣各一盆,酒一杯、茶三杯,还要在九层米糕上摆放数束五色丝线和数个特意制作的香囊。祭品可多可少,但九层米糕和五色丝线、香囊不可缺少。五色丝,即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丝线,按阴阳五行的理论由五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组合而成,这五种颜色分别象征东南西北和中央,所以丝线虽是小物件,却蕴含着五方神力,能够驱除邪魔。大观郑姓人家,中秋节用置放在九层米糕上供过三乳妈的五色丝,依男左女右之俗,或系于儿童的手臂、手腕,或挂在儿童的胸前,或悬于蚊帐内,信能得到“三乳妈”的庇佑,能快快长高,还能辟邪、驱除疾病、使人健康长寿。香囊用绸、缎布做成人身、蒜头、五毒、老虎、葫芦等形制,外绣有福、禄、寿等吉祥文字或鱼样图案,内装朱砂,雄黄、香药等,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让小孩佩带于身,寓意可以拒百毒、辟邪和图吉祥,香袋和五色丝线,每年中秋节换一次,直至孩子十六岁成年。
独家祭“三乳妈”时,由家里长辈主持,主持人在神位前焚、插香三支、点上一对红蜡烛,给“三乳妈”烧暝钱“银子”,给土地爷烧暝钱“大金”,一杯一杯敬茶,敬酒并将酒洒地上,全家跪拜,毕,主持人用手推倒冥斋,口念“吃饱退位”,便可倒掉茶水,撤下祭品煮中秋宴吃,撤下五色丝线,给当年生下的小孩挂上,给其他孩子脱下旧丝线并换上新丝线,再给男孩挂上香袋。若族人合祭,一般在祖屋的大厅进行,由族内有威望的长辈主持。在祖屋大厅的灵龛前横着摆上二至三张大桌,桌上摆开各家各户送来的冥斋、寿桃、鸡、鱼等祭品,祭祀程序与单祭基本相同,只是祭品要丰富一些,各家聚拢,场面要热闹得多,族里有读书人的,还要写了祭文祭请,祭请毕,在神龛前焚烧祭文,各家派代表,按先后顺序逐一上前跪拜。拜毕,敬神片刻,主持人推倒冥斋,对着灵位口念:“吃饱退位!”,对众人宣布撤位,各家便可端回自家送来的菜蔬煮中秋宴吃,拿回自家的五色丝线和香袋给自家的孩子挂上。祭请时,女人要回避,各家送来的菜,烧煮人绝对不能尝过味,这是禁忌。吃毕中秋宴,主家要将九层米糕切分了给各家的亲戚带回家去,意祝各家亲戚各项事业日日高、层层高。
据《苍南章氏史志•裂趾记》记载,“三乳妈”是古时河南荥阳郡郑孔怀之妻,姓金,名琴璋,字启仙,身有三乳,人称三乳妈。朝廷闻之,宣召入宫为太子启乳娘。三乳妈进宫后,宫廷奸佞作乱,发兵冲向皇宫。三乳妈抱着太子逃出宫门,当时,追兵已近,三乳妈急中生智,眼见岔道间一丛荆棘,枝繁叶茂可作避难之地。于是,立即脱下绣鞋,抛相反之处,见太子熟睡,将裙披其身上,拨开荆条,藏身于丛中。未已,叛军随至。前面叛军见绣鞋,朝绣鞋方向追踪,后面叛军以长矛乱刺荆丛,刺中三乳妈尾趾。三乳妈急忙拉起衣裙拭去矛尖鲜血,叛军见矛无血迹,便随前队向前而去。三乳妈与太子得脱。朝廷平叛后,皇上诏示:三乳妈救太子有功,御赐荣归。归后,生十八男一女,十八男俗称十八郎,女唤十九娘,生下尾趾甲皆裂痕。尔后,代代相传,无一异也。后裔孙女嫁与章氏,章氏子孙的尾趾也裂甲。章、郑人家为纪念两姓裂趾相亲,在祖堂上设龛立像,奉祀三乳妈。(杨思好)
江苏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