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妈祖文化

广东唯一纪念渔业技术英才古庙 粤闽台渔民所奉敬渔神

发布时间:2016-05-10 09:38:59

  余近日重访南澳岛云澳镇澳前渔村武帝庙时,被路过庙附近“长年山”即内青山所见面向大海,重建一新的长年公古庙所吸引,登上山坡细观之。只见它坐东北向西南,门联云“枝艺精通教万户,术妙巧造育千家。”庙内龛中奉敬长年公及其夫人两坐像。庙背靠两块大石,旁依参天古榕。此庙虽仅10余平方米,在南澳岛中属小庙,但它所奉敬的“长年公”,却是全广东省独一无二的纪念古代渔业技术英才神庙。长年公传奇,在南澳岛至粤东、闽南、台湾渔民中流传着。

  相传自明朝起,在南澳岛东半部的云澳湾,就有桁槽捕鱼作业。汛期是在每年霜降至翌年芒种之间,产量占全县比重最大。桁槽是一种定置作业,捕鱼方法是:在近海湍急的流路上,插入150支圆周约1米、间隔14米的大松木桁柱,由打入海泥3米的750支杵缚竹筋固桁,然后在每二支桁柱之间挂上黑色的大渔网,有点儿象“守株待兔”,让公鱼、白带鱼、乌贼、饶鱼、水尖鱼等鱼群随南流游入网内,流轻时便起网收鱼。开始时,桁杵多被激浪冲坏,渔民很苦恼。

  300多年前的明崇祯年间(1628—1644),一个初冬插桁杵入海时节,来了一个年约40岁的人。他身穿蓝布衫,头缠青布帕,自称是福建连江人,姓英名阿六,善插桁椿。渔人见他身材雄健,气宇轩昂,不敢小看他,便热情地载他到渔场,请教如何打桁入海底及插杵。他教渔民在每支大桁的南北,各打二支杵入海泥,杵连上由竹筋所结成之绳固桁,桁与桁之间再系上竹筋绳。渔民照这样去办。当年,果然桁杵不坏,渔获甚丰,渔民们便尊称英阿六为“长年”,意即“老大”。

  次年初冬,再做桁时,仍请英阿六指教。因为这种桁槽作业受大风海浪冲撞厉害,故每年初冬,需将桁、杵重新打入海泥中。可是,隔年春汛,由于大风浪袭击,有的桁杵插入海底之后,剧烈地摇晃起来,大家搏战澳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把杵打牢。但季节不等人,眼看渔汛已到,渔民们焦急万分。

  农历四月十二日,英阿六又和渔民们一直出海,来至游乐场,苦思良策。他思绪不安地望一下海面流路,深思了一会,抹掉那英俊的脸宠上的浪花水,迎着海风,高声地对渔民们说:“打桁杵入海,欲它牢固,只有由我潜入海里去这个办法了。”说罢,从船上纵身一跳,扑入冰冷的海里。渔民们以忐忑不安的心情,目光注视着海面,殷切地期待着英阿六冒出来。可是,只有风吼海哮,没见人影。一连过了几天,仍无音汛,渔民们感到惊慌,设法寻捞,仍无踪迹。大家十分悲痛,凑钱派人专程前往福建连江,报行其家属。但是,寻遍连江,却无英阿六此人。

  更奇怪的是,自那以后,渔民进行桁位杵插作业,虽遇九级风流,再也无冲坏之患。渔民们说:“这都是英阿六以身投海,牺牲生命在海底固定桁位,才桁牢汛旺啊!”渔村男女老少,一齐感激英阿六,在他溺死后不久,于高桁位不远的澳前内青山上建庙,塑像祀之。此后,渔民在打桁入海底和量桁柱之间的位置时,都把“第一”喊成“阿六”;把船上总技术员兼总指挥称为“长年”,把内青山临海处称为“长年山”,还把英阿六殉难的那一天——农历四月十二日,定为“长年公生”(长生不死之意)。每年这一天,渔家就摆粿烧香,隆重纪念这位古代桁槽作业的奠基者、异省的渔民英雄,风俗于今不变。后粤东捕鱼敲䑩作业中总技术员兼总指挥也称为“长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齐翀《南澳志》也略记此传说。

  不仅澳前村筑有“长年公庙”,附近中柱村妈宫龛中,也奉长年公、妈木雕坐像祀之至今。
  

林俊聪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