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
发布时间:2016-08-17 14:28:09
榆次城隍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古建筑群。它与长治城隍庙并称为我省现存城隍庙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在全国的城隍庙建筑中,也以它独特的建筑构思和精美工艺别具特色。城隍庙作为宗教建筑,它祭祀供奉着道教系统中的城隍神。元代至二十年(1362)由蒙人达鲁花赤帖木尔主持将城内善政坊拆迁而建城隍庙。初建时仅大殿三间,东西廊房个三间,山门一间。明成化十二年(1476),拆大殿移建寝殿,寝殿前建大殿五间。后几代陆续增修扩建,直至嘉靖十年(1533)在山门西侧东西各建牌坊一座,并在山门两旁竖铁旗杆两根,至此城隍庙全部完成,清代顺治、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民国,以及建国后都不同程度地作过维修。在一些动乱时期,城隍庙损坏严重,庙内泥塑全部被毁,个别建筑拆除,但形制、主体基本完整。
城隍庙总体而言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古建筑群,在建筑上遗留的多处题记可以证明。它保留了明建筑的大量典型特征,同时又别具特色。现存城隍庙占地近四千平方米。如前所述,城隍规格形制和衙属建筑是很相近的。它面南背北,在平面布局和排列上采用了中心对称的建筑手法;主体建筑均位于主中轴线上,东西两侧建筑对称排列。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群都建在高台之上,根据主次,高低层次分明,分别处于不同的平面,高低起伏,跌落有致,从山门至后殿平面断面大致呈现“凹”字型。 山门高大壮丽,一进山门,却顿觉压抑气滞。仅在五米开外,劈面而来,凭空矗立起一座二十多米高的重檐二层楼阁——玄鉴楼。玄者,阴也,黑也,代指冥间;鉴者,镜也,察也,意指洞察秋毫、惩恶扬善。玄鉴楼临空而立,檐牙高挑,与山门相对,置身其中,非仰首不可见天,由不得心中震慑,俯首帖耳,毕恭毕敬。东西又有钟鼓楼相傍而建,迎送朝霞落日。过玄鉴楼来至中院,正面是大殿高高建在沙石须弥座月台之上,名为显佑殿,前街抱厦为献殿,供人参拜。东西各有十七间廊房环绕,合为一体。中院地势低凹,但却十分宽广。置身其中,顿生渺小无依之感,殿宇巍巍,门窗洞开,幽深不明,环顾四周,尽是鬼判狰狞,形成了一种天网恢恢,插翅难逃的感觉氛围。蹬阶上月台,过了显佑殿,进入后院,正面为寝殿,东西各有配殿三间。寝殿与配殿间各有一面砖雕双龙八宝影壁。后院地势最高,加上殿屋建筑教小,显得平和近人,阳光明媚。这里应是城隍办公之余,休闲之所,红花绿树掩映,别有一种悠悠然清闲自在。从大殿出得来,与大殿相对,背靠玄鉴楼建有二层神乐楼和戏台,人们在这里祭祀城隍,上演最精彩的戏剧给城隍观看。城隍是神,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信仰,人们就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塑造了神,使他有了人的情感,人的快乐。明朝以来直至民国三、四百年间,人们一年几次祭祀城隍,演戏给城隍看,逐渐围绕城隍庙形成了庙会,十里八村都携带了自己的农产品等来这里交易,且闹一些红火。平民们既祭了神,又自娱自乐。城隍庙庙会数百年不衰,直至解放后,才终止了这一民间活动。城隍庙以中心对称、结构严谨而著称,其不仅在建筑结构上独具匠心;而其在建筑排列及整体布局上也有其独到之处。所有建筑均建于层位不同的台基之上,高低起伏,跌落有致,没有采用逐步升高布局手法,而是逐层下降,至中院为城隍庙的最低处又逐步升高,在建筑排列上高大雄宏的玄鉴楼紧逼山门,而东西廊又与玄鉴楼及大殿环绕而建,形成一体,以独有的建筑布局手法体现了城隍庙的建筑主题。城隍庙的玄鉴楼与乐楼及戏台影壁分三次建成而浑然一体,屋宇重重,檐牙高挑,彼此兼顾,相得益彰。在梁架构造及外观形式上别具一格。 城隍庙大殿为明初改建,大多梁柱构件采用旧制,为研究金元时期的建筑风格及大殿的历史演变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为了抬高大殿屋顶在金柱以上重叠两攒斗拱承托五架梁,使得整个建筑穹宇高深,庄严凝重。东西廊环绕于大殿和玄鉴楼之间,与大殿及玄鉴楼屋宇相连,将分散布局的建筑联系起来,形成了极强的整体外观,而彼此连接处处理极为妥当。城隍庙的琉璃影壁,及屋顶琉璃,也是我国古代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些琉璃构件大多烧制于明代中叶,这时正处于我国落陶瓷业的极盛时期。城隍庙的琉璃胚胎坚实,施釉均匀,色泽玉润,雕塑工艺上采用了高浮雕的塑造手法,主题突出,造型生动,线条流畅。砖雕影壁古朴典雅,雕刻技法娴熟,整个布局疏朗有致,是研究明代雕刻的典型事例。城隍庙独特的建筑结构,精美的建造工艺,是国内迄今保存较为完好的一组城隍庙建筑群。
城隍庙现存建筑均为明初至明中叶所建,当时正值我国古代建筑由宋元向明清嬗变的关键时期,其建筑结构和制作手法一方面大量保留了宋元建筑的特征,同时又体现出许多新的建筑工艺手法,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