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晋中风俗
当前位置 >> 晋中风俗

元宵节

发布时间:2016-08-18 16:06:50
    古代称月圆为“元”,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日,所以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又称“元义‘’、“上元”、“灯夕”或者“灯期”,是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问节日。元宵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去世后,皇后吕雉临朝执政,并封吕氏为王后。吕后死后,诸吕发动叛乱,太尉周勃等带兵戡平了“诸吕之乱”,并立刘恒为汉文帝。文帝博采群臣建议,广施仁政,救灾济贫,精心治国,使汉帝国开始强盛起来。因为扫除诸吕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以后每到这一天晚上,文帝都要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庆祝。因“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便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每逢这天晚上,举国上下都要张灯结彩欢度元宵节。另一种说法是,汉武帝时,宫女元宵深居宫中与世隔绝,因想念父母,欲投井自尽,正遇东方朔。为救元宵,东方朔借卖卦人之口说火神爷将派员火焚帝宫,并向汉武帝献计道:十五夜晚宫廷内人员一律出外避灾,整个京都统统挂上红灯,装作熊熊烈火,并制作汤圆敬奉火神爷。元宵女因此得以与父母团聚在一起,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因宫中的元宵女做的汤圆手艺最高,人们为了纪念元宵女将汤圆改为元宵。
 
    元宵节作为中华民族独具风格的传统节日,历代活动时间不同,汉代为正月十五一天,唐代为三天,宋代为五明代从初八延续到十八整整十天,清代改为五天,民国又改为三天,从正月十四开始延续到十六。
 
    晋中各县元宵节活动的时间也不统一,榆次、太谷等平川各县是从正月十四开始到十六结束。东山和顺、昔阳、左权等县是从正月十四开始到二十结束。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有特色。
 
    垒旺火
 
    晋中元宵节的一大特色。昔阳、和顺等县叫棒槌火。其做法是用一个盘热炕的大土坯,在中间挖一个直径为半尺左右的圆孔,四角用砖垒一尺高,中间用小一长条砖块垒成周边有孔的圆桶状,底小口大形状像棒槌,故叫棒槌火。外用泥抹光,用木棍捅出小孔,内装柴炭,点燃后每孔都有火光。左权等县叫绣球塔塔火,先用砖垒一个通风平台,上垒特制的镂空条砖,层层以泥固定,火体为方形,火炉膛内装干柴和炭块,因其遍体都通着,一点燃火势很旺,每孔均有火光形似绣球,所以称绣球火。还有一种旺火是直接用炭块垒的,配备柴草,大小不一,有的垒一人多高,有的垒一两尺高,还有的垒成狮子、老虎、罗汉等形状,庙前及商店门前各住户门口都要垒。有时一个村垒几十个或上百个,人们围在炉边,说笑、聊天、看文娱节目。
 
    放焰火   
 
    晋中地区闹元宵三大特色之一。焰花种类繁多,各有特色。昔阳、和顺等县盛产生铁,在元宵节期间,用土炼铁炉将生铁熔化后放在木板上,用力猛打,空间散出成千上万的火花,故称为打铁火。最有影响的是南庄的架火,用十二张大方桌(闰月年十三张)一张接一张叠垒起来,高约四五丈,用八条大绳斜斜牵拴,层层方桌饰成亭台楼阁,内布各种戏曲人物,采用泥塑和剪纸形式,造型逼真,色彩鲜明,每层外悬三十六颗特制的大爆竹,共四百余颗。八条大绳全用花炮装饰,整个造型好像一座十三级的塔,称为主火。主为周围另设许多小玩艺,与主火用火药捻子接连,架火点燃后,飞吃炮轰鸣,雷弹划破夜空飞向天际,整个架火灿烂辉煌,蔚为壮观。
 
    观花灯  
 
    元宵节期间,家家户户室内摆灯,门上挂灯,大街小巷彩灯辉煌,东山各县在山上庙前还要点坡灯。灯的种类很多,有龙灯、狮灯,各种花、鸟、鱼、虫、戏曲人物、五谷六畜、蔬菜、瓜果等各种造型,更有花炮制作的焰火灯,点燃后连响带炸,五彩缤纷。晋中最有名的是太谷灯,民间有“南庄火、太谷灯、徐沟铁棍爱煞人”的歌谣。太谷灯分纸灯、纱灯、玻璃灯三种,样式有宫灯、动物生肖灯、走马灯、墙灯、手提灯等,有的上画书诗词、谜语,称诗灯或谜灯。民国十二年(1923年)电灯公司)成立,城内四街加装电灯、霓虹灯。乡间的龙灯、社火也进城助兴。
 
    搭牌楼   
 
    在晋中各县普遍流行,但牌楼形式各不相同。东山昔阳、寿阳等县多用木杆绑扎,牌楼两旁用木材做成两个条幅,顶端做一个横幅牌匾,用色纸裱糊。内装油灯(现用电灯),整个牌楼用松柏枝装饰。晋中平川各县多用木杆或钢铁架子,用各种色布装饰配以灯光,到晚上时牌楼灯火通明一派节日气氛。
 
    挂花纸
 
    花纸是用麻纸折叠而成,四张为一副。折叠麻纸时.以圆形为轴叠成扇形,用紫红色插边向周边辐射。然后将纸边染成绿色,下面贴上用黄纸剪成的缕穗,上写吉祥佳句,用绳挂在街头,各家各户都挂,走过街头有浓厚的节日气氛。随着时代的发展,旧时的花纸逐步演变为色纸上印字或塑料布上印字,既耐用又省事,已成为节的重要装饰品。
 
    闹社火   
 
    是晋中元宵节活动的主要项目。社火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跷、旱船、腰鼓、秧歌等普及城乡各县。此外榆社的霸王鞭,左权的小花戏,和顺的丰台秧歌,昔阳的拉话,寿阳的爱社,平遥、榆社的铁棍,太谷的绞活龙,祁县的扑蝴蝶、钻钱眼,平遥的方言快板,介休的踩街秧歌,灵石的十八罗汉等都各具地方色彩。
 
    丢百病   
 
    正月十六是元宵节的高潮,这一天,昔阳、寿阳、榆社等县有结伴街游丢百病的习俗。有的男女结伴,有的是同龄结伴,有的夫妻相随,有的是全家一起出动,走街串巷丢百病。榆社县在游行中还要故意丢去少许钱或物,意为丢残病,保健康。昔阳县居民在十六的晚上要让孩子们拿上馒头或其他食品到街上的棒槌火上烤着吃,称之为烤虚火,祈盼一年不生病。十七要吃油炸食品,称之为炸蚰蜒窝,可以消灭各种虫害。各县还有一个习俗,在游行中设有九曲黄河阵的地方都要游一游九曲,当人们游到老杆时,都要搂一搂老杆,有“搂搂老杆能活一千”之说,虽近荒诞,却反映了人们向往健康长寿的愿望。游完后还要摘一束柏枝带回家,寓意吉祥如意。

主办单位:晋中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9190 E-mail:jzstgab@126.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